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心理学家:家庭是最让青春期孩子担心的压力源之一

(2022-08-30 09:19:27)
标签:

育儿

教育

八段锦

分类: 育儿、教育

八段锦(八段锦的心理八八)

青春期让人头疼,连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都觉得很难搞。

他在书中曾表达过一个愿望:人最好能从16岁直接跳到23岁,因为这中间不会发生什么好事,除了让姑娘们怀孕,就是对长辈任意侮辱、偷东西、打架。

作为被侮辱过的长辈,我想和莎士比亚隔空握个手,如果上天给我一个机会的话,我还想把这个年龄再往前拉回那么一点,就从11岁开始吧。

我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和小男人的武力冲突。11岁的小男人眼神已经颇不好惹,而且展示了日益增长的腕力,我确信今后若还敢施暴,就不会像那天这么幸运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想施暴的心还会时不时冒出来啊,只能咬碎钢牙,小心做妈。不过总会有些父母不信邪,非要使出雷霆万钧的手段镇压反抗的刁民

01 过大压力会导致脑损伤

前阵子我看了一段描写心理治疗的剧《爱上你治愈我》。

精神科医生颜书仁接收了一个对同学施暴的患者杨兵,被送到医院时他的情绪已经很狂躁,疯狂地扭动挣扎,为了防止他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护士只能给他穿上束缚衣。

当问到起因的时候,杨飞的父亲却轻描淡写地说,这孩子脾气太倔了,不肯参加钢琴考级就闹成这样。

平静下来的杨飞告诉颜医生,钢琴课是父亲喜欢的,别的也是父亲选的,从小到大,杨飞连一次尝试其它东西的机会都没有,反正父亲会一次又一次把他的希望浇灭。

中考的时候,杨兵因为玩游戏起晚了差点错过考试,作为惩罚,整个暑假父亲都把他关在地下室。

待在封闭昏黑的地下室里,没有别的事情可做,杨飞只好沉迷于游戏。父亲看到他玩游戏,马上找来戒网瘾中心的人把儿子抓走。

杨飞对父亲大叫,你知道戒网瘾中心是什么地方吗?你送我去,我就跳楼!可父亲却冷漠地说,你跳,都别拦着,让他跳。你跳下去才叫英雄!

杨飞虽然没有真的去跳楼,但他的心已经死了。他感觉和那些有父母爱的同学相比,自己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

无法发泄对父亲的怒火,杨飞开始对其他人施暴,也对自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颜医生提议父亲和孩子一起进行家庭治疗。

但是杨飞的父亲却不以为然道,有这个必要吗?真正的男人都是憋屈大的,谁不是这样长大的呢?

这个父亲是个虚构的人物,但却很典型,在他身上浓缩了太多现实中父母的影子。

如果你经常看社会新闻就会知道,真的有孩子在父亲抢走手机后跳楼;

真的有因为不好好练琴被关在地下室的孩子,后来因为开车肇事对被撞的人连捅数刀灭口,自己也被判死刑;

也真的有孩子被送去戒网瘾中心后回来就勒死了母亲;

而这样的孩子们,多数背后都有一个过度严厉、不尊重孩子意志的父母。

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系主任、青少年大脑研究权威弗朗西斯.詹森提出,遭受过肉体或精神虐待的孩子,或者缺乏关爱的青少年,即便没被诊断出心理疾病,科学家也找到了他们脑损伤的证据。

得不到关爱的孩子,大脑内负责调解情绪的区域也不那么活跃;

受到体罚的男孩,他们大脑内与冲动控制和物质滥用相关区域的活动大幅减少,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冲动和上瘾,比如酗酒、吸毒等;而受到体罚的女孩,其大脑内与抑郁相关的区域活动减少,意味着她们更有可能被抑郁困扰。

青少年的压力反应系统本来就很敏感,大量来自社会、学校、同伴和泛滥的媒体信息已经够他们受的,如果父母再对他施加过大压力的话,他们的大脑就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损伤。

