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团结湖参考
团结湖参考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52
  • 关注人气:2,9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疑的滤镜 | 周末侃

(2016-07-24 08:09:34)
标签:

杂谈

听说美图应用Prisma已经“攻陷”了“战斗民族”俄罗斯。它的主要技能,是让毫无创意的丑图秒变大师风,什么梵高莫奈毕加索,都不过是滤镜,动动手指,你也是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幻觉无疑让人亢奋,连梅德韦杰夫都入坑了。

艺术界对此嗤之以鼻,圣彼得堡一个策展人说,这类应用,只会让人们与艺术渐行渐远。哼,你以为你搞了个梵高风,就真的了解梵高了么?

敢问您这么放松不下来,怎么搞艺术啊?人家只是亢奋而已,那点小小而无害的虚荣感,还真不关艺术啥事儿,您大可不必愤愤不平。

鸡血足,百病除?

http://ww1/large/005IrBexjw1f64od7fwbrj30c909xq3n.jpg周末侃" TITLE="可疑的滤镜 周末侃" />

几天前,河北省涿鹿县教育局长郝金伦愤而辞职,因为他推行了两年多的教育改革夭折了。他做的试验名字叫“三疑三探”,听起来不明觉厉,解释起来很简单,就是一改满堂灌的被动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再简洁点说,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嘛!论理念,这个教育局长目光长远,见识不一般。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郝局长心里苦,我懂。但黯然收场的结局一点都不意外。你想啊,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模式,“慢”才是精神内涵,它挑战的,不就是急功近利的“满堂灌、题海战”么?可风风火火的郝局长似乎和那些抵制改革的家长们一样信奉短平快,在上任没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让新模式在全县所有的学校都启动试点。不说别的,习惯了一根粉笔从上课铃讲到下课铃的老师们,真的有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么?没留够充足的转型空间,不予以充分的培训,指望他们瞬间技能满点,是不是太浪漫了些。金刚钻都没备好,瓷器活儿能好到哪里去。

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打了鸡血似的革新姿态,让我想起郝金伦斥之为“变态”的衡水中学。这所名声响亮的“超级中学”地处涿鹿县以南500公里,在教育圈是个自带魔性光环的存在。传说这所学校连学生上厕所的时间都限定得死死的。你信么?反正我不信。但近乎军事化的管理、高密度的应试训练倒是不假,甚至每一分钟都会被做精细安排。有个细节,学生早操时都要带着书本,喊着励志口号的间隙还不忘背几页书。效果好不好另说,但这渗透到分分秒秒的亢奋,让我感到很震撼。

在稀薄的资源、狭小的空间中,保持亢奋、极速前进是最为立竿见影的选择。改变命运的迫切感,让这种外人看来近乎荒谬的亢奋,自洽在封闭的逻辑空间里。无论多么值得同情,它都违背了人独立自由发展的规律,走向了教育的反面。同样,改变陈腐教育模式的迫切感,也让涿鹿县的改革者陷入了理想主义的亢奋,无论目标多么美好,它都违背了改革的基本规律,夭折倒是其次,更要命的是它可能蚕食人们对美好价值的信任。你看,当地人似乎对僵化的传统教学更痴迷了呢。

涿鹿与衡水,理念背道而驰,但都不自觉地给教育上了一层极简主义滤镜,都陷入了同样的迷信:打足鸡血,包治百病。只可叹鸡血真的不治病,搞不好,还闹出一堆并发症呢。

你有药么?

http://ww1/large/005IrBexjw1f64odr3wbcj30af0a7q3n.jpg周末侃" TITLE="可疑的滤镜 周末侃" />

唐纳德·特朗普正式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这一路戏剧般的选情看过来,全世界都对这个结果表示淡定。对他本人吐槽无力的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他媳妇儿身上。不信你瞧,18日共和党代表大会后,媒体聊得可带劲了:特朗普夫人演讲稿抄袭米歇尔。

