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甄英莲,被凌虐的华夏人缩影

(2016-01-23 23:22:12)
标签:

转载

[转载]甄英莲,被凌虐的华夏人缩影

一、甄英莲的悲惨命运

甄英莲,这个名字本身也有谶语的意味。姓甄,批语说:“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英莲”中的“英”字有如下意思:1、花。如:落英缤纷。2、引申为才能出众。《礼记·辨名记》曰:德过千人曰英。3、精华。如含英咀华。

莲即莲花、荷花。别名还有:鞭蓉、芙蕖、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溪客、玉环、菡萏、青莲、六月春、碧环等。莲花的花语是善良、纯洁、清白、高尚、坚贞、无邪、正直的象征。因植根于污泥之中,故低调中显现出高雅。莲花是花中品德最高尚的花。周敦颐《爱莲说》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国道教有一个关于莲花的美丽传说。莲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起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洁冰清的鲜花。

在佛教中随处可见莲花的形象。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菩萨们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莲花图案。莲花是佛教中美好圣洁的象征。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释迦牟尼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莲花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污浊的世界,受邪恶污秽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大智度论》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佛教以莲喻佛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从某种意义上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佛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是一样的寓意。佛教把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庙宇为“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善于说法者称为“舌上生莲”。苦行而得乐称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中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往生西方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

甄英莲这个名字谐音“真应怜”,隐含真应可怜的悲惨命运。那个青埂峰下的顽石下凡人间,在“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回到青埂峰后,记述这段经历的开篇便是描写甄士隐家的悲惨遭际。“当日地陷东南”,生活在东南一隅的人就要遭受空前的劫难。可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没意识到这点。甄士隐家住在姑苏,批语说是金陵。金陵是明朝的留都。按照批语提示其指代就非常明确了。金陵文学昌盛,人物俊彦,山川灵秀,气象宏伟。金陵自古与华夏民族患难相共。

我们还是回到书中所写地名姑苏。姑苏是苏州的旧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風流之地。”阊门乃姑苏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阊门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营建苏州城所辟八门之一,位于城西北。“阊”是通天气之意,表示吴国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又因吴欲灭楚,该门方位朝对楚国,故亦名破楚门。《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故又名阊阖门。阊门一带历来繁华热闹,自隋朝京杭大运河修通后,遂成为江南地区的水路要冲和物资集散地。唐代白居易有诗:“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阊门至枫桥的十里长街,“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唐寅在《阊门即事》写道:“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阊门因其繁华也因此成为当时姑苏的代名词。明初将苏南人口大规模迁徙至苏北,这些移民都自称来自姑苏阊门。

在这个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風流之地生活当然是幸福惬意的。但是也会被那些生活在边远穷困地区的异族所垂涎。如果帝王昏庸无能,醉生梦死,国家不修军事,或内乱内斗各行其是,百姓安逸幸福的生活也会瞬间成为梦幻泡影。这不,危险已经降临。阊门外十里街有个“仁清巷”。“仁清”?仁慈的清?巷内有个古庙人皆呼作葫芦庙。“胡虏庙”?胡虏大家都知道是啥。与这个“胡虏庙”为邻岂不危险!可是这个生活富足的乡宦甄士隐一家就住在“胡虏庙”旁边。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年过半百只有一个三岁女儿乳名英莲。

说到甄士隐的日常生活,批书人曰:“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羲皇上人”本指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时代的人。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故隐逸之士自称羲皇上人。以后就用“羲皇上人”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同时也表示英莲与正十二钗都是伏羲氏的后代,即华夏正裔。这样就与异族区分开来。作者是哪个民族,站在什么立场写《红楼梦》这部书也就不言自明了。

一天,甄士隐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僧一道携“通灵宝玉”去太虚幻境找警幻仙子,让这块玉随神瑛侍者下凡人间。甄士隐求僧道开示因果。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然后给他“通灵宝玉”一观。来到太虚幻境门前,甄士隐正要跟进去,“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他大叫一声醒来。这个梦预示着甄士隐一家将遭劫难,在劫难降临之前这一僧一道要来到人间度脱他。可是他却把梦中的情景忘了一半。

