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索书甚迫"的随笔

(2015-09-17 13:17:31)
分类: 塔主原创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21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在语段
宝玉无法,只得拉他的手笑道:“你到底怎么了?”连问几声,袭人睁眼说道:“我也不怎么。你睡醒了,你自过那边房里去梳洗,再迟了就赶不上。”…………那个贾琏,只离了凤姐便要寻事,独寝了两夜,便十分难熬,便暂将小厮们内有俊的选来出火不想荣国府内有一个极不成器破烂酒头厨子,名叫多官,人见他懦弱无能,都唤他作“浑虫”。因他自小父母替他在外娶了一个媳妇,今年方二十来往年纪,生得有几分人才,见者无不羡爱。
    三个页面的卷额,有长批“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已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因改公《茅屋为秋風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非已祠,旁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间,太守取之不尽生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这段批语,以前有不少红学家也注意到,吴恩裕先生指出,在是“脂批”,内容解读大致意思如此:壬午九月雪芹向脂砚斋“索书甚迫”,所索要的书是“《石头记》稿”,当然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驳斥过吴恩裕的观点,指出“细查这条批语,情况完全和吴先生所说不符。他说明批者(畸笏叟)向人借了一部《秋树根偶谭》,对里面的改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非常赞赏,壬午九月,人家向他催讨这部《秋树根偶谭》,要得很紧,他便把这九句诗以及诗中所说的事,记在《石头记》的抄本上,所以他说[姑誌于此,非批《石头记》也],吴先生没有弄清楚是谁索书以及索的什么书,过于匆忙地作了结论”(《红楼梦论丛.<曹雪芹卒年问题再商榷>》)
   其实学界也基本就是这样两派观点
首先我们撇开吴恩裕畸笏叟就是脂砚斋这样荒唐观点不谈,看看他的“索书”,他认为是作者“曹雪芹”是向“脂砚斋”索要自己《石头记》草稿,而且非常紧急,如果红学的扯淡是靠谱的,脂砚斋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能跟黄世仁逼迫杨白劳还债那么急吗?脂砚斋批书简直是读秒交卷,跟“誊抄说”简直有自作矛盾,分明是难道见面,根本谈不上形影不离的才女佳人了。这是“脂砚斋”写给“曹雪芹”看的批语吗?曹雪芹看过自己草稿有这样批语会怎样想?,事实是,畸笏叟壬午年批书很从容,全年都有一贯的批注,甚至除夕之夜仍在批书,没有人向他催《石头记》,所以吴恩裕说法不靠谱!
   再看反方,认为批书人(或许认为脂砚斋跟畸笏叟非一人)时间很宽松,不是“曹雪芹”要《石头记》草稿,而是批书人借了别人《秋树根偶谭》,藏书人要批书人还书,时间来不及了,就写了一段批语放在《石头记》里。这个观点反对似乎也有些道理,但是,批书人紧张到什么程度?竟然直接写在石头记抄本的页眉上,这个批书人也太寒碜了吧,家里不信没有一张废纸,非要把这事记在石头记里,而且要翻到21回宝玉续《庄子因》这个位置,还刻意加上“为续《庄子因》数句”来确定坐标,而且其紧张程度,就像“索书”人就站在身边,等着自己写完这样批语以后就还书的荒唐。
我们先看看这段批语截图:


"索书甚迫"的随笔

"索书甚迫"的随笔
"索书甚迫"的随笔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同样六字一列内容,“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是用小字抄写的,这是说明,后面部分是对片面长批的按语类自我笺注!
   壬午九月,乃康熙四十一年九月(1702),正是康熙第四次南巡之际,政治形势高度紧张时期,“索书甚迫”是润色与批书集团的戒备信息,并非要还书,换一种思维,“索书”也存在仿制被查禁的潜在威胁和危险。
    批书人指出“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此处批语自己很谨慎,所以前面打字页眉长批正是这段文字和时政的感想:“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已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因改公《茅屋为秋風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非已祠,旁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间,太守取之不尽生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
     此处感慨,乃江南某处名胜被康熙改造,至于确指何处,仍需仁智之见以填历史空缺。
     “索书甚迫”蕴含的信息,绝非红学一扫而过那样简单。不仅蕴含批语人包括作者信息,也蕴藏着当时政治与经济文化方面变革信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