八卦如我,把特朗普夫人的演讲稿和八年前米歇尔的讲稿都找来读了读,初步鉴定,梅拉尼娅·特朗普女士经得起查重系统检验,对于她疯狂被黑,我深表同情。

广为诟病的“剽窃”段落,更像是一种拙劣的模仿。两则演讲都有类似这样的语句: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工作;人生的唯一限制,是梦想的高度,以及实现梦想的意愿。画风熟悉不?这不就是掰开了在讲“美国梦”么?谁都加不了原创标嘛。

要我说吧,演讲嘛,就要你热血沸腾,就要你热泪盈眶。人人都爱美国梦,因为它带来希望的光芒:甭管你爹姓什么,只要你够拼够努力,就一定能过上好的生活。且别说它是美国主流价值观,怎么说都不错,就冲着这股激情澎湃的劲儿,也注定成为政客宠儿。

只是“美国梦”对特朗普夫人来说,或许略显尴尬。特朗普一路凯歌,背后是一个看不到希望的、颓废的中下层白人群体。失业率增加,他们恐惧又愤怒,对主流政治精英失望透顶,迁怒于移民、少数族裔和外部竞争。这些人的美国梦正在幻灭,这些人成了特朗普的票仓。或者说,特朗普是利用了他们的幻灭,给复杂的现实加上民粹的滤镜,吹起了一座保守排外的政治城堡。

可还是那个老问题,退到城堡之内,排挤一切“非我族类”,就能回到繁荣、重拾希望么?新的幻灭,加深的裂痕,激化的矛盾,都不会是意外的后果。鸡血打完了,毕竟免不了排异反应,旧疾新症,你有药么?反正,我是不希望有机会,对着“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新闻侃点什么。

疼,不止在身

http://ww3/large/005IrBexjw1f64oe5bmoej30ia095gm2.jpg周末侃" TITLE="可疑的滤镜 周末侃" />

在某处看过一贴子,说医院面试新医生,问应聘的姑娘,如果患者误解了你、还告到你领导那里,你怎么办?姑娘认真地眨了眨眼:如果患者误解了我,没骂我、打我,我就谢天谢地了。

姑且当个段子看吧。不过医生和病人之间需要相互戒备,倒真不幸成了小范围内的“共识”。

前些天看到一个很“疼”的消息:南京一护士给3岁宝宝做静脉穿刺,一次没成,结果被孩子妈用ipad招呼出了个1.5厘米的伤口。孩子疼,所以你也得疼,来来往往,只有疼痛,不见治愈。

伤医事件时不时就窜上新闻页面,怎么也不是一个正常社会的景象。更吊诡的是,伤医的动机常常既不合情理也不合逻辑,像被加了一层可疑的滤镜,直奔超现实主义画风。上个月,陕西一个医生被打得眼球破裂,仅仅因为阻止病人插队;再上个月,广州口腔医生陈仲伟被砍身亡,缘起竟然是二十多年前的一颗烤瓷牙。怨不知所起,伤总是很深。

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都被困在满目疮痍的医疗体制中。医生被设定为无所不能,必须打鸡血似的高密度工作,容不得丝毫差错。病人不知道该信任谁。医生的判断对么?他们会不会出于私利欺骗和隐瞒?不知你发现没有,每一场围绕医患关系的社会讨论,几乎都找不到共识,没进一步加深两个群体间的裂痕,就谢天谢地了。

医疗改革改了多年,似乎从没探得到根。医患矛盾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形式爆发,难道不是在给这延宕不决的进程敲下警钟?医患若终成敌对,疼的,可不止是身体。


现实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它可能被Prisma加了滤镜,目之所及,皆是抽象了的色块。大师心怀浪漫,大开大合,桀骜不驯,对于艺术而言,这都是可贵的天赋。但倘若拿这套思维搞社会治理,恐怕就惨喽。

(文/张静雯)


微信号:Talkpark

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talkpark@ynet.com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等信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