甄士隐抱了英莲去街上看热闹,正要回家时看见一僧一道向他走来。“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这一僧一道在仙界“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为什么来到人间却是这般模样?因这人间已被大清异族统治。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天涯论坛和QQ群有过论述,将来还会深入解读。那僧看见英莲便大哭起来,要求把“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英莲交给他。甄士隐显然没认出来这就是梦中的一僧一道,以为僧人说的是疯话不去理睬,抱着英莲往家走。“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是一首谶诗,预言英莲先是被拐,后被薛蟠(雪藩,雪澌澌)抢走做妾,被薛宝钗改名为“香菱”,被夏金桂改名“秋菱”,精神遭受凌辱,肉体遭受摧残,最后被夏金桂害死的悲惨命运。

作者对薛宝钗这个人物设计立意本来是阴险狡诈,可是很多读者对她却很有好感,甚至被一些男士奉为女神,以娶薛宝钗这样的女子为荣。因为在前80回中她的阴险狡诈行为写的比较隐晦,如扑蝶的寓意、给黛玉吃燕窝粥及绣春囊事件,作者和批书人没有点破,很多读者没有看出来也情有可原。但是她把英莲的名字改为香菱,这个用意就太明显了。前文已经论述了英莲的美好文化内涵,而菱花并没有什么文化内涵,两相比较犹如天渊之别。薛宝钗的险恶用心其实通过给英莲改名字已经昭然若揭,但是她百密一疏,香菱这个被叫开的名字还有“香灵”的谐音寓意,这也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让读者产生另一种联想,这是薛宝钗所始料不及的。后来夏金桂连香菱这个名字都不容,她厌恶香字,把香菱改名秋菱。批语说谐音“丘陵”。凡有一点易经文化知识的读者都知道秋的五行是金,在自然界到了秋天百花凋零,在易经文化上秋金克木代表肃杀,这是在精神上彻底摧毁英莲美好形象、寓意和梦想的行为。《红楼梦》中有很多中秋赏月作诗的情节描写,在历史上金代表什么大家都能联想到后金,这是清国的前身,那么金秋赏月的寓意岂不是就很明显了嘛。

书中是这样描写贾雨村出场的:“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在“隔壁”处批语曰:“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贾雨村是“胡州人士”。胡州者,胡人聚集之地也。还有第四回那个变身门子的小沙弥原来也在“胡虏庙”。这个“胡虏庙”住的都是什么人就可想而知了。与此庙为邻岂不是很凶险?可是甄士隐并未觉察凶险,还资助贾雨村“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让他赴京赶考。后来甄士隐一家的劫难正应了僧道的预言,先是英莲被拐丢失,后又因“胡虏庙”炸供起火,把他家的房子给烧个干净。他只好变卖田产投奔岳丈家。因不惯生理稼穑等事,日子过得穷困常遭岳丈白眼。暮年之人,贫病交攻。最后看破红尘跟着跛足道人出家了。而他的女儿英莲的苦难还在继续。

本来英莲有机会脱离苦海嫁给冯渊。这个冯渊也有一些薄产,一见英莲便“立意买来作妾,立誓再不交结男子,也不再娶第二个了,所以三日后方过门。”只因择吉日耽搁这三天便出了差池,英莲被薛蟠强买为妾,还把冯渊给打死了。这个薛蟠的家世在门子交给贾雨村一张“护官符”时有介绍:“丰年好大雪,【甲戌本夹批:隐薛字。】珍珠如土金如铁。【原注】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为什么要用“雪”来指代薛家?这不只是谐音的问题,还暗喻薛家来自东北雪国。在明末雪国就有影射清国之意。贾雨村复官得益于贾家,而贾王薛史四大家族都是亲戚关系。尽管英莲的父亲甄士隐对贾雨村有恩,他还是为了自己的乌纱帽枉法断案,不但把英莲判给了薛蟠,且让薛蟠逍遥法外。《红楼梦》这部书充满了影射。影射的写作技巧并非要跟生活原型或历史事件一一对应,而是取几个特别明显的相似处即可,让读者一看便联想到某个人物或某件事。那么是谁拐卖了英莲呢?英莲被拐之后的事情都是门子自述的,其中的漏洞和蹊跷怎能逃过精明狡诈的贾雨村。案子完结后书中亦做了交代:“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

