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父亲的力量就是严厉+暴力?心理学家:怎样才能做个权威型父母
(2022-09-07 09:09:27)
标签:
育儿教育八段锦 |
分类: 育儿、教育 |
八段锦(八段锦的心理八八)
01 历史悠久的“体罚”
严厉教育+体罚的历史悠久,世界各国都曾推崇过体罚式管教,土耳其就有句名言,玫瑰花盛开在老师的棍棒之下;
连推崇民主自由风的瑞典,前几年打算废除体罚制度征求意见时,都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西方社会曾经有通过体罚打走孩子身体里的“恶魔”的说法,美国的一项家庭暴力根源分析的调查发现,70%的家庭认为打骂12岁的孩子是“必需”的,73%的家庭承认对孩子使用了暴力。
现在国内也有很多自媒体,呼吁让戒尺重新回到老师和父母手里。
就连心理学家,也喜欢体罚。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心理学联合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多数心理学家会打自己孩子屁股,同时半数人认可学校可以选择棍棒。
取消体罚,熊孩子还不得上天?信奉体罚的人认为,不采用严厉的方式,孩子必然会被惯坏。
毕竟当孩子哭哭闹闹怎么都讲不通道理的时候,一巴掌下去就能重回安静,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谁不喜欢呢?
就像郭涛说的,有时候甚至不用打,足够有“力量”的家长瞪个眼睛孩子就老实了。
即使心理实验已经多次证明,体罚不仅可能造成孩子身心的伤害,出现情绪问题,还会让孩子学会暴力行为,想要体罚孩子的人们也是不会放弃的。
再说了,自己就是被打大的,不是活的好好的?孩子长大就好了。
今天八段锦就先不谈体罚对孩子的伤害,说说一直没被重视的体罚效果问题吧。
02 体罚真正的危害
对于改变行为,体罚是被心理实验证实过有效的,心理学家曾用电击帮助人们戒烟,也用类似的方法改变了发育迟缓、有残疾和心理失常孩子的一些行为。
真正的问题是,科学有效的体罚比奖励还难坚持。
它需要遵从5个原则:
(1)不可接纳行为每次出现时,都会受到惩罚;
一旦惩罚,就要永远惩罚,不能今天惩罚了,明天又不惩罚了。你想一下这条是不是很难坚持?
(2)不可接纳行为一旦出现时,立即受到惩罚;
最有效的惩罚是即刻实施,延迟会让效果大大打折,惩罚对于持久性的行为效果很差,还有副作用。
这两条,都是保证惩罚和行为产生直接、必然的联系。
(3)惩罚不能在其他孩子面前进行,不然被惩罚的孩子会觉得尴尬,可能会挑战惩罚者。
(4)惩罚者不可以既惩罚又奖励不可接纳行为。
比如说妈妈因为孩子打人惩罚了孩子,爸爸却夸奖孩子反击得好,孩子就乱了。
孩子身边的人很多,父母的意见都不能完全一致,又怎么能保证大家都一致呢?
(5)不能过于严厉、过于频繁地惩罚孩子,否则可能造成孩子的逃避行为,不再尝试、离开、退学、离家出走、沉迷于酒精等。
科学家用奖励食物的方法教会小白鼠走迷宫,他们发现如果加上适当的惩罚,比如走错路就会被电击,小白鼠能更快学会。
但是当电击强度增大的时候,小白鼠会放弃尝试,它们会在迷宫中的一些地方直接躺平,再也不愿意承受惩罚的痛苦了。
这5条,你仔细想一想,有一条容易做到吗?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窗边看到操场上有个小孩在打另一个小孩,按照专家的意见,你应该马上惩罚这个小孩,但就算你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也已经晚了;
假设时间不是问题,可孩子身边还有别的孩子,根据第三条原则不能有旁观者,你还是不能惩罚。
小孩子随时可能做出你想要惩罚的行为,你惩罚得过来吗?
