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柳岩:这个行业不需要我|那么多人爱你,为什么你不能爱自己?
(2022-09-01 09:10:27)
标签:
八段锦 |
八段锦(八段锦的心理八八)
《近三天可见》节目中,姜思达问柳岩,你觉得这个行业需要柳岩吗?柳岩的回答让姜思达大吃一惊。
她短暂地想了一下说,其实不需要。
姜思达问她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她说我一点都不重要,并且反过来问姜思达,你觉得这个行业需要你吗?
姜思达说,当然,地球离开谁都是转的,但是如果想一下,我还是觉得这个行业是会需要我这种“真诚、敏感、又不太丑陋的人”。
柳岩又问,地球上不是有很多姜思达吗?
姜思达说,是啊,但是很多个姜思达可能都是被需要的啊。我不能一边做着事,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但又同时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说大家没有那么需要我。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优点只是努力,她会很爱自己吗?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一定有比努力更多的理由吧。
虽然柳岩否认了给自己消极的暗示,但在之前的采访中,她屡次表达自己很普通,不努力根本没办法生存下去,她夸奖别人也总是说,羡慕你这么特别。
和柳岩比起来,姜思达显得对自己的特点更为自信和笃定,换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爱自己。
01 那么多人爱你,但你却不爱自己
并不是优秀就能让人自信,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有些人明明已经很好了,但是从来不敢放弃努力,总是把自己搞得特别紧张,让你感觉他从骨子里并不欣赏自己,只能通过不断追求外在成就来证明自己。
柳岩的妈妈是学校老师,对她的教育一直很看重,也经常因为周围邻居对她的议论感到难过。听起来,她并不为柳岩的某些做法感到骄傲,由衷地认可女儿。
我曾经特别喜欢一个女歌手。第一次听到她的歌时我还在上中学,正在狂奔去学校的路上,突然街边的音像店里传来一首歌,啊,谁的声音这么好听?
我停住了脚步。那声音充满了磁性,亲切、甜美又带着淡淡的忧伤,毫无遮挡直击内心的最深处,这么多年再也没听过类似的声音。
那首歌叫昔日重来(yesterday oncemore),现在再听还是会热泪盈眶。
女歌手的名字叫卡伦·卡朋特(Karen Carpenter),她与哥哥理查德组成的卡朋特乐队,是七十年代美国最成功的流行音乐组合,拥有亿万狂热的歌迷。
可是,在我听到那首歌的时候,她早已不在了,只有32岁。
刚开始我以为她像那些不断需要灵感刺激的艺术家一样,是因为过度沉溺于毒品或者酒精,而实际上,她是个乖乖女,从来不沾那些。
她是因为神经性厌食症减肥过度而死。因为她怕变胖,歌迷会不喜欢。
在他们的组合刚刚被人注意到的时候,小报曾这样报道他们:“一对神奇的兄妹,富有才华的哥哥,和一个胖胖的小妹妹一起创造了奇迹!”
她没留意“奇迹”,却被那个“胖”字击中,从此再也忘不掉。
我对她的离开满心遗憾,也完全不懂,为什么如此独特的她,却那么看重一句不重要的评价?
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她离开多年以后还是那么爱她,而她自己,却根本不爱自己?
直到我看了那部根据她的生平拍摄的电影,《卡伦·卡朋特的故事》,我才明白了她为什么会这样。
卡朋特的妈妈是个很有眼光和见识的人,是她早早发现了兄妹俩的才华。他们能那么年轻就成名,绝大部分要归功于母亲。
可是,她的控制欲也很强。
她习惯了安排兄妹俩的生活,包括和谁签约,怎么安排工作;也包括要不要恋爱;她甚至包办卡伦的一切衣服,并要求成年的她不能离开家独立生活。
她很爱她的孩子,但是却好像并不想深入了解他们,和他们好好地交流。
据朋友说,卡朋特的父母几乎从来不拥抱和亲吻他们。
当儿子理查德告诉她失眠的时候,她只是把一瓶安眠药交给他,却并没有问一句,他为什么会失眠。
理查德从此开始依靠安眠药,长达四年服药后,他需要连服25片安眠药才能入睡。
而卡伦为什么会那么介意那个“胖”字?因为她的母亲曾经亲口对她说,她永远也无法摆脱身材问题。
更让卡伦难过的是,母亲明显更偏爱哥哥。无论他们做得有多好,母亲总是把赞美都给了儿子,却几乎从来不夸奖女儿。
卡伦变得越来越追求完美,到了强迫的地步。她和自己的体重格外过不去,而她的母亲过了很久才发现,女儿一直在服用泻药减肥。
卡伦的体重一直在下降,肋骨一根一根显露出来。
她最后死在了父母的怀里。他们抱着女儿曾经“圆润”但现在已经轻如羽毛的身体,心里该有多么难过?
