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哭了——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012-07-18 21:31:10)
标签:
中国雷利文本征衣教育 |
分类: 研修培训 |
今天听专家们讲于“阅读”的目标、教学及评价,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听来生动有趣,同时又有茅塞顿开的感觉。特别是谈到重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进入文本,做一个文本的倾听者,与作者融为一体,感受作者的情感,我深有感触。三年前我执教的一篇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在那堂课上我真正体会到引导孩子与文本的交流是多么重要。
下面是当时的课后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读到“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这句话时,我引领学生运用换词分析法体会“浸”字好在哪里,有学生说从“浸”体会出父亲受伤严重,流的血多,手表浸泡在了血里。这时有两个学生做呕吐状,并发出声音。我顿时火冒三丈,如此感人的句子他们竟这样来领会,难道就一点不动情吗?我对他们怒目而视,他俩慑于我的威严,顿时不敢做声了。刚想发作出来,可转念一想,这只是他们的错吗?是不是我的引导不到位呢?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只注重了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而没有从情感上引起他们的共鸣。
于是,我不露声色地转入了下一个环节,让他们回忆自己与父亲在一起的生活细节,感受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然后话锋一转,小作者雷利和我们一样,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里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那沁人心脾的父爱,但是这些美好的时光再也不会回来了,雷利此时接到的是父亲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看到的是“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你们此时就是雷利,看到眼前的一切会怎么想呢?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们和小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他们眼中我读出了一份沉痛。再读这段文字时,绝大多数的孩子(包括刚才作干呕状的两个男孩子)眼圈红红的,有几个女孩子已泪流满面了。此时不用再做任何要求,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自然而然地从孩子们口中流淌出来。
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孩子们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有多么严重,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重要性。
虽然已时隔多年,但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真正明白了阅读教学中什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这在我这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变,在阅读教学中我现在能够首先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去感悟,并能较准确地引导孩子们走进文本,与作者面对面的交流,喜作者所喜,悲作者所悲,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文本,领悟作者的情感。
当然,让学生走进去的同时还应该让他们走出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文本、分析文本,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才会更丰富。比如有些文本开放式的结尾,就留给我们更多的审视文本的空间,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