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育孩子要“对事不对人”?黄执中只说对了一半,陈凌岳的话亮了
(2022-09-01 09:19:29)
标签:
育儿教育八段锦 |
分类: 育儿、教育 |
八段锦(八段锦的心理八八)
寒假就快到了,密集地和孩子待在一起,孩子身上痴迷手机、时间管理、学习计划等等问题,又要让很多老母亲的育儿焦虑发作了。
新一期的奇葩说议题“你觉得对事不对人是不是OK?”中,有两个辩手讨论到孩子教育的问题,八段锦觉得很有启发,可以帮助你想一想,究竟怎么教育才是合适的,缓解育儿焦虑。
01 对事不对人的批评,才能帮助孩子改正问题
黄执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孩上台表演时口吃,所有孩子都笑话他,他很难过。
黄执中安慰他说,他们笑的是你说错话,而不是笑话你,我们每个人都会说错话。小孩听了这番话,就不觉得那么难受了。
只有当批评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的时候,孩子才会认识到,我做错了事,但我这个人并没有问题。
黄执中说对事不对人是一种温柔,想想看我们哪一个人小时候得到过对事不对人的温柔?大人会说“你真是自私的孩子”,还是说“你只是做了自私的事,但你不是个自私的孩子”?
小孩太容易得到针对人而不是针对事的指责了,一两件事做不好,就被贴上标签,“你就是爱磨蹭”、“你怎么那么胆小”、“你太笨了!”
一个孩子成绩不好、事情做不好,常常会被放大,受到人格方面的贬损和歧视。
总是听到这样的评价,小孩会感觉大人并不爱自己,而只是想要一个乖乖的、学习好的小孩。时间长了,他就会把外界对自己的厌弃内化,自己也不喜欢自己,自信和自尊都会被剥夺。
孩子不会从一个不喜欢的人那里受到教育。
父母或者老师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改变的是不好的行为,就要学会只针对行为而不是人格来批评。
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批评而灰心失望,因为改变不好的行为和让一个人完全变成另一个人,根本不是一回事。(科学地批评不只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详细说~)
但是,黄执中这个论点只说出了一半的真相。
02 对人不对事的鼓励,才是激发动力的根本
儿童教育,绝不是对事这么简单。
如果小孩磨蹭,你就教他时间管理;小孩沉迷游戏,你就帮他控制手机;朗朗成了顶级钢琴家,你就套用他爸的教育方法;……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只对事不对人的解题思路,不可能帮你真正解决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哪呢?陈凌岳果然不负我的欣赏,说出了背后更深的因素。
他说舞台上小孩因为口吃被笑话,劝这个孩子的方式,不应该是告诉他所有人都是这样的。这件事真正应该被改变的不是这个小孩,而是那些笑他的孩子。
他们需要知道,同样是口吃这件事,有的人是因为胆怯、有的人是因为紧张、还有的人是天生口吃。
所有糟糕的事发生,要先看看背后有没有难言的苦衷。你只有了解每个人背后不同的原因,才能发现背后真正发生的事,对这件事表达善意而不是嘲笑,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问题,却总是忽略这些问题的根源。不同的孩子,采用同样的教育方法不一定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而且,人都有被差别对待的需要,你看到我这个人不一样的地方,你喜欢我这个人,而不仅仅是因为,你喜欢我只是因为我优秀。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因为他的不同,而得到温柔以待。
此外,批评虽然有必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批评传达的却是鼓励。
陈凌岳提到他的领导曾这样说他的问题,“别人都可以犯这样的错,你可不应该”。
这句话本来是批评,却让他感到特别舒服,因为他感到领导对他高看一眼的欣赏,他应该更出色,证明自己的才华,才能配得上领导的“慧眼识珠”。
只有针对人的鼓励,才能带给他带来改变真正的动力。
如果你真想给一个孩子评价,哪怕是批评,都要告诉他,他到底哪里这么好值得你希望他能做得更好。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批评和赞扬,都没有看见重要。
03 奠定人格底色,才能不焦虑
八段锦有个咨询师好友,当我们为孩子的事感到焦虑的时候就会通电话吐槽。有意思的是,她的焦虑我认为完全没必要,我的焦虑她也认为是多此一举。
她曾经对我说,我们也不是很有野心的人,能力也没什么了不起,那又怎么样,我们现在过得很差吗?有我们这样的父母,孩子将来又会差到哪里去?
