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风月宝鉴?石头记?

(2015-01-04 00:52:48)
标签:

文化

教育

军事

情感

育儿

分类: 塔主原创

红楼梦 石头记  风月宝鉴  这些名字都体现了这个集团超越的智慧
红楼梦比较和理解 就是大明梦
风月宝鉴略深刻 但看懂和看出清风明月这个秘密以后也就彻底明白 风是清 月是明 宝鉴是历史,意思就是明清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石头记很多人不能理解 
其实这本书创作之初 吴梅村就是把玉玺人格化 把英雄草木化 “草花”为花字
玉玺是怎么回事? 玉玺是秦始皇把和氏璧改成了传国玉玺 是印 是玉 也是石头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到了元末,蒙古人被朱元璋打跑 但玉玺缺被带到了蒙古
朱元璋一声是遗憾没有得到传国玉玺 于是用福建寿山石按照李斯当初篆刻的样子做成玉玺
背面的字依然是完全模仿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所以这时候的玉石是彻头彻尾的石头整个明朝都是用了这块石头
玉玺就是印 所以上面的字是倒过来写的
我们欣赏的文字就像印印出的印章是正面的美丽真正形成这些美丽图案和字样的,是那刻在石头上倒过来的文字 
欣赏钤章的每一个高级读者 都会思考印章形成的倒字 那些飞石走刀的背后
才是人们要尊重的创作者 所以看《石头记》
就要像印章一样 要学会倒着看 脂砚斋也不止一次要人们“倒过来看”反复说书是“是倒过来的”
在《红楼梦》第七回批语开始
有一首批语诗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这里意义非常深刻我讲过,花是英雄的抗清或者不屈于清人的精神也代表一种民族英雄和气节 12钗中惜花人不用说,他就是黛玉
就算大家一下看不出真正惜花人 但可以一下找出最败坏花的人 那就是薛宝钗 薛宝钗的冷香丸可谓吃尽百花之精髓所以也明确,她不爱花黛玉爱花表现得十分在意送花顺序 因为过于在意,所以最后一个给她,她才那样生气再看这一回脂砚斋另外一条大家莫名其妙的批语:
【文本】说着,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来,较宝玉略瘦些,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風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羞羞怯怯,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慢向凤姐作揖问好。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甲侧:不知从何处想来。〗便探身一把携了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傍坐了,慢慢的问他年纪读书等事,〖甲侧:分明写宝玉,却先偏写阿凤。〗方知他学名唤秦钟。〖甲戌双行夹批: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甲戌双行夹批: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此批可谓脂砚斋全书最重要最大胆一条批语。“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两句是古人讽刺皇权更迭的,楚国有美玉,名和氏璧,后秦统一天下,把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秦灭传汉,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共讨,江东虎孙坚于乱宫中寻得传国玉玺。古人把改朝换代比喻成传国玉玺改嫁,而它的出身是和氏璧,所以说“未嫁先名玉”,因第一个拥有它的朝代是秦,所以叫“来时本姓秦”。这个细节交到了小说大纲目、大比喻、大假托、大讽刺即言:小说中玉,很多时候是指玉玺,引申就是皇权,时代是改朝换代,而绝不是简单的康雍乾。这里点出了小说的根本思想所在能看到思想和这批语一直那么就彻底洞穿红楼梦 如果按照红学家思想 那么这条批语就是莫名其妙的了 是多余的和没有意义的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这是红学家加的标点符号
没有问号就是相逢若问名何(和)氏 家住江南本姓秦
当然问号没有多大问题没有问号更容易一下联想到和氏璧 玉玺
【文】一个是阆苑仙葩,【癸酉本:既言仙字,非人间之品,指绛珠仙草也】       一个是美玉无瑕。【癸酉本:宝玉一生愚顽,怎言无暇,实指和氏璧也】
春秋时期 工匠汴和在现在的湖北荆山得到一块石头 他凭借多年的琢玉经验 认定是酷一块绝世好玉
就把这块石头献给楚厉王 楚厉王要宫廷玉工验货 玉工说是一般的石头 厉王大怒 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左脚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持此石进献 武王下令验货 玉工仍然说是哗众取宠 卞和为此失去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大家以为卞和会故伎重演不料卞和抱着石头爬到荆山大哭三天 人们问这次为什么不去献宝而爬山里来哭 卞和回答我不是怕再被砍掉双手而是感叹世人为什么要把宝玉做石头 文王得知很感动,就派人带卞和同玉一起进见 并命人当众剖开 果然是稀释珍宝后人遂命名为和氏璧几经周转落到了赵国 最后被嬴政一统天下后,刻成了那个最高权力的公章 为了这个公章 多少英雄豪杰流血多少仁人志士屈膝
这才是故事的秘密
《红楼梦》正面看美丽的文字 倒着看是那无边流血 关键怎么倒着看?不是把书到过来读 而是看透文字双管齐下,全文使用双关手法
也就是所谓的一喉二歌 好了 闲扯一阵 大家有启发就好 就是要大家明白为什么叫做《石头记》不要以为开始杜撰的,写在石头上就是《石头记》,那太小儿科了
(本文传国玉玺资料,来自百度搜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