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夏,毛国瑶在靖应鵾家借得《石头记》摘录下150条批语,1964年,“靖本”迷失,学界议论纷纷,或说靖本是十足珍贵的抄本,或曰俞平伯伙同毛国瑶联合造假,真真假假,争吵着几十年,也算给红学带来一个话题,让一些混迹红学圈的人黔驴技穷时也能趁机挤出一点垃圾文章出来。
当然,当今对不见一回的靖本,基本承认了他的存在,可仍然有人搬弄是非。
而命运不同的“吴祖本”,28回文字完整公布,迄今红学不敢正视。甚至宁可去炒作子虚乌有的“法文版”或者是炒作“三六桥本”也不正视这个文本的震撼于确凿。
殊不知,传奇的靖本与吴祖本,他们是互证两本存在的真实可信!
下面,我就把靖本关于80回后信息的批语摘抄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同时也了解一下,很多人不屑的吴祖本吧。
在靖本第八回 “比灵通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文本】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后人曾有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
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
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
堪叹时乖玉不光。
“好知运败金无彩”这句诗卷额,有一句朱批“伏下文,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的工”
这个“伏下文”“夹入宝钗”,我们从句子批语可以猜猜测到,在“运败”以后,有宝钗的“无彩”,大概7~8年以前,我就对这个“无彩”断言:“无彩即不光彩,败运时候薛宝钗丧节,后句自然宝玉潦倒写照”,今天作此文时,发现跟震惊,这是没有看过吴祖本之前留下的痕迹,却能说到如此深刻程度。
对于这个批语,周汝昌也说过:“这比他本多出“伏下文”三个字,使我们知道,原书后半部写宝钗,应尚有“运败”时“无彩”的情事和经历,而不是像高鹗伪续所写,只是由于宝玉出家而成为实际上的孀居而已。”
(《红楼梦新证.靖本传闻》)不约而同指出后文薛宝钗存在一个“不光彩”情节。
吴祖本在这里又多出一条批语“伏后文宝钗秋千一回”
,而吴祖本的后28回中,不但有“ 凄惶红袖秋千传情”一回,而且存在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贾府运败以后,薛宝钗这日刻意打扮一番荡秋千以引起贾雨村注意,后者果然见色心动,并一拍即合翻云覆雨,至此薛宝钗完全丧失节操,正应了运败以后的“无彩”之事,靖本所批,吴本所载,纹丝不乱,互相掩映。
在靖本第二十四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卷首有眉批:"醉金刚一回文字,伏芸哥仗义探庵。余卅年得遇金刚样人不少,不及金刚者亦复不少,惜不便一一注明耳 壬午孟夏"
这里“伏芸哥仗义探庵”显然是80回后故事,并与第四十二回的一段批语关联而贯通,这段批语情况是文本“凤姐儿听了,自是欢喜,忙道谢,又笑道:“只保佑他应了你的话就好了。”说着叫平儿来吩咐道:“明儿咱们有事,恐怕不得闲儿。你这空儿把送姥姥的东西打点了,他明儿一早就好走的便宜了。”劉姥姥忙说:“不敢多破费了。已经遭扰了几日,又拿着走,越发心里不安起来。”凤姐儿道:“也没有什么,不过随常的东西。好也罢,歹也罢,带了去,你们街坊邻舍看着也热闹些,也是上城一次。”只见平儿走来说:“姥姥过这边瞧瞧。””之上有眉批““应了这话就好”,批书人焉能不心伤?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哀哉伤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辛卯冬日。”
这两条批语,通过甲戌本、庚辰本、庚寅本的“岳神庙”批语综合分析。(详文参见拙文《狱神廟?嶽神廟?天齐庙!》,访问网址http://user.qzone.qq.com/103035143/blog/1411589548),“芸哥仗义探庵”发生在后文岳神庙,而吴祖本的第95回“水月庵龄官挞贾蔷
嶽神庙茜雪慰宝玉”,恰恰存在了这样的情节:且看吴本第95回开篇【话说贾芸道:“这儿不远有处水月庵,离水月庵一里之外有处嶽神庙。往日我外出买香料多次经过,故而熟的很。这一带荒凉的很,没有几处人家。芳官定是和贼寇住在这尼姑庵了,咱们去打探一番。”】
原来“仗义探庵”首先发生在“水月庵”,这是任何红学家都始料不及的,是经过仗义之“探”,才“探听”到宝玉所藏身之处为“岳神庙”,红学家无论怎么猜测,都不知道这“探”的过程与用意,后文醉金刚,贾芸,小红,茜雪营救宝玉故事的壮烈,就更想不到了,所以,靖本的批语信息,只有在吴本里才带来真相!