英莲有三个梦想:做一个有诗才的雅女、美满的夫妻感情及与父母家人团圆。英莲名义上为薛蟠的妾,实际为奴。趁着薛蟠外出生意之际,英莲终于有机会跟大观园里的众才女们在一起了,她迫不及待地要跟黛玉学诗。黛玉很爽快地答应了她,并且让她多看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等人的诗。高明的作者借英莲和黛玉引用古人诗句中未说出的部分,巧妙地透露了英莲所处的险恶境地以及隐含的时代背景。陆游:“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王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英莲毕竟是出身诗礼之家的华夏儿女,骨子里有华夏灿烂文化的基因,他很快就学会了作诗,实现了做诗才雅女的梦想。并且作了一首被裙钗称叹的好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英莲对美满的夫妻感情的向往在第62回描写的明明白白。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个人坐在花草堆上斗草玩耍:【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荳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荳官说:“从没听见有个夫妻蕙。”香菱道:“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我这枝并头的,怎么不是。”荳官没的说了,便起身笑道:“依你说,若是这两枝一大一小,就是老子儿子蕙了。若两枝背面开的,就是仇人蕙了。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夫妻了?便扯上蕙也有夫妻,好不害羞!”】众丫头并不知道还有夫妻蕙,反说香菱在诌,因此闹起来,把香菱今儿才上身的新裙子也弄脏了。这时宝玉走过来笑道:“你有夫妻蕙,我这里倒有一枝并蒂菱。”手内却真个拈着一枝并蒂菱花,又拈了那枝夫妻蕙在手内。夫妻蕙、并蒂菱、并蒂莲和连理枝都象征着幸福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白居易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原作连理枝。”宝玉知道英莲对爱情的美好期望也只是一种天真浪漫的梦想而已,于是他“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

英莲的悲惨命运和结局在第五回已经交代的清清楚楚。英莲的图谶: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在第79和第80回,夏金桂等人对英莲的凌虐残害已经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只是我们尚不知80回后英莲的归宿。那么就附上吴祖本对英莲的结局描写以供品评:

话说自从香菱跟随宝钗,把那边的路径一心断绝,住在他那里,日日气怒伤感,形容羸瘦,气血两枯,不思饮食,身上作烧,日重一日。宝钗叫了小舍儿陪他,见他神气昏沉,气息微细,也陪着流了不少泪。这夕金桂见薛蟠多日只在宝蟾屋里过夜,那里还记着自己,又见宝钗同他言语不投,甚是气恼,不免多饮了几杯,迷迷糊糊竟走出院子,到月下生闷气。香菱自觉将不久人世,这日夜里挣扎着起来,到院子里解闷,听得见远远有人家捣衣敲砧声。抬头遥望天上,却见明月如玻璃光,寒气侵人,想起自己正如那广寒宫的嫦娥一般凄凉孤寂,年幼被人拐卖这里,连父母故乡都记不得了。如今病入膏肓,却少人问津,不禁望月长叹,越想越心酸,早已是泪流满面。良久,才慢慢踱进屋内,只觉两只脚软麻无力,便又躺回床上,不知不觉恍惚睡去,却见隐隐约约面前站立一人,是个暮年道士,上去一把搂住他大哭:“我可怜的有命无运的儿啊,爹爹来看你了,儿将做北邙乡女,为父怎不痛断肝肠。”香菱不解道:“老先生何出此言?”那人道:“待为父将吾儿身世说明:儿本是姑苏阊门人氏,为父名甄费,当年儿幼小,于元宵佳节被拐子拐去,嫁与恶夫。当初的住地早已烧成一片瓦跞场了。为父三劫之后九十年寿要往那太虚幻境销号,今获悉儿先为父一步而去,故来送儿一程,也解了为父思儿一片心切。”香菱听罢,痛彻心扉,抱着父亲哭道:“女儿受苦了,父亲怎么这时才来看我?”士隐哭道:“为父也是万般无奈啊!”

忽然一僧一道飘然而来,推开士隐,拽着香菱要带往太虚幻境销号,香菱同父亲扎挣着伸手互抓,皆被僧道从中阻开。香菱不觉哭醒,忽见窗外皎皎月光映着人影团团,不知是那一个,怯生生问道:“是谁在外面?”只见金桂推门进来,冷笑道:“你倒好,躲这里落个清净了,想找人拌嘴都找不到人了,人都说你那宝姑娘多么贤良,我看他却不是好人,横竖你已是没用的人了,不如勒死你,嫁祸你那宝姑娘,却是妙招。”说着,拿着牛筋线扑了上去,可怜香菱挣扎多时,终被勒死。金桂急忙离开。
且说小舍儿被香菱屋内动静惊醒,忙披衣起来,见香菱颜面如雪,两眼发怔,已经没有气息了。小舍见状忙哭着去那屋里告诉宝钗母女知道,宝钗母女也慌忙赶来,见香菱颈有血印死去,大吃一惊,又不好说什么,都悲声大作。