詹森认为,家庭生活是最让青少年担心的压力源之一。

02 让孩子担心的压力源

不懂也不关心教育的父母可能会忽视孩子,这当然不好,但更可怕的是像杨兵父亲这样不懂装懂、热心于教育的父母,他们是在主动作恶。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的名言是,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是谁,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种我想要培养成的人,政治家、军人、律师,乞丐或者小偷。

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大概是所有热衷于教育的父母最大的梦想。

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一度在教育界非常流行,可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建立在对小白鼠的实验研究基础上的,他们对小白鼠和人类一样的地方了解得很透彻,但对人类和小白鼠到底哪里不一样却一无所知。

换句话说,他们把人当做了白鼠。

不承认生理差异和自然的成长规律,而笃信一切行为和人格都可以通过后天塑造;也不认为感情和关爱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帮助,更相信量化的奖惩对人的催化作用。

甚至,他们根本不在乎把孩子养残了会怎么样。

华生所有的孩子都患上了抑郁症,大儿子30岁就自杀身亡;而他自己也因为拿幼儿做实验而一直被骂。

心理学懂得再多,也不能保证你成为一个好父母。

03 父母可以做什么

如果孩子善于掩饰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愿意和大人说心里话,那么大人的确很难明白他们在想什么。

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好好陪孩子玩,多说些废话,让孩子感觉和父母在一起是安全的,轻松的。

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孩子才会愿意和父母聊天,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父母也就能理解孩子的想法,间接影响到他。

每句话都在想方设法教育,只讨论正确有用的父母,孩子才懒得搭理你。

什么一本正经的教育,都不如给孩子一个温暖有趣的家。

对于青少年来说,诱发精神疾病的主要罪魁就是压力。在这个阶段,父母不但不应该成为孩子的压力源,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毕竟他们的大脑还没有长齐全,而你,顺便问一下,作为父母的你,觉得自己的大脑长齐了吗?

还是共同成长吧,有什么困难一起面对就好,下面几个小贴士收好:

1、不要孩子一犯错就暴跳如雷,要平心静气地帮助他们分析错误,要有理有据把道理说透,而且不能总是不停讲道理,点到即止。

讲不通就大喊我是你爸爸别人都这样算什么本事,当家长的都这么不讲理,还能指望孩子讲理吗?

要是真讲不通,也可能说明错的是你~

2、即使是最聪明、最温顺的孩子也会做傻事,而且很无辜地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那可能是真的。

都是大脑额叶惹的祸,你要做的是帮他们长齐整,而不是搞破坏。

3、让孩子们确信,在遇到麻烦时能从你这得到有效的建议。

挑毛病和指责很容易,但是不解决问题,还把孩子推远了。要找到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提供支持,而不是添堵。

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是你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活动和思考方式,认可他们。

4、善于使用孩子们经常用的社交工具和社交网络沟通。

你也需要理解孩子喜欢什么,用什么方式讲话。

太正式的谈话,孩子可能不爱听,但换个方式,比如在微信上说就会随意点,用词也会更简短、友好和理智,不容易导致武力冲突。

找到让他们感到舒服的方式。孩子不是你的小情人吗,想想你都是怎么撩男神(女神)的?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摘下父母的面具,拿出真心和孩子碰撞。

说了这么多,其实父母不需要为孩子的行为问题过度担心,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青春期阶段品格和人格正在成形,但一切都是可塑的

套用狄更斯《双城记》开篇的一段话正好合适:

这是最好的十年,这是最坏的十年;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走向天堂,人们走向地狱。

作为父母,你是挡在地狱之门的守护者,也是走向天堂之门的引路者;魔法世界就在眼前徐徐展开,而我们刚好是哈利.波特的邓布利多校长。

惊不惊喜,赤不赤激?

 

 

 

(摘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1991497316657659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