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式母亲:如果你不快乐,你的孩子又怎么敢快乐?

(2022-08-30 09:18:29)
标签:

育儿

教育

八段锦

分类: 育儿、教育

八段锦(八段锦的心理八八)

爸妈退休以后,周末我们开车出去玩,我妈一坐上车就开始唱歌,雀跃得像个小姑娘。我说忘了以前想和你玩会儿你对我有多凶啦?

01 受难的妈妈

那时我们和爆脾气的奶奶住在一起,只要我爸进厨房就生气,我妈要做全部家务不说,还要招呼各路亲戚。每天一醒来就是事儿,工作都要插空做,哪有闲心逗小孩玩?

但我妈从来不要我们姐仨分担家务,她不愿意女儿们像她一样辛苦。这是我妈爱我们的方法,就像她自己的妈妈一样。

我姥姥三十岁守寡,只剩几亩薄田,她没有听周围人的劝告,让长女也就是我妈辍学帮她一起养家,我妈才有机会一直读到大学,再后来在大学里当教授。

可我妈不像教授,更像家庭妇女。我下定决心不能像她那样:我要像电影里优雅的女人,永远面带微笑,从容和孩子说话、给他讲故事。

可是,亲自当妈后,我才知道妈妈这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不由自主就放弃了一切个人喜好,不顾及形象,开启24小时*7天不间断保姆模式,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然而,并没能处理好一切。

儿子刚出满月不久,我就不小心把他摔在地上;他屡屡生病,也让我深深怀疑自己根本不配做妈。

我如此爱他,为什么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却无时不刻不在紧张、担忧和自责?

有一次催儿子写作业的时候,他突然伸出手来,在我的眉头抹了一下说:妈,你怎么老皱眉呢?笑一下,不要那么紧张。

我愣住了。

我的姥姥、妈妈都是全天下最善良、最愿意为孩子付出的女人,但是养大孩子的那些日子里,我妈没见过我姥姥笑,我也很少见我妈笑。

如果说祖辈是因为生活条件所限,那现在物质富足、生活方便了,为什么妈妈们还会缺少笑容?

难道做母亲就是受难,毫无乐趣可言?

02 带刺的母亲

热播剧《小欢喜》中有个片段特别扎心。

英子陪妈妈去看电影,可是不小心剧透,宋倩发现女儿已经提前看过一遍了,嫌她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气急败坏地冲出影院。

英子委屈地问,为了让你高兴我才特意请你看电影啊,你不高兴吗?

宋倩却答,我不需要高兴!

时代再怎么变换,太多母亲的内核还是没变啊:牺牲我的快乐换取你的幸福。但是,这样能换得来吗?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无论如何都会忠诚于依恋的父母。如果父母不快乐,他们也不敢快乐,否则就是背叛了他们。

台湾著名歌手、心理咨询师赖佩霞曾在TED演讲中讲述她的家庭。

21岁的赖爸爸随美军驻守台湾,与当时在美籍将军家当保姆的赖妈妈相识。第二年,他被派去越南,离开已经有孕在身的赖妈妈,她只能独自抚养女儿长大。

这样的经历让赖妈妈觉得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她经常在女儿面前抱怨,赖佩霞很自然地继承了妈妈的好恶。

她用妈妈教给她的方式对待老公和孩子,那就是我骂你是因为我爱你。当那些恶毒的言语从嘴里冒出来的时候,连她自己都难以置信。

第一段八年的婚姻果然失败后,赖佩霞带着五岁和一岁的两个女儿黯然离开。她学习心理学,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不断反省,终于想明白一件事:只有快乐的人才能养育快乐的孩子。

妈妈的情绪不仅影响孩子,也会影响整个家庭的氛围。扭曲的爱是一种痛苦的遗产,被代代相传。

03 打破成为好妈妈的幻想

201141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名23岁赴日留学生因为前来接机的母亲不答应给他足够的学费,对她连刺9刀,引起极大震惊。

这位母亲每个月工资只有7000元,却一直在想各种办法负担儿子每年30-40万元的留学开销。怎么能有这样的儿子,只因为一次没给够钱就如此残忍地伤害母亲?