暂时说不到这里,且说香菱往太虚幻境销了号,警幻仙姑怜他一生遭际堪伤,准许他魂归故里与母亲见上一面。香菱谢之不尽,飘飘荡荡往姑苏飞来,看见故乡富贵繁华,人烟熙熙攘攘,更是感叹。当年的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早已不复旧貌,又往大如州去寻母亲封氏。

话说封氏在其兄封肃家勉强度日,这日同兄长往集市上买针线家用,忽见一美貌女子立于身旁含泪痴望与他,以为他在家受了父母的气,便要安慰他几句,却见姑娘泣道:“母亲竟把女儿忘了?”封氏诧然,香菱便要母亲看他眉间的胎记。封氏打量着,猛然想起昨晚丈夫给自己托梦说今日将与女儿团聚,如雷灌顶,不觉搂着女儿大哭起来。忽见封肃走来,见他二人相抱倾诉,不解发问,封氏便告诉他知道,封肃听罢也不禁泪落如雨。香菱泣道:“儿今生愚呆,只想待人诚直,便自有善报,却从不曾想世间有妒妇恶夫。儿只后悔心机独缺,落的薄命夭折,如今再多说也无益了!”封氏听了,痛惜伤心,要带女儿回家。无奈香菱身不由己,不能久待,说话间就要告别。封氏、封肃不忍分离,拉了衣裳不放,却见眼前一闪,女儿已不见了。两个仰天大哭,却是空空如也,那里还有半点形迹?

且说宝玉听大老爷房中的几个丫头说司棋挨打被撵了出去,只觉浑身发颤,摇摇晃晃扑到炕上放声大哭。麝月端茶过来,见宝玉伤心,已知是为司棋的事如此,知道劝也无益,不如让他好好哭一场,心内倒畅快些,便叹了一口气,把茶放下,上里间做针线去了。宝玉自悔无力给司棋说情,忍见司棋挨打,也无可奈何,加之宝钗搬走,黛玉因抄检大观园,王夫人对他稍有微词,也不大到这边来了。纵是宝玉去潇湘馆看望他,也是借故躲开不见。

宝玉甚觉凄凉,这日勉强看了会子书,趴在桌边竟朦胧睡去,却见春燕、莲花儿、佳蕙、蝉姐进来倒头就拜,又见葵官、艾官、豆官追着袭人要打,蒋玉菡拦着三人不叫动手。宝玉上去一边拦劝一边笑道:“玉菡兄近来和袭卿还和合罢?”玉菡笑道:“那还用说,艾官三个可不是为这个嫉妒打他。” 又见秋纹、碧痕、绮霰有说有笑走来,一见了宝玉又都皱眉道:“二爷好偏心,留着麝月却赶我们走。”宝玉正要上前解释,这些人忽然一闪不见了。正在纳闷,又听旁边似有哭声,只见司棋嗔道:“宝二爷见我挨打,也不帮忙说情。”宝玉正要解释,忽又见香菱走来,笑道:“宝玉,我就是往副册报道的,多亏仙姑提醒,才知我故乡原在姑苏阊门,我父亲要带我回去了。”宝玉迷迷糊糊道:“什么又副册副册?”香菱笑道:“如今警幻仙姐说了,我们都去了,又副册副册才去的尽,故催促我们先走一步,别妨碍又副册副册来报到,”一闪又不见了,“将来你会明白,我就不絮叨了。”正说着,忽见四个金刚模样的天神把香菱连拉带拽带走了。香菱哭着道:“我要等我父亲,他还没有来呢。”

宝玉猛然惊醒,吓了一身汗,恰见麝月进来,哭着对他道:“你快去瞧瞧香菱去,他活不了了。”麝月“哧”的一声笑了道:“胡说八道,你何苦又咒他。”宝玉非说香菱死了,要他去薛家探探消息。麝月笑道:“我不去,平白无故我上他那儿做甚。”宝玉道:“你只在他家附近逛逛,见人问问,打探了消息就回来。”麝月嘀咕几声只得去了,宝玉本想自己去打听,又怕碰见宝钗、薛蟠不方便,就坐着等消息。约莫半个时辰,麝月回来,告诉他:“可叫你说对了,香菱可不是病故了,二爷敢情是能掐会算不成?”宝玉闻言又掉下泪来,自言自语道:“死了倒好,这回可是脱离了苦海火坑。二姐姐的命也和他差不远,怎么女人的命都这么苦呢?”说着放声大哭。麝月也忍不住掉下泪儿,捂着口到套间去了。