就算看得住,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可能会惩罚;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就放过了。
假设你能及时惩罚,但是你能把握好度,不会因为心情不好就加大动作吗?
科学地体罚,必须要和想要制止的行为及时、合理匹配,还要适度、适量,才能达到管教效果,太难了。
惩罚很难和行为匹配,却很容易变成惩罚者的晴雨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此外,体罚的长期效果很差。
谁不怕麻烦呢,一旦你习惯了用体罚管教孩子,其他费时、费力不那么便捷的“教育”方式肯定就被放弃了。
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体力、心力都增强了,不再那么害怕你以及你的体罚,想要体罚也不那么容易了,这个阶段偏偏又是问题暴露得最多的阶段。
之前没有好好培养关系,现在体罚又不好使了,说不通、打不得,你还能怎么展现“力量”呢?
只怕悔之晚矣啊。
03 “权威型父母”不是“权力型父母”
没有省事的教育,想要靠棍棒而不是以德服人,最终的结果不会尽如人意。
其实管教者想要严厉和体罚,无非是希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放任不管肯定也是不行的。
在强制型父母、民主型父母和权威型父母中,教育效果最好的也是介于强制和民主之间的权威型父母。
不过“权威型父母”一直被理解成“权力型父母”,恩威并施、大权在握。实际上,权力型权威只是四种权威概念中最差的一种:
权力型权威(Authority Power)
当父母们抱怨孩子不听话时,其实他们想要的就是权力,有权力的人,也就拥有了控制、主导他人意愿,让人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行动的权利。
很多父母的理想型可能就是权力型,高兴了对你笑,不高兴了也可以训,一切尽在掌握。多了一分“慈爱”,操控的手段比只会体罚的父母高明多了。
但孩子会尊重并且信任权力型父母吗?
只要想想我们是怎么面对老板的就能明白了。
专家型权威(Authority Expertise)
有一种权威来自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技能、智慧和教育。比如说去医院看病,我们更愿意相信那些有多年经验的专家,他们无论态度好坏、话语多少,都不会影响我们对他们权威的评估。
其实对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他觉得你哪一方面特别牛,自然就会想听你的,至少会尊重你的专业性。
职位型权威(Authority Job)
这类权威来源于一个人的职位,或者彼此都认同的分工。
小孩子从小就很尊重警察,因为他们认为警察是抓坏人的“权威”;我们坐飞机的时候,会认可机长的操控能力,并且认为他有权力要求我们配合;在家里负责做饭的人,可以要求大家按时吃饭,不要浪费。
职位带来的权威,是因为付出的劳动和肩负的责任被双方承认的结果。
如果小孩不认可父母的付出,父母却认为自己含辛茹苦,那么一定是他们对这个“职位”有不同的理解。
契约型权威(Authority Contracts/Commitments)
还有一种权威,来自于彼此形成的约定、承诺和共识带来的潜在影响。
比如小孩的手机可以玩多长时间这件事,如果是父母强行规定的,无论什么时候想收就收、想规定多久就多久,那孩子无论反抗还是服从,都很容易感到愤怒和委屈,管得狠了就容易出大问题,搞不好跳楼了什么的;
如果是孩子和父母商量好的,到了时间,他再想找各种借口不交出来,也会闹得底气不足,因为他心里很清楚这是他的不对。
大权在握的人,很难做到公平和让人发自内心地信服,长期惩罚性的管教也养不出自律的孩子。
如果你希望孩子离开你以后(肯定有你鞭长莫及的那一天),能拥有你一直想要培养的能力,还能和你保持亲密的关系,就不要太看中权力型权威的一时效果。
无能的管教者,只会吹胡子瞪眼睛打屁股;而最好的教育者,是潜移默化和以身作则。
摆正父母的角色,在专业性上体现你的权威,用约定和承诺培养和影响孩子,这才是真正的权威型父母。
(摘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5588920016199865)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