根据报道,儿子留学期间过得很压抑,已经表现出情绪问题,萌生过回国的想法,母亲也因为种种原因不打算再让他继续念下去,不过考虑到学位问题儿子后来还是打算继续坚持。

这次回国在机场谈到学费问题,妈妈说了句还要钱的话就只有一条命了的话,儿子对记者称正是因为这句话的刺激,他大脑一片空白,突然做出可怕的举动。

极端暴力行为,可能和人格障碍或情绪状态有关,但这句话也暴露出亲子关系可能存在的问题。

按照家庭治疗的观点,出了问题的关系中,任何一方都不是无辜的。

过度牺牲必然会带来过度索取。如果付出的人一边付出,一边满腹委屈,获得的那一方还会有羞辱和被绑架的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坏孩子就是为了配合好妈妈而存在的。

《母亲进化论》的作者苏兹.卢拉认为,母亲的过度牺牲不利于孩子健康自我的形成,养育的秘诀在于自我关怀和照顾孩子的绝妙平衡。

如果希望自己和小孩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一定要摆脱以下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1、考虑自己的需要是自私的

为什么对妈妈来说,给予永远比接受容易?

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刻板印象:母亲必须牺牲自己,牺牲很高尚;

另一方面是因为,给予者占据道德高地,可以做掌控的一方;接受却能让我们有自私和软弱的感觉。

我们太想做好人,想要控制,就会把做坏人的机会留给孩子,然后又恨铁不成钢。

真正的给予源于满溢,而不是掏空。

如果给予是发自内心对人的爱,而不是我们认为应该如此,就不会耗尽自己,也不会因为别人对这份爱的回报不符合期待而心生怨恨。

问题在于,母亲们背负的担子太重,又缺乏足够的支持,这让她们很容易崩溃和走向极端。

丧偶式育儿太普遍了:宋倩的丈夫出轨,离婚后独自抚养英子;被刺伤的母亲躺在医院抢救期间,丈夫在遥远的美国一直没有回来;还有多少母亲像她们一样,一直在独自苦撑?

也正因为如此,母亲们更要学会自我关怀和寻求支持。

即便是孩子很小的时候,也不能全天候为他服务,无论如何要找到人定期替换你,然后做些能让自己放松和愉快的事情,而且不必为此感到内疚;

和能安慰和帮助你的人倾诉和请教。你不仅仅要听从孩子的呼唤,也要回应自己内心的呼唤,不能任凭负面情绪将自己和孩子都淹没。

母亲越是关心自己,就有越多的东西可以提供给孩子。

2、确保孩子完好无缺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本能地期待自己每种需要都能被满足,对他们来说,被照顾得很好是一件自然的事;而母亲的本能让她害怕孩子受到任何伤害,想要竭尽所能保证他们完好无缺。

孩子学步时会摔跤,但是为了学会行走,他们摔一跤还会站起来,站起来再摔一跤也不会停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是帮助我成长的。他们就不会那么害怕挫折。

如果母亲不希望孩子摔跤,永远拉住他的手,总有一天,她会发现再也无力保护周全;而在安全隔离区里长大的孩子突然要独自面对残酷的现实,反而会更怨恨母亲,就像那个拔刀刺向母亲的孩子。

3、只有的僵化模式

母亲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但什么是最好的?

第一次做母亲的慌张,让我们被世俗的好妈妈定义捆住了手脚,很容易将自己和孩子的行为都按照期待,划分成对的和错的,总处于评判模式中,会为没有达到的标准而感到羞耻和愤怒。

早上该去幼儿园了,女儿却扔掉了妈妈帮她选的每一件衣服,妈妈担心上班迟到,给女儿讲道理,但女儿完全不听,于是妈妈发火了。

站在的角度来评判,女儿是错的,因为她非要在这个节骨眼任性;妈妈也是错的,因为她不该对女儿发脾气;

但是从自身需要的角度来看,女儿想要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妈妈想要按时上班,她们都没有错。

妈妈回想起小时候,也曾想按照自己的心意穿衣服,可惜父母从来没有支持过她,当她心疼小时候的自己时,也就能慢慢理解女儿了。

善待自己的人,才会由衷地善待他人。

之间,其实还有一片中立的区域,我们可以在那和孩子相遇。

04写在最后

成为好妈妈是每一个母亲的期盼,可悲的是,恰恰是对好妈妈执着的幻想,让我们焦虑、控制、自责、缺乏信心,忘记了我们其实并不缺乏力量——女性独特的天赋。

我们天然就擅长与他人建立深层联结,有滋养和关怀的能力;而我们与他人联结的基础,是与自己真实的本性接触。

母亲首先是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人,然后才是一个母亲。没有什么比内在完整的、配得上的富足感,更能让母亲和孩子建立有意义的联结了。

帮助我们重返自我,是孩子送给我们的一个礼物。最好的母爱不是牺牲,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赋能。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摘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1004612489926784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