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续琵琶》是曹寅著作吗
(按:由于夜里一篇发文,使用了一些过敏词语,网友反映不能转载,这里另拟标题再发,便于转载,敬请网友谅解)
今天在讨论《红楼梦》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的戏剧时,关于语段:
【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这更难得了。”贾母便命个媳妇来,吩咐文官等叫他们吹一套《燈月圓》。媳妇领命而去。】
有朋友说,《红楼梦》中的《续琵琶》是最迟的曲艺作品,成于1703年,我很惊讶,追问是怎么知道这个时间,朋友回复说,百度词条获得的信息,根据曹寅生活履历计算的。
我赶紧打开百度词条“《续琵琶》”,草草看过一遍,并将此词条截图拼接如如下:
这关于“续琵琶”的百度词条,在介绍现存残本时,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说着说着,竟然作者是曹寅了,曹寅何时写过《续琵琶》,从续琵琶的残本情节,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至少是康熙以前的抄本,底本或者说戏剧原本,什么时候形成,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作者根本不是曹寅
读到词条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在园杂志》记载,又根据红学家某人考证得出的作者是曹寅。
《在园杂志》中确有多处记载曹寅事迹,例如迄今为止都没有人道他曾经画120两银子买了赝品器具回家的事,也记载了刘廷玑自己评《琵琶记》的事,但是,在关于曹寅写的书时,他明确写的是《后琵琶》而不是《续琵琶》!
请看《在园杂志》原文资料:
清清楚楚的《后琵琶》竟然被人指鹿为马说成《续琵琶》,到了百度词条就把《续琵琶》作者收录为作者是曹寅了。
《在园杂志》原文内容为:【商丘宋公记任丘边长白为米脂令时,幕府檄掘闯贼李自成祖父坟,墓中有枯骨血润、白毛、黄毛、白蛇之异,与吾闻于边别驾者不同。长白自叙其事曰《虎口余生》,而曹银台子清寅演为填词五十余出,悉载明季北京之变及鼎革颠末,极其详备,一以壮本朝兵威之强盛,一以感明末文武之忠义,一以暴闯贼行事之酷虐,一以恨从伪诸臣之卑污。游戏处皆示劝惩。以长白为始终,仍名曰《虎口余生》,构词排场,清奇佳丽,亦大手笔也。复撰《后琵琶》一种,用证前《琵琶》之不经。故题词云“琵琶不是那琵琶”,以便观者著眼。大意以蔡文姬之配偶为离合,备写中郎之应征而出,惊伤董死,并文姬被掳作《胡笳十八拍》,及曹孟德追念中郎,义敦友道,命曹彰以兵临塞外,胁赎而归。旁人铜爵大宴,祢衡击鼓,仍以文姬原配团圆,皆真实典故,驾出中郎女之上,乃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说者以银台同姓,故为遮饰,不知古今来之大奸大恶,岂无一二嘉言善行,足以动人与感者!由其罪恶重大,故小善不堪挂齿。然士君子衡量其生平,大恶固不胜诛,小善亦不忍灭,而于中有轻重区别之权焉。夫此一节,亦孟德笃念故友,怜才尚义豪举,银台表而出之,实寓劝惩微旨。虽恶如阿瞒,而一善犹足改头换面,人胡不勉而为善哉。若前《琵琶》则高东嘉撰于处州郡城之西姜山上悬藜阁中,予守括苍,曾经其地,阁虽已圮,而青山如故,不胜今昔词人之感。传言明太祖读《琵琶记》,极为称赏,但欲改易一二处。面语东嘉曰:「诚能改之,当赐以官。」东嘉唯唯,然竟不肯易一字,于此见其品行之高。记中宾白宏博,可以见其学问之大;词曲真切,可以见其才情之美。自古迄今,凡填词家,咸以《琵琶》为祖,《西厢》为宗,更无有等而上之者。至于立名《琵琶》,或云因指王四而言;赵五娘者,赵姓下第五位周氏;蔡邕者,取卖菜傭下二字,同音也。皆不可考。既诸姓名假借,何独有取于伯喈中郎而加以不孝乎!且汉世尚无状元之名。未有八旬父母,其子娶妇止两月者。况陈留距洛阳不远,焉有子登巍科,赘亲相府,官居议郎,不捷报于家,并道路相传无一知之者!陈留,洛阳属邑,如此饥荒,即使不归,何难拯救?乃忍听父母馁死,而耳无问者。及至五娘上路,忽又有李旺接取家眷一差。种种疑窦,在东嘉或有别解,今后,人曲为回护,终属牵强,恨不一起东嘉而问之。予题一绝云:“琵琶一曲写幽怀,自是千秋绝妙才,歌舞场中传故事,蔡邕真个状元来。”】
因为自己姓曹,写《后琵琶》大有给曹操翻案之意,跟残抄本的《续琵琶》内容也完全不是一码事,真如刘在园所说“琵琶不是那琵琶”,有人糊弄是非指鹿为马也就罢了,百度怎么也会发生这样误导性错误呢?
仔细查了一下,原来后面洋洋洒洒冗长牵强,不负责任的文字出自《红楼梦研究集刊》1980年,第二辑,署名为“宋铁铮顾平旦”的文章被整篇遗址过了的。
这是笑掉大牙,以某某某“同志在广征博引的《红楼梦新证》中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和若干资料,指出《续琵琶》传奇尚有钞本传世(虽然已经是残本),并摘引了刘廷书中的有关记载”
这某某某同志不知看的哪个刘廷玑说过曹寅写了《续琵琶》,实际他看到的也一定是“后琵琶”,只是为达到自己目的,故意说成与《红楼梦》内容一致的“续琵琶”。这人的人品可以忽略,问题是“宋铁铮顾平旦”引用别人观点,还是两个作者共同完成的论文,竟然没有人去核对一下引用来源是不是被做了手脚。这是做学问的态度?误人子弟啊,真是令人痛心!
归根结底,还是红学误导了不仅仅是人们对《红楼梦》的认知,也误导了中国学术!
百度百科词条,请尊重史料,尊重科学,必须尽快删除那些画蛇添足的“《续琵琶》红学考证”部分,别再误导中国人。
(本文资料录入:临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