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女律师疑被15岁女儿杀害:你敢相信最爱的孩子,会恨到想杀你吗?

(2022-09-07 09:10:10)
标签:

育儿

教育

八段锦

分类: 育儿、教育

八段锦(八段锦的心理八八)

5岁的女儿杀死母亲,最近我一直在想这件事。

倾其所有,培养了一个终结者,天理何在。

01案件回放

在周围人的口中,张某是个好母亲

523,山东某律所45岁女律师张某被勒死,警察发现嫌犯竟然是她15岁的女儿,她认为母亲要求过于严格

据同学说,她曾开玩笑似地说,家里什么都好,就这个妈不好。

前一天她就计划杀死母亲,预先准备了绳子。有未经证实的传言称,女儿借口要为妈妈按摩,然后勒死了她。

杀害母亲后,她从里面把门锁死,把尸体放在行李箱里,和母亲的遗体共处了两天一夜,直到被发现。

一个张某的朋友说,女儿把母亲的朋友圈删了,因为她曾经看过的一张合影不见了。张某以女儿为荣,经常在朋友圈晒女儿。

201431,张某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张黑白色的手绘兰花,写道女儿给我画的生日礼物——虎皮兰——新京报记者 李桂摄

爱写诗的母亲和不爱说话的女儿

今年37日,女儿所在学校公号发布的妇女节特辑中,有张某的诗《致女儿》,说 女儿是自己心中蓝色的忧伤有缺口的爱虽不完美,但想在不完美中爱到极致

有缺口的爱,可能是指在女儿三岁时就离婚了,作为单亲妈妈,张某也的确努力做到极致

一方面,她没有放下事业。

张某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曾经做过教师,后来转行做了律师,上过电视,在当地小有名气。根据律所官网信息显示,张某是律所合伙人,曾先后获得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优秀律师等称号。

另一方面,她对孩子非常用心。

因为孩子考试,张某会放弃出差;离婚十多年,个人问题她一直不考虑,想等女儿上大学再说;因为经常做一些公益性法律援助,挣不到什么钱,但她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最好的

张某从小被亲生父母送给别人收养,她说,小时候缺爱,现在要把所有的爱都给女儿。

她把女儿送到了学费很贵的私立中学,还为此租了一套学校临近的老房子,她就是在这里被杀害的。

附近卖水果的店主说,妈妈和女儿差不多高,两人经常一起来买水果。母亲偶尔独自来买水果,也会和她聊几句,话题总是离不开女儿,她对孩子很好,孩子想吃羊肉,她专门从内蒙古托朋友杀羊运回来。孩子想吃牛肉,她托朋友从澳大利亚买牛肉回来

全心全意为女儿付出,但也极其强势,张某希望女儿凡事都听自己的,包括是不是午睡这类小事。

疫情期间,女儿在家有时会玩游戏,母女为此吵过。回校上课后,学校统考女儿在年级排十多名,张某很不满意,她要求必须在前5名,最好是前3名。

女儿初、高中上的都是当地名校,张某还给她报了很多课外班,让她学钢琴、学画画;投入这么多,张某要求女儿必须考上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顶级学府。

母亲节的诗也让母女俩发生了矛盾,其中还有一句是女儿,看着我,别给我你的背影

诗发表后女儿才看见,她认为是对自己不尊重,在同学面前丢脸了。两人在家吵了一架,好久没怎么说话,张某为此很郁闷,感觉有时候跟女儿没法沟通。

认识张某的人都说她很友善,爱说话,反而是女儿不怎么爱吭声。但也有邻居说女儿小时候嘴很甜以前经常有说有笑地在一起,只是最近两年孩子话少了,有时候和她娘一起走,也是一前一后。

对别人都很善良热情的张某,似乎是把最严苛的一面留给了女儿。

张某有时会把女儿训哭,女儿说,假如让我自己选一个妈妈,我就不要你这个妈妈了。

她说,你看人家的妈妈,虽然物质条件没这么好,但是人家生活得很快乐……你虽然给了我这么多,但只考虑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从不考虑我的精神感受、不考虑我是怎么想的,你跟我沟通过吗?

你让我不快乐

02 父母发起的战争

张某是个典型的传统严母,自律、牺牲、严格,不快乐,这类母亲有时候真的能凭一股狠劲和牺牲精神培养出有成就的孩子,所以在过去还是被宣传的典范

但,时代变了。

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自我这个词的?

我记得还在小学三四年级时,小男人的同学说他是极端自我主义者,大意,原词忘了,总之是一个我从没见过的、很长的英文单词。

当你板着脸用别人家的孩子鞭策娃成长、还以为TA会明白你的苦心感激涕零时,TA可能也在为别人家父母的现代民主风倍感失落。

小男人极偶尔提到同学父母的时候,那种传统的家长算是最低评价了,潜台词是,没法交流,亲子关系不好。

在孩子眼里,没法沟通、不能被理解,基本代表了你根本不爱他。

哥伦比亚临床心理学博士法莎丽.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中说,自我源于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来自于精神上的绝望,总是会以暴戾的姿态出现。

孩子的自我,就是为了对抗家庭教养的冲击而出现的。不暴力夺权,哪来的自我?

