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鲁益师路易斯纳尼亚传奇文化 |
分类: 心灵的悸动 |
http://s12/mw690/002moOb5gy6H0GBFrU74b&690
鲁益师逝世已经50年了,他作品的畅销度和他的影响力仍然历久不衰。这中间固然有不少原因,也因着几位有心人士在他去世后整理、出版他遗作的缘故(注1)。“渴慕神”的约翰·派博牧师说,影响他一生最大有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鲁益师。2013年“渴慕神”年会整个主题就是在纪念鲁益师。(注2)
标签:
琼妮苦难文化 |
分类: 心灵的悸动 |
托尔金的《魔戒》和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为什么会有那样强烈的感染力?其中至少一个原因是,这些故事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那个幻想世界中的恶魔、英雄和小人物的奋斗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故事体使得人们能够从远距离来观看现实世界,给人新的启发和憧憬。孩子们所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因为故事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空间,使他们感受到不同人生的可能。
可惜在现实里,我们所接触的不是这样的世界。在这里,恶棍、小人、乡愿当道,怯懦、势利、自大才是人生的现实。在这里,残疾人、贫苦人、和弱势者是要被淘汰的,因为他们碍眼,拖累社会,带给人不愉快。在这里,通行的货币是才干、手段和关系,购买的是成功、财势和名声。就连宗教也是一样,人们追求的不过是个能够陶冶心性的信仰,好点缀严酷的人生,以
标签: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科学与信仰文化 |
分类: 心灵的悸动 |
我们可能有个印象,认为科学家注重的是冷静的理性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论。而宗教信仰所注重的是直观和感性,所以科学家信仰宗教的人很少。其实,这种看法是不了解科学家,特别是一流的科学家。
有段时间我经常接触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们,以及它隔壁的SLAC(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科学家。他们有个科研基督徒团契,参加的都是优秀的科学从业者。有机会与他们深入沟通,我发现这批顶尖的科学家心灵比较开放,没有很强烈的宗派意识,对上帝的事非常热心。
记得有位老教授Richard Bube,他在“美国科学联盟”(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这个机构内是个关键人物,国际知名。我曾邀请他与斯坦福的中国学生团契分享。还因此买了一本他
标签:
宗教信仰聪明杂谈 |
分类: 趣味与新知 |
今年8月6日,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的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荟萃分析”(meta-analysis)的报告,题目是:《智力与信仰宗教间的关系:一个荟萃分析,并其可能的解读》。这批心理学家在Miron Zuckerman 教授的领导下,将过去80年来他人所做63项各种不同的研究(主要是美国、英国、加拿大,并且主要针对新教)加以对比、处理。结果发现,其中有53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受测者的“智力”与“信仰宗教”之间有
标签:
卢云向下移动文化 |
分类: 心灵的悸动 |
在大齋節期中,回應「捨己」的呼聲:
一同閱讀盧雲《向下的移動》
标签:
圣诞名画 |
分类: 艺术与文学 |
用艺术的方式来讲述圣诞故事,这种传统在基督教早期就有了,并非文艺复兴的产物。
福音书里记载有关圣诞的故事,有几个场景。如果不计马利亚怀孕的事,第一场景是马利亚、约瑟、马槽和包着布的婴儿。第二个场景是天使向野地的牧人报喜信,天使唱着赞美诗。第三个场景是牧人来朝见婴儿。第四个场景是婴儿(八天后)受割礼,以及西面之歌。第五个场景是东方博士的朝拜。第六个场景是逃向埃及,以及伯利恒婴儿受到屠杀。本文集中介绍第1-3,以及第5场景的艺术。
马利亚与圣婴的画最早出现在罗马“百基拉地下墓穴”(Catacomb of Priscilla)。这个地下墓穴靠近罗马的采石场,在2-4世纪时基督徒用它作埋葬所,有七位早期的教宗和无数的殉道者葬在这里。墓穴里有很多与圣经有关的装饰,其中之一就是这幅二世纪的壁画。它是我们所知最早有关马利亚的画像。
标签:
拿布果威尔第心灵的自由文化 |
分类: 艺术与文学 |
《拿布果》(Nabucco)歌剧是威尔第的成名作。它取材于旧约圣经中犹太民族被掳到巴比伦的故事。“拿布果”其实就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是个杜撰的人物)的简称。其第三幕有段希伯来奴隶的大合唱,我一直非常喜爱:《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Va Pensiero , sull'ali dorate)。
http://s5/middle/80f0b1d7gab558da2ba34&690
这首歌描述犹太人在巴比伦为奴时,思念家乡和祖国的感受。在第一次演出时,
标签:
莫奈印象日出文化 |
分类: 艺术与文学 |
1874年,一群年青的艺术家拒绝在巴黎官方的沙龙展出他们的作品,他们开了自己的画展。他们厌烦当时流行华丽的肖像画和宏伟的历史画。他们以日常是讷篝火为题材,找色怪异,下笔粗放。他们的画展立刻成为巴黎街头巷议热门的话题。这些自以为有鉴赏力的群众不但对着这些画嘲笑,他们甚至向画布唾啐。一位受人尊敬的艺术评论家抗议说:“疯狂、怪诞、反胃、不堪入目!”
其中莫奈(CLaude
http://s15/middle/80f0b1d7ga7980ecf8aee&690
标签:
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上帝耶稣文化 |
分类: 心灵的悸动 |
“对现代人来说,这位不废除苦难的上帝,是一个丑闻,更糟糕的是他居然用苦难(基督受难)的方式来解决罪的问题。对现代的心灵来说,这种解决方式忽视了最主要的问题(苦难、残酷、灾难)。从基督徒看来,现代式思维才忽视了最主要的问题(罪)。”
http://s15/middle/80f0b1d7ga6fc05e0b84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