甄英莲的悲惨命运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遭际,而是那个时代所有被凌虐的华夏人缩影。

二、《红楼梦》涉及的历史片段回放

书中在跛足道人说英莲“有命无运,累及爹娘”时有批语:“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书中的批语可以当做文本的一部分,它是阅读理解作品人物命运、思想内涵的导航。批书人在这里突兀地插上一段带有明显历史指向的批语,意在让读者联想与之有关的历史。武侯诸葛孔明扶助汉室宗亲刘备建立蜀汉,并六出祁山北伐意在匡扶汉室、一统天下。影射恢复华夏的天下。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金国掠走受尽凌辱,岳武穆恨不能雪耻收复旧山河。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严格地说灭北宋的金国女真族并非是灭明朝的大清国女真族。

北宋初年,女真部落中的完颜部统一了今吉林省以北各部女真。1114年,其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翌年建立金国,用10年时间灭掉了辽国,两年后又征服了北宋。将都城从早期的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市南)迁到中都城(今北京城西南隅),统一了河北及东北广大地区。女真人建立金国灭亡辽国、北宋之后,几乎全族南下迁到华北享受华夏的富贵江山,辽河流域本就有许多汉人生活,但在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长白山北部一带则出现真空。金国后在蒙古军队的强大压力之下迁都开封,企图向南发展,并与南宋交战10余年,致使腹背受敌。1234年金国被蒙古国所灭。在蒙古人灭亡金国期间,曾经对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实施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根据1183年(金大定二十三年)金国公布过的人口统计,女真人只有400多万人,而在蒙古大屠杀之后,残存的女真人只有十几万人。在经历战乱和屠杀后,残留的那些女真后裔也被继续汉化,以至于在蒙元占领中国时期明确规定“女真生长汉地,同汉人”。这个时候的史料也记载“父虽虏种,母实华人…非复昔日女真。”只有极少部分散居于今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东临大海的女真人延续下来。这些女真人主要以渔猎为生。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受到俄国哥萨克人的排挤,因而迁徙到中国明朝的东北地区,被当时的中国明朝政府收留。自此不断有处于原始社会状态的氏族部落向东南迁移,融合当地未被女真吞并的靺鞨部落,逐渐填补了女真人南下后在东北地区留下的真空。先后南下的通古斯人并非出自同一个种族,通古斯人是西伯利亚地区无数不同种族部落的统称,而且从更西面的地域还不断有各色部落进入西伯利亚,其中也有继续向东迁至原女真人所占据的东北地区的。最先融入女真人的通古斯人和后来从西伯利亚迁入建州“女真”的通古斯人血缘上是不搭界的。这些迁入的通古斯人从留在东北地区的个别女真人那里知道金国女真灭辽驱宋的业绩后,加上女真人之前也曾少量混融了来自通古斯的部落,这些新来的通古斯人就自称是女真人,而且冒充是生女真。元末明初,这一部分女真人南迁,到达吉林省和辽宁省北部及东部一带定居。至此,女真人大致分为三大部分,在明朝记载中分别被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就是后来形成满族的主要成员。综上所述,这三支冒用“女真”之名的部落,实非灭辽驱宋的女真。这些冒用女真之族名的通古斯人社会制度还在原始氏族公社和奴隶制社会之间徘徊。
  