至于“此后文字不忍卒读”,吴祖本的后28回,乃迄今为止,整个地球上的小说,没有能写到那么悲惨高度的。详细情节,只有自己去读读了。不做太多梳理。
靖本在第四十一回 櫳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紅院劫遇母蝗蟲语段:“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風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有巻额批云“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所缺三字,前二字磨损不清,似“各示”二字,末一字蛀去)”。
这个故事情节,基本为程高本后四十回篡改时所吸收利用,而吴祖本的回目就告诉了“瓜州渡”的存在,吴本第102回的回目叫“ 冷惜春甘伴青灯佛 洁妙玉泥陷瓜洲渡”无论事件发生地点,还是故事情节,都能与靖本批语吻合,小说第102回后半部分就是讲妙玉瓜州渡遭到一个又老又丑的老和尚玷污,并最终强迫其成为暗娼,对应了妙玉判词“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悲惨境地,而妙玉苟且偷生也应了仙曲“欲洁何曾洁”的谶语。
第六十七回 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讯家童凤姐蓄阴谋,靖本以其独有的四条批语,笑傲现存各种抄本,现存抄本第67回为后人伪造成为不争的事实,但靖本存在批语,那么这个抄本的价值就一下便得身价倍增,可惜不翼而飞,但其中一条批语,透露后文信息,绝非空穴来风,这一回的回目下有批语:“回撒手乃已悟是虽眷念却破此迷关是必何削发埂峰时缘了证情仍出士不隐梦而前引即秋三中姐”
本来也是错乱不堪,但我们可以尝试把前面的句子给修补出来“x回“撒手”,乃是已悟,此虽眷恋,却破迷关,是何必削发。”
好了,只要略做修复,我们看到“撒手”是一回的内容,这个“撒手”在其他本子里也有更确切些的说法
我们看第二十一回一段文字:
这一日,宝玉也不大出房,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自己闷闷的,只不过拿着书解闷,或弄笔墨,也不使唤众人,只叫四儿答应。谁知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见宝玉用他,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待要赶了他们去,又怕他们得了意,以后越发来劝,若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似乎无情太甚。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这里庚辰本有夹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这里庚辰本的信息更丰满一些,“悬崖撒手一回”
,在很多红学判断靖本的这条“x回撒手”时,都认为是“后回”或者“末回”,以为是小说最后,宝玉“撒手”了,刘心武更会意淫,干脆写最后一回跳崖拉倒,通过庚辰本“悬崖撒手一回”没说是末回或者“后回”,那么这应该是80回后的一个回目,且不是最后一回,再看吴本的回目,一切明了:吴本第106回曰“孤倔王孙悬崖撒手 凄惶红袖秋千传情”。
故事情节,也出人意料,第二十一回,宝玉是要续《南华经》,批书人说到了“撒手”而吴本《石头记》正是对应了庄子相关的内容而“撒手”的。这段文本,大家不能不看,否则以为宝玉就是此时真的撒手人寰了,其实看了吴祖本情节,却令人醍醐灌顶:
【文本】不觉看到庄子一本,恍惚自己也变作蝴蝶儿青天碧野逍遥游,暗想:想人生有娇妻温婢,本是美事一桩,理应是孟光接了梁鸿案,夫妇相敬如宾,然终究美中不足,志趣不合,实在栓人。不如弃却妻妾自寻出路,带些银两在外乡做点生意,勉强度日也好。这名利二字自古那有看得破的,高堂广厦,锦衣绣袄,皆是不得久长,到不如自得圆满,倒得个无烦无恼,落个六根清净,何必在世俗火坑中翻筋斗也。不肯悬崖勒马,反要悬崖撒手,寻找超脱。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106回)
原来只是文本中的句子,是不是跌了眼镜 ?
如果以上这些情节,大家都可以根据靖本猜测出来,那么靖本第七十九回的一条批语,迄今也没人讨论过或者论证出过子丑寅卯:第七十九回关于“芙蓉诔”文字,靖本一条批语:“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
这里透露一个回目,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证前缘回”!没有人想到这一回吧。看看吴祖本回目“第九十九回 林黛玉还魂证前缘 贾宝玉展裘触旧情”,没有其他版本抄本谈到这个回目,也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前缘,怎么来“证”这个前缘了,
我也本来不知,但我看了吴祖本文字:
【黛玉道:“你我前生缘定。我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之绛珠仙草,君则天界赤瑕宫神瑛侍者。你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用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你,以偿还君之灌溉之情、甘露之惠。既然吾泪还尽,前缘已证,我还怎么再拖着哥哥为我挂虑,你叫妹妹又用什么报答你的厚爱?”宝玉听了,如雷灌顶,不觉哭道:“你我何分彼此!没有妹妹我活着又有何趣,谈什么报答不报答的。”】
吴祖本的这个回目,让靖本从此就不是孤立的说辞情节更展开了靖本的这个批语内涵,当然,靖本所言的“证前缘”令人不解的情节,在吴祖本中出现,那么,吴祖本也得到了靖本的还护。
通过吴祖本情节与靖本批语的互证关系,我们不得不承认,靖本是存在过的,吴祖本是不可动摇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