而父母和青少年子女的冲突,都是父母先发起的战争,因为他们总是试图对抗青少年为实现自然、健康且必要的分离而做的努力。

有时候你感到孩子叛逆,实际上他们可能并没有那么叛逆,只是他们的精神力量已经强大到了那种让你感觉到反弹的程度。

这其实,是个好消息啊,可你忍不住想打压他们。

父母越严格,孩子越可能发展出两种极端的人格:顺从或者叛逆。也就是说,要么被父母废了,要么就废掉父母。

常常是,谁爱得多,谁就输了。

报道中说这个女孩比妈妈,有留言说,再壮又能壮到哪去,还不是妈妈即使到了最后关头也舍不得对女儿下狠手?

你只能伤害最爱你的人,而能伤到你的,也只能是你最爱的人。

03 母亲内心深处的恐惧

你是个好人,深爱着你的孩子,但这不代表你能成为一个好母亲,这才是最令人悲哀的。

大多数母亲,太想做个好妈妈,却始终摆脱不了内心深处的恐惧。满心是爱,却面目狰狞。

不被爱的恐惧

被爱的渴望如果没有在童年满足,就会促使我们总是在错误的地方寻求慰藉。和孩子的互动其实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对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真正关心。

会过分讨好孩子,想用物质来买他们的爱;孩子做什么都觉得不够好;把孩子自然的反抗当做是拒绝或人身攻击;自我认同低,很难把对孩子的身份认同和自己分开,总是要捆绑在一起;……

对独立自主的恐惧

父母过分要求孩子听话,不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声音,就失去了培养孩子自立的机会。

只要孩子和你观点不一样,你就认为是背叛;过分依附于孩子,干涉他们的生活;让孩子过分依赖你,觉得有自己的想法很可耻;如果孩子想选择不一样的路,你会让他们内疚一辈子;……

对不幸福的恐惧

太希望孩子幸福,结果变成了一种深深的担忧。

孩子性格脆弱,你会特别看不起他;当孩子的情绪让你不安,你没办法共情;不教孩子如何处理伤痛,只让他们避开它;想尽一切方法避免让孩子不开心,不愿意承认人不可能总是那么幸福;……

对失去控制感的恐惧

育儿理论总是在传递一个信念:作为家长需要掌控一切。因此,

我们很难允许孩子犯错;认为没有你,孩子就不会成长;给自己过度压力去满足孩子一切要求;为孩子规划每一件事,不允许不知所措的存在,把自己累坏;……

对平凡和短缺的恐惧

匮乏感,是最大的恐惧。

当孩子的分数下降,你就开始恐慌;过分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孩子不够优秀就羞辱他们;拼命管束,害怕他们失败;孩子一旦做了错事,你就会大骂他们一顿;……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已经留下过各种伤痕。当我们努力想成为好父母的时候,误以为对孩子的担心就是关心,好意都被恐惧淹没了。

用匮乏感养育孩子,会造成他们缺乏安全感,不敢相信生活的困难中还有成长的机会,处于极端的自我防卫和自我保护的状态。

04 家庭的觉醒

大量教条式而没有温情的要求,会让孩子失去真实的天性。失去天性的孩子就像个怪物,只能用错误的方式来远离父母。

这对母女之间有不可调和的血海深仇吗?

并没有,他们之间的问题,每个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都可能遇到;

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真的有。

女儿从没看到过可以和母亲沟通的其他途径,也没被培养出相应的情感和能力;母亲也看不到除了自己一直坚持的,还有什么其他的路。

都走在死胡同里,没有一个人是快乐的,难道这就是生儿育女的意义吗?

其实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如果可以选择,孩子并不想远离父母,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合作。

他们有太多的迷茫和无助,渴望得到我们的支持和帮助,但他们并不想要父母把自己的目标强加给他们,规定他们该怎么做。

有一次,小男人又把任务一直拖到了半夜。看得出来他非常着急,嘴里一直不停地抱怨,电脑太慢,f,记录找不到了,f……

我也f听不下去了,跳出来针对他那些无聊的问题逐一提出建议,想教导他应该冷静解决问题而不是总被问题环绕,还没等说完三句,小男人就不客气地阻止了我:

妈,您这不是在帮忙。我还是自己来吧。

我本想发威,但转念一想,如果是我焦头烂额的时候,有人这么来我,我只怕会更愤怒吧。

想通了我就特别痛快地闭上了想要滔滔不绝的嘴,好嘞,如果您还需要任何帮助就告诉我一声。

小男人狐疑地审视我的脸色,我去冰箱里取了一个冰激凌给他,他马上笑了。

剩下的时间,我没去睡,静静地在另一边写东西,小男人也静了下来。最后完成的作品,我们都很满意。

后来他对我说,你待在旁边什么都不用说,我就特别安心,感觉没那么难受了。

切,待在旁边不重要,闭上嘴才是关键吧?!

孩子想要知道的是,我们的出发点是对他们善意的信任,而不是因为担心他们失败而焦虑。

每个孩子都会对三个问题感兴趣:

我被看见了吗?

我有价值吗?

我重要吗?

其实父母不也是一样吗?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改变孩子,现代的教育方式是父母自己改变,孩子在和你的良性的互动中,发展出健康的体魄、情感和心智。

为了都能好好活着,一定可以找到一条双赢的路。

温尼科特曾说,孩子只是房客,暂住一段时间,他们总是要走的。

如果父母能有这个觉悟,在孩子逐渐长大的时候,学会把他们当做客人一样尊重,保持一定距离,结局也许就不会这么惨烈吧。

 

 

 

(摘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8672360980047029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