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中“时宪书”是讳乾隆之名吗?

(2015-11-27 18:58:10)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文化

娱乐

分类: 塔主原创
《红楼梦》中“时宪书”是讳乾隆之名吗?
    《红楼梦》前身是《石头记》,两者并非完全相同,而石头记是从吴梅村的《风月宝鉴》增删润色而来,成书过程前后半个多世纪,参与者众多,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康熙时期,已经完善成为成熟的作品了。然而主流红学,楞要把《红楼梦》当做乾隆时期才创作完成的作品,因此理解《红楼梦》内涵与思想时,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竟当一门学问,如朱光东先生所嘲讽,"红学不是学术,只是少数人的饭碗。"
    刘心武翻炒周汝昌的文章创立“秦学”,甚至一度走上央视,呼风唤雨大肆皇帝新装恭维一阵曹雪芹,并以“时宪书”为证据,证明作品写于乾隆时期。
    又有后来者,长篇大论曰《新辨红楼背景在乾隆年间》,署名陈传坤,也持“时宪书”慷慨陈词。
  “时宪书”一词,出现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文本内容如下:
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那边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划起来。平儿袭人也作了一对划拳,叮叮当当只听得腕上的镯子响。一时湘云赢了宝玉,袭人赢了平儿,尤氏赢了鸳鸯,三个人限酒底酒面,湘云便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众人听了,都笑说:“惟有他的令也比人唠叨,倒也有意思。”便催宝玉快说。宝玉笑道:“谁说过这个,也等想一想儿。”
这刘心武与陈传坤先生,也未看懂文句,只盯住一个“书”字,就引经据典强调,《时宪书》乾隆以前叫做《时宪历》,之所改名,是避讳乾隆之名弘历的“历”字,因此,作品是乾隆时期写成无疑。
下面我引一段陈先生《新辨红楼背景在乾隆年间》关于这个说法的内容,其思想与刘心武完全一致,不必在引刘某“揭秘”了。
《红楼梦》中的“時憲書”这段文字,在庚辰本等抄本或程本刻本都一样存在。它可以作为一个成书在乾隆时代的标志。
  至于说到是否抄胥避讳的疑问——譬如说,它是否可能是乾隆朝后的抄胥过录时改成现在的样子,即把文内的“時憲曆”改成了“時憲書”了呢?我们可以明确否定有这样的可能。因为《红楼梦》所有的本子,包括列藏本、程本以及脂批系列等流传下来的本子,都是原本文字和格式的忠实抄录,抄手对“歴或歷”字不注意避讳,都大量存在。
   这里陈先生把“时宪书”等同与“《时宪书》”去理解,完全撇开了作品,并认为乾隆以前是不说“时宪书”,我不需要找等多资料,只用《清实录·顺治朝实录·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其中一条独立一行就写“颁顺治六年时宪书
   请问顺治是避讳乾隆吗?退一万步,讲一万个海盗强理,算避讳,那他知道自己有子孙会叫爱新觉罗·弘历吗?在明末清初的一些笔记杂志里,“时宪书”多如牛毛,他们知道死后会有乾隆这个皇帝?例如有笔记载:某大学士承时宪书于顺治,此时宪书竟是大学士购于井市旧书摊,其中多处言及时宪书。因本人所看书太多,一时无法记忆出处。
   在《红楼梦》中,这里的“时宪书”是指“时宪历”这本书,而不是指这个书的书名,刘心武与陈传坤恰恰是这样基本逻辑没有搞清楚,就糊弄读者,偷换概念,还大言不惭说是证据,其实很可笑。
   《红楼梦》抄本系列,不但不避讳“历”字,连“弘”字也视若无物,“強”字的典型对“弘”是侮辱性的,并未改为“强”字,相反出处可见,还有例如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五祖弘忍”的“弘”字并未避讳,而乾隆时期正式刊刻出版物,包括《红楼梦》在内,“五祖弘忍”都是“五祖宏忍”了。
下图以蒙古藏本为例,与刻本对比:
《红楼梦》中“时宪书”是讳乾隆之名吗?
    《红楼梦》抄本系列信息显示,对弘历的避讳并不严格,文中表达一本书“时宪书”,被歪曲理解为“《时宪书》”的书名去强调避讳,显然不光知识狭隘,而且思维混乱,以此想证明《红楼梦》成书与乾隆时期,搬石头砸自己脚。
    “时宪书”并非“《时宪书》”这才是关键。书与书名分清以后再去说红学。“时宪书”意思是“《时宪历》这本书”,而不是因避讳乾隆名字把“时宪书”等同于“把《时宪历》改说《时宪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