明中叶以后,这些以通古斯人为主体的女真人进入辽东更加频繁。早自洪武十五年,明廷就在辽阳设置了东宁卫,专门安置来辽东的“高丽、女直来归军民”其中主要是女真人。所以努尔哈赤在入居辽东后曾说:“辽东卫的国人。原是我国人。”辽东除东宁卫外,还有于正统八年自开原移到辽阳的自在州,专为“抚安东宁卫,并附近海州、沈阳中等卫归降达官人等”,亦安置大批女真人居住。正统年间“野人女真各种夷虏之人,俱附辽东地方,……辽东总兵官就于自在州、东宁卫等处城堡。安插者动以千数”,可见当时辽阳已是汉人和女真等兄弟民族聚居的中心。开原是当时通向海西女真等部的惟一通道,也是女真人内迁辽东定居的集居点。明廷在开原设自在、安乐二州。安置要求入居辽东的女真人定居。此外,辽东的广宁卫、沈阳中卫,以及金州、复州、海州、盖州南四卫,也安插了大批女真人。景泰三年正月以后至成化年间,由于辽阳开原已人满为患,所以此间大都安插在辽东半岛的南四卫居住。除明廷直接安置外,还有一些女真人通过各种渠道迁居辽东:(一)有不少沿边女真人采取“取保居住”的办法长期居于辽东。(二)一些女真人以到汉人家中佣工的名义长期居住辽东。(三)还有的部落因战争落败而投奔汉区的。万历年间,海西女真王忠、王台部,被建州女真吞并后,其“后裔居中国附塞上袭冠带者为多”。总之,早在努尔哈赤入居辽东以前,辽东地区已经迁入和安置了大量的女真人居住。

明朝一直极为重视北疆(即长城一线)的防御,严防武力仍盛的北元蒙古各部。明朝起初没有料到,取明而代之的是不断从西伯利亚通古斯迁入东北的假冒女真人。故早期对辽东的防御较少,边墙失修,并对东北地区采取怀柔政策,设奴儿干都司作为治所,都司各级官员皆由当地部族首领担任,再由朝廷派员定期巡视。直到建州女真南迁接近辽东,才于15世纪中叶开始修筑辽东东段城墙。在此期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利用明朝在东北地区军事统治松弛的时机,发动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努尔哈赤世为建州女真部首领,兼任明朝官职。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的父亲在驰援明军的战事中被明军误杀。于是,努尔哈赤暗下反明雄志,开始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到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首先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落。嗣后,努尔哈赤便将战略目标转向势力较大的海西女真部落。到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完全征服了海西女真四部落,并将其土地人口直接归自己统治。努尔哈赤凭着八旗劲旅,终于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事业,1616年在赫图阿拉(后改兴京,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即汗位,建元天命,国号曰“金”,史称“后金”。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劲旅,以报祖父之仇为名公开反明。1619年三月,取得对明军主力杜松部的决定性胜利。从此,后金从防守转入进攻阶段。1619年夏,后金取得了辽东地区以萨尔浒之战为中心的总体战役的胜利。七月,努尔哈赤准备乘胜攻打铁岭。驻守铁岭的明军势单力薄,难以抵挡后金精税。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和诸贝勒率领大军,围攻沈阳,打败明军7万守城部队占领了沈阳城。次年又克西平堡、广宁等要地。努尔哈赤用武力占据了辽东,大批的女真军民风尘仆仆来到辽东。为了解决大量迁居辽东地方的女真人的吃住问題,强令“辽东地方的尼堪(汉人)的房屋与诸申(即女真)合住,粮食同吃,分田耕种”。与此同时,努尔哈赤又将大批辽东地区的汉人迁移到女真的故乡。由于努尔哈赤对辽东汉人实行极端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强令汉人剃发,伤害了汉人的民族尊严,又两次在辽东汉人地区大规模地移民,使得许多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在辽东大肆征发繁苛的差役,逼得汉民无以自存。特别是其残酷的屠杀政策,使得成千上万的辽东汉民横遭杀戮,激起了辽东汉人的强力反抗。于是,逃亡成为辽东汉人的普遍的斗争形式。除了少量逃亡辽东沿海岛屿外,大部分逃亡汉人由海陆两路逃亡关内。1621年7月,努尔哈赤在辽东的脚跟尚未站稳,镇江、汤站、险山诸堡的汉人就开始叛逃,投奔据守辽东沿海岛屿的明将毛文龙。以后,又有大批辽东汉人陆续逃往海岛。逃亡关内主要途径,陆路由山海关进入关内,海路自沿海各口进入关内。经山海关的辽民、难民入关至百余万。沿海各口,自辽东战事初起,即大舟小船,往返不绝,前后运载亦不下数十万人。大批辽东汉人流亡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甚至远及陕西等省。据粗略估算,当时辽东汉人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流往关内。