在我们心里,对方的孩子都很棒,至少不需要因为一时的学业或者其它成就问题就值得焦虑,因为孩子的人格底色在那里。
什么是人格底色呢?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品格的集合,是否有好奇心和创造力,是否自信和接受自己,在遇到事情通常会怎么做,有没有挑战的勇气等等。
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形成的人格。”
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多父母急于让孩子早点获得学业成就,却忽视了人格底色的奠定,这就导致了很多孩子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中,还要为童年缺失的人格买单。
九岁的女孩因为学业压力患上抑郁;17岁男孩因为和母亲冲突跳桥;21岁的华裔女孩Olivia考上世界顶级名校宾大沃顿金融专业,却毫无征兆地跳进铁轨身亡。
人格底色出了问题,再优秀的成就也不能让人感到幸福,遇到挫折就会发生问题。
缺爱的孩子,人格底色是冰冷的;而过度溺爱的孩子,人格底色是阴暗的。
2018年,四川男子付白莲为了骗保残忍杀死母亲,起因只是因为母亲“帮大哥带娃不去广州帮我带,太偏心”而生出不满,为了买新房子的资金缺口,他就动了给母亲上保险然后杀死她骗保的邪念。
他骗母亲给她买了按摩器,用电线缠上母亲的双手,然后接通电源。看到母亲仍在痛苦地呻吟,他又抄起了家中板凳。
在法庭上,他供述母亲临死的情形,“我妈没求饶,只是盯着我,不停喊‘幺儿、幺儿……’”
据家属透露,付白莲的母亲任芳打小就没了父母,中年丧夫,为了两个儿子,一直没有再嫁,两个儿子有了工作后,她一直在拾荒卖钱,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她很心疼小儿子,还出钱支持他在自贡买了房。
“她说她上辈子是围她的男人转,男人不在了,她下辈子就围着娃儿,围着她的孙孙转。”但是回报她的,却是一个自私至极的孩子。
在案发前,任白莲在邻居眼中,是十足的孝子。没想到,任芳却在还差4天就到56岁生日之际,被自己万般疼爱的孝顺孩子所杀害。
没有健全的人格,一切都是虚妄。
心理学专家曾奇峰曾经谈到过一个他诊治的案例,某重点中学高二女生佳佳因为跟同学闹矛盾几次试图自杀,学校老师建议看心理医生。
和佳佳父母聊天曾老师了解到,佳佳从上初中开始就情绪低落,经常在家里和学校为一些小事生气,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
最近自杀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跟一位女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口角,而且事后那位女同学还公开道了歉,但佳佳就是想不通,偷偷去买了安眠药想自杀。
什么原因让佳佳情绪这么不稳定,一点小事就会不想活了呢?
佳佳是个重点学校的学生,但在咨询中曾老师感觉到,佳佳很胆怯、自我评价也过低,这样性格的形成,一般是跟家庭气氛紧密相关的。
佳佳爸爸是某政府机关的处长,妈妈是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乍一看,这个家庭很不错,但是深入到其中,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没什么交流。
佳佳是这么说的:“爸爸很早就出门,晚上一般会吃了饭才回家,回家会很疲惫,洗洗就睡了;
妈妈工作也很辛苦,回到家里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经常累得唉声叹气的,有时候连自己倒杯水的力气都没有,还要我或者保姆给她倒;
我自己也是早出晚归,回到家里话都不想说,看看书就躺床上去了;如果是节假日,大家也不出门,在家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休息,互不打扰。
整个家庭就像一个疗养院,大家都像是伤病员。”
原来父母自己工作压力就很大,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冰冷的家庭气氛,让佳佳有了问题也无处倾诉,更不要说能得到帮助了。
这个家中的每个人,如果按成就来说,都很成功,但是从幸福的角度来说呢?
很多父母可能都像佳佳父母这样,搞不懂自己的「人格」,找不到「整合」「修复」「完善」自己人格的方法,更不要说根据孩子的特性,奠定好人格底色了。
曾老师给这家人两个建议:
一个是以后不要老从外面买熟食,三个人一起做饭,既可以联络感情多多交流,还能给这个家增添一点“人气”。家庭的气氛对孩子的影响,比成就重要得多。
而另一个就是,每个人都给这个家带来一点心理营养。每个人在回家的路上给自己消消“毒”,卸下压力,带一点能滋养家人也能滋养自己的东西回家,把家庭从病人的“工作学习型疗养所”,变成健康人的“娱乐城”。
家庭是互相影响的,如果彼此都能提供能量而不是负面影响,家庭过就会越来越好,孩子想不好都难。
如果你喜欢这个寒假能真正对孩子有帮助,那就不要只抓学业,让你们的家庭成为孩子人格健康成长的温暖港湾吧,这才是他未来面对挑战的力量源泉。
(摘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607155158980225)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