红楼梦断的那些事儿
——谈谈第22回结尾
《红楼梦》因为此前,没有人发现80回后内容,而已知的120回《红楼梦》,不管怎么讲,都确定不是出自作者原笔。根据主流红学的认识,《红楼梦》是“曹雪芹”所写,而曹雪芹不知怎样的创作过程,80都在传播,却从创作集团内部传出惊人信息,他在第22回没有完成就死了。
从庚辰本与列藏本第22回,在惜春是谜语“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突然结束批,庚辰本又多出一个附条“暂记宝钗制谜云: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又坠批语云:【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
丁亥夏 畸笏叟】另外据靖藏本此处批语为“【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叹叹 丁亥夏
畸笏】”
(庚辰本第22回回末情况)
这个突发情况,在其他抄本,例如舒序本、梦藁本、梦觉主人序本,甚至包括蒙古本、戚序本、南图本和程高刻本都是完整的,甚至在梦觉主人序本里还存在夹批。
但是我们看到,庚辰本“暂记”的那个谜语,有的是跟批语相似,作为宝钗制作,有的则是黛玉制作,情况十分复杂,砖家也争论不休难定其宗。梦序本,梦藁本以及一直广泛覆盖的程高本,都是黛玉所作,而戚序本、南图本及蒙古本和舒序本为宝钗所制。这些奇特的现象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呢?
我们先看看大家不太留意的戚序本,戚序本的眉批,是有正书局出版时候附加,姑且当做狄楚青(即狄葆贤,戚序本出版商)所做,但他在这一回的这个有争论部分,留下这样一段批语:【宝钗一谜,今本改为黛作,不知本意在写贾氏失败之先兆,故作谜者为贾氏四姊妹及宝钗,以五人皆贾氏之人也。黛非贾氏人,是以无谜】

狄老板出版《石头记》前部分内容时,尚在清末,所以这个时候,他的批语没有受到任何现存抄本或者言论的影响,这个时候他就指出此处谜语是宝钗制,而非黛玉所做,当然后来发现的庚辰本以及舒序本,证实了他的点评,从庚辰本与列藏本突然结束的情况看,戚序本似乎没有发生“芹逝”一样,所记的批语无痕地融入文本。而同样一个谜语,在其他抄本和刻本中,也是流畅地融入文本,只是,制作谜语的角色被调整为黛玉。
从这一现象,可以确定,抄本在某一环节就出现了“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而且大部分文本又十分接近,是有人将此诗加入文本润色而成,所以,可以确定,《石头记》润色,不是“雪芹”一个人。所以找不找到“曹雪芹”跟《石头记》的完整,没有太多关系。因为该书的前身是《风月宝鉴》,作者是吴梅村,108回内容已经写得很完整,“雪芹”只是一个重要的润色人,有没有他,作品都存在,他只是对《风月宝鉴》各部分内容,对应调整修改和增删,形成更华丽的文字过程。
再一个现象,我们先观察梦觉主人序本情况:
文本不但润色流畅,还在列藏本、庚辰本之后的部分,出现了条夹批,有争议的这条谜语,也是在夹批中体现为“此黛玉一生愁绪之意”,这就给我们第二个启示,《石头记》(或《红楼梦》)的批语,不但不全是脂砚斋的,即使夹批,也有可能是来自后来者附会的,引用批语,并非就是铁定的真理,比如庚辰本中的避讳“寅”字的荒唐不经的掺沙按语。所以,一个劲抱死批语甚至把批语都当做“脂批”的思维,必须重启机器了。
所有这些,说了半天,还是没有解决22回结尾问题,“芹逝”之前22回究竟有没有完整的文本?从靖本批语“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叹叹 丁亥夏
畸笏”看,“芹”只是增删修补文章而已,没修补之前是怎样的?我们还能不能再看到?
先把红学的几个矛盾和弊端点拨在此,挖个坑给那些好自以为砖家的人跳进来,这是不活埋谁,我只是留下更期待的悬念,敬请关注护珠塔主的博文或“梦四”,一定会让你惊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