优秀而不自信的人,也许是因为从来都没得到过无条件的认同和爱,他们永远希望变得再完美一点、永远不肯放过自己。
而这一切,似乎都是在用尽全力说一句话:我值得爱,请爱我吧!
02 怎样拯救缺爱的灵魂
人要长到多大,才会发现:
原来爱别人不难,难的是爱自己;
原谅别人也不难,难的是放过自己。
也许曾经有一个人,喜欢苛责我们,我们想要得到ta的认可和赞美;而我们长大以后,却比那个人还要苛刻、还要严格。
我们会因为,做过的不应该的事”,感到格外地自责和内疚,认为自己成了一个“坏人”;
我们会觉得,如果关系出了问题,那一定是因为自己有问题;
我们会认为,自己有一种严重的缺陷,不配得到别人的爱,如果不改掉它,没有人会爱我们;
这些自责、愧疚、无能的情绪,会毁掉我们的价值感,让我们丧失尊严。因为太想改变,有些人会陷入像卡朋特一样强迫成瘾的状态。
渴望变得更好,却在不断采用自残的方式,通过对食物、酒精、毒品、性、药物等等上瘾,逃避那些不可摆脱的现实。
到底要怎么样,才能与自己和解?
03 放下,与自己和解
1949年,在美国分别发生了两起火灾。第一次13名消防员失去了生命,第二次又有14名消防员失去了生命。
通过对事故的调查,他们发现,这些消防员之所以没能及时撤退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愿意丢下自己的工具。
工具和性命哪个重要,这=么简单的道理,消防员怎么可能会不明白?
其实,并不是这27名消防员特别愚蠢,类似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其它消防员和飞行员身上。
弗吉尼亚大学工商管理副教授林恩分析这些消防员不肯丢下工具的原因,其中有三个原因很值得注意。
第一个原因是,通过紧握工具,消防员可以得到一种掌控感。
控制感是我们最无法放下的感觉,它能带给我们安全感,人们甚至会牺牲生命来保持这种感觉。
第二个原因是,消防员不知道该用什么活动来替代眼前的活动。
拿着工具,他们是救火的消防员;如果放下工具,又该做些什么呢?
人们会执着于自毁行为,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们不知道还能做些别的什么,也从来没尝试过别的做法。
第三个原因是,许多消防员都坚守着一种核心信念:我们是自己的工具。
这些消防员认为,丢下工具这种微不足道的改变,根本不会对结果造成什么真正的影响。
在1949年的事件中,如果消防员扔掉工具,他们就能往前多移动20厘米,也许你会想,这看上去的确微不足道啊?
但只要移动80厘米他们就能顺利逃脱,而遗憾的是,当天他们最终只移动了79厘米!如果扔掉工具,他们绝对可以安全保住性命。
我们害怕改变,怕会因此失去自我。我们也很难接受无助感和失控感,而我们的大脑会强化这种信念:我能处理好,这并不是问题。
我们不愿意承认失败,承认眼下的生活已经一团糟;可我们越是死死抓住,就失败得越惨。
不敢放手、害怕改变、也不相信改变的力量,这是我们无法与自己和解的三大原因。
如果不能学会放手,放下试图掌控的一切,我们永远都不能获得逃生的力量。
放下只有变得完美才能有人爱你的想法;放下你只能像现在一样生活、不可能再改变的信念;放下,那个不爱自己的“我”。
如果你想要改变,更爱自己,请这样做:
做你爱做的事;
开始运动;
和你的朋友联系;
利用团体的力量。
告诉自己,你值得被爱,你要更好地爱自己。
如果昨天能重来,我想把这句话也送给卡朋特。
只要她能好好地活着,就算长成一个胖胖的老太太又何妨呢,我们还是那么爱她,也许还会更爱。比起瘦不瘦,我们更在乎的是,能不能听见她美好的声音,看到她鲜活的笑脸。
如果你是父母,请学会看到你的孩子,认可他,而不仅仅因为他的优秀;
如果你是那个没得到过足够认可的孩子,请你试着好好爱自己吧。你不是只能因为优秀而被人爱,你的存在就是最好的安排。
(摘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057087765510135)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