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习作,教师先行——浅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2012-07-19 15:00:03)
标签:

《夏洛的网》

写作

《封神演义》

《聊斋志异》

真情实感

分类: 研修培训

写作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是多数学生比较头疼的难题,学生往往无从下笔,无事可写。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感觉写作教学应该先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写作兴趣的激发往往在于教师的引导。我的做法是:教师身体力行,做在学生之前。

下面我针对我所带的这一届学生的情况,结合我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对写作教学的浅显认识。

(一)从阅读开始。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三年前我接手的这两个教学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有的孩子甚至不认识汉语拼音,更别说汉字了,我在班内做了调查,结果不出所料:好多孩子读不懂书,也不喜欢读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摆在了我的日程安排上,但怎样让学生不怕读书,读懂书,喜欢上读书?我想到了自己给孩子读睡前故事的情景,那是一天中孩子最盼望的时刻,每一个故事讲过多遍也不厌烦。于是我开始尝试每天抽出十分钟读小说给学生听,考虑阅读理解能力,我读的第一篇小说是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的E·B·怀特的《夏洛的网》,因为故事情节生动,易于理解,而且具有童话色彩,所以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慢慢地学生们开始盼望每一天的阅读课,更盼望每一天的听读故事。有一天,故事读了没几行,有一个孩子在下面接着我读的内容小声读下去。一看,是班内最调皮的那个男孩子,我心中暗喜,却不动声色,继续读下去。这种小声的接读班内渐渐多起来,在我每读完一个章节后,都有人迫不及待地去追问买到这本书的同学下面的内容是什么,以便我读下一章节时他能做到“未卜先知”。虽然后来大部分同学都买到了这本书,但我依然坚持把它读完。因为用饱含感情的声音演绎书中的情节,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形式,更是我和孩子们交流的一种方式。

不仅仅给孩子们读书,我也高调地把自己读书的经历和学生交流:

我小时候喜欢听爷爷讲故事(这在我的博文《那些曾经随风而去的(四)——爷爷》中有比较详细的叙述)。知道了故事来自于书本,就喜欢上读书,但是却没有书可读。识字后看的最早的书是舅舅给买的画本(连环画),我和弟弟翻来覆去读了很多遍,这其中的情节也已烂熟于心,却还爱不释手,后来搬家不知遗失到了哪里,不过现在和弟弟说起,那种幸福感依旧充溢在我们的心头。印象深刻的还有《峄山志怪》,那是同村的和弟弟同岁的一个男孩儿的书,我们如获至宝,想办法借来读(人家舍不得借给看)。后来看爷爷的《包公案》、《施公案》、《聊斋志异》等,虽是文言有些地方不甚明白却也得到不少乐趣。上初中时借到一本《封神演义》,看得入迷,有一天竟然看到了由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封神榜》,虽然功课紧张,依然偷偷去看,一边看一边奇怪:为什么有些情节和书上不一样呢?后来才明白电视剧不等同于书,需要更多的戏剧冲突才会更吸引人。

——节选自海燕的博文《让孩子读书莫要太功利》

我读书的身影学生随时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开始喜欢和我交流,我推荐他们会喜欢的书,发动他们买书,我带头从家里带书到学校,组成流动的图书馆;虽然现在每周只有五节语文课,但依然每周固定一节课为阅读课。看过的书有时间就讨论,拍成电影的就找来看,让他们自己感受书和影视作品的不同。其实大多数的孩子们是爱书的,只是需要有读书的环境,我们的责任就是为他们创造这种环境。

有了读书的前提,学生们变得喜欢谈自己读书的感受了,于是我开始让学生猜测每天听我读的书的后续章节,有什么故事发生,以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与第二天的听读内容作比较,看看自己设计的情节和作者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个更好。学生们很喜欢这个游戏,不再出现原来写作时怨声载道的情景。原来认不准汉字的几个学生也能开始看简单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并能写篇幅短小的日记了。

(二)            教师下水,以身作则。

虽然有了一定的文学积累和语言功底,但写作对于学生来说还不能算是件容易的事。

遇到作文题目,下笔难,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如作文《温暖就是那么简单》,好多学生只是把自己写爸爸妈妈的文章拿来翻写一次应付,没有新意。其实生活中的细节往往被学生忽视了。于是我下水写了《车灯》这篇文章,通过写丈夫夜间开车回家时,面对迎面而来的行人关掉车灯的细小行为反映生活中的举手之劳给别人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明白从小事入手文章更容易下笔。同时提醒学生这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所以在生活中应做个有心人。学生明白原来需要注意生活细节,把这些写下来就不费功夫了,于是提高了兴致,在以后的写作中亦能时时谨记我的叮嘱,开始留心观察生活。

写作内容空洞,不注重细节描写。特别是写人的文章,学生往往只把事情的经过记叙下来,没有可读性。在布置写人的文章时,我写了《为了你,我愿意……》、《父亲,那座沉默的大山!》这两篇文章。拿出其中的段落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帮我修改。如:

上周,你发热、呕吐,因爸爸忙,奶奶又没来,我一人带你到医院。不知为什么生病的人那么多,从早晨上班就排号,到中午十二点才打上吊瓶。抱着你穿梭于各个窗口,看到你昏睡在我的肩头,我心痛如割,心急如焚。爸爸打来电话询问情况,我的泪水不争气地夺眶而出,却又赶紧悄悄拭去,不想让你看到。当你偶尔抬头和我说话时,我总是努力使自己面带微笑,想着办法安慰你。为了你,我愿意变得坚强!

——节选自海燕的博文《为了你,我愿意......

和学生商讨红色部分的文字哪样写更能体现我当时焦急、无助,却又想让孩子感觉到愉快的心情。让学生明白细节描写能让文章增色的作用,同时又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再写这类文章就有据可依了。写作后,拿出学生的典型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明白如何写作的同时,兴趣也高涨起来。

无真情实感,人云亦云。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敢说真话,所以写父母、老师的文章偏于唱赞歌,没有特色,有的甚至小学时多次写过的父母为自己送伞、生病时背自己去医院的故事再拿来翻写。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学生读了我的下水作文《父亲,那座沉默的大山!》:

从记事起,印象中的父亲就是寡言少语的,而且脾气有时很暴躁,加上在外面工作,很长时间才回一次家,我和弟弟都很怕他,所以没有多少的共同语言。一直以来,在我的心目中母亲是第一位的,她全方位地关心着我们。如果他们吵架,我认为多半的原因在父亲,因为在我心中母亲对这个家付出的太多,是他对母亲不够体贴,所以便多了对他的怨恨,以为他不回家我们才会有快乐的时光。

——节选自海燕的博文《父亲,那座沉默的大山!》

我把自己对父亲的真实感觉如实对孩子们诉说,以及在生活中我如何慢慢理解了父亲那种沉默的爱。我刚读完,掌声四起。让学生只有真情实感才是最感人的。

我一直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有个一直比较调皮地学生,语文成绩并不理想,但在上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束后,我发现了他的一篇作文,写了自己即将离开母校去异地求学,对这个学校里的教师的印象,因为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所以比较感人。虽然文中对我的评价是严厉,言外之意并不喜欢我,但我依然拿到班上读给其他学生听,我的评价是这是他所有作文中最好的一篇,学生们会心地笑了。

作文的评价我也不仅仅局限于作文本,我建立了qq群供大家交流,而且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把自己认为写得好文章贴上去,让全班同学都来点评,因为运用了他们比较热爱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所以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

在作文教学中,我始终认为教师的榜样作用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说的多,不如做到实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