1625年(天启五年)二月,迁都沈阳。1626年(后金天命十一年),率八旗兵进攻锦州、宁远,在宁远为明将袁崇焕打败,努尔哈赤亦受重伤,于当年八月死去。由八子皇太极即位。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49个大小领主齐聚沈阳,公推皇太极继承蒙古可汗大统,奉上“博格达·彻辰汗”尊号。这样,和蒙古人一直有着联姻关系的“满洲”民族得到了强大盟友。而蒙古则将“灭明复元”的希望托付于他们的合盟。同年,皇太极在盛京(沈阳)即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为了进一步扩大实力,皇太极极力用安抚招徕和军事征服的办法扩大满族共同体。一方面迫使乌苏里江及其以东的滨海地区、黑龙江(包括松花江中游)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的女真余部,和其他各民族中的许多人纳入到满族共同体中。皇太极对于收服及来归的诸部往往迁其家属(包括老弱妇幼)住于盛京,编人牛录。选其青壮年编甲入伍。另一方面,又极力强调“满汉人民,均属一体”大肆招徕汉人,并几次挥戈入关,掳掠了数十万汉人。

皇太极时期数次入关劫掠,获取了大批汉族人口。1630年(后金天聪四年,明崇祯二年),皇太极采取迂回作战的策略,避开明将袁崇焕镇守的辽西宁远一带,袭扰关内。他亲率大军从喜峰口越长城,直通北京城下,占遵化、永平、滦州、迁安等府县。1634年八月初,后金二十来个骑兵在山西淳县掠获妇女小孩千余人,经过代州城下,望见城上自己的亲人,互相悲啼,城上明军却不敢发一矢,任金兵从容过去。1643年(天聪八年,明崇祯七年),皇太极又分兵四路,攻打宣府大同、应州等地。这两次入关虽然没有明确数字记载,但是都劫掠大批人口和财物而回。永平之役后,“上(皇太极)问是役俘获视前两次如何?对曰:人口较前为多。上曰:财帛虽多不足喜,惟多得人奴可喜也”。可见皇太极率兵入关作战的主要目的在于俘获汉族人口。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又命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率军人独石口,经延庆人居庸关,绕过北京直趋保定,连陷城池l0余处,劫掠约18万人畜及其他大批物资。1638年(崇德三年)皇太极又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贝勒岳托为扬武大将军率军分两路从墙子岭、青山关越长城,然后会师京郊通州,绕北京至涿州,再兵分八路沿运河与太行山之间南下,进广平、顺德、大名等地,然后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山东。从东昌、临昌等处渡过运河,直插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这次入关,时间半年,转掠2000里,克城池50余处,俘获人畜462000,金银百余万两,翌年,由天津返盛京。1642年(崇德七年)皇太极再次命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率兵自界岭门、黄崖口分两路入长城。趋蓟州,克河间、衡水等城,又转攻山东。这次入关作战前后8个月,俘获人口37万。皇太极时期10余年间,清军前后5次大规模入关作战,掳掠了上百万人畜。这些被掳掠的汉人大多在旗下为奴,有极少数汉人自此甘心屈服满族成为包衣奴才,死心塌地的为满族人卖命屠杀汉族同胞,比如曹寅的先人。而绝大多数汉人怀恋故土和家人,不断起来进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1637年,皇太极征服李氏朝鲜。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极病死,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杀殉国。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指挥八旗兵,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是全中国的君主。清朝在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等,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并大规模屠城,逐步掌握了全国统治权。自此中国进入满族人统治时代。

阎崇年:在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星海中,有两颗最明亮的民族英雄之星——一颗是蒙古族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另一颗是满洲族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奠基的清帝国,绵祚二百六十八年,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他的姓名与业绩,不仅垂诸于中国史籍,而且载记于世界史册。他活跃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舞台上,他一生十功四过,瑕不掩瑜。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当年明月:一代枭雄努尔哈赤死了,对于这个人的评价,众多纷纭,有些人说他代表了先进的,进步的势力,冲击了腐败的明朝,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云云。我才疏学浅,不敢说通晓古今,但基本道理还是懂的,遍览他的一生,我没有看到进步、发展、只看到了抢掠、杀戮和破坏。我不清楚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我只明白,他的马队所到之处,没有先进生产力,没有国民生产指数,没有经济贸易,只有尸横遍野、残屋破瓦,农田变成荒地,平民成为奴隶。我不知道什么必定取代的新兴霸业,我只知道,说这种话的人,应该自己到后金军的马刀下面亲身体验。马刀下的冤魂和马鞍上的得意,没有丝毫区别,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的权力。

《红楼梦》是血泪书,是控诉书。只有把这部书放在那血腥的明清交替时代,才能品味出书中所传达的彻入骨髓的悲剧思想内涵。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