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魏君子
魏君子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866,126
  • 关注人气:1,8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无间道》之后,港片拍到第三集的系列片,《窃听风云》、《澳门风云》之外,就是《叶问》。成功的类型片开拍续集,面对观众的更高期待,必须各种升级。

 

所以,《澳门风云3》卡司光周润发张家辉不够,还要加刘德华张学友。《黄飞鸿》系


一直忙,突然想借这个时机,聊一些关于吴宇森的故事,因为是我这两年的耳目见闻,所以觉得还有些价值,有兴趣的不妨看看。


十三太保少一人


2012年2月,北京,张彻逝世十周年。因与徐克、李仁港两位导演一次饭聚发起,也是为着一份香港电影的情怀,我踏上要在四个月内搞一个张彻影展和做一本书出来的紧张征程。


张彻影展,感谢上海国际电影节,辟出“大师班”虚位以待,徐克、李仁港、王晶、陈观泰欣然前往,追忆论说张导演,还算顺利。


 

标签:

杂谈


影迷对林岭东有个称呼叫“风云导演”。从《龙虎风云》开始,他连拍《监狱风云》、《学校风云》、《圣战风云》和《监狱风云2》,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所谓龙腾虎跃,风云际会,与吴宇森齐名“暴力大导”。


说到暴力美学,如果吴是浪漫派,林就是写实派。而且林岭东更擅铺陈,务必最后一击痛彻心扉酣畅淋漓。《龙虎风云》卧底与悍匪日久生情,居然内疚到最后时刻向老大说对不起,这招被昆汀学进《落水狗》。《监狱风云》囚犯周润发最后发疯咬掉狱警张耀扬耳朵,《学校风云》教师刘松仁最终挥刀砍向黑社会,都是小人物的绝地反抗,痛快也痛心。


林岭东电影的另外标签是人情味,我最爱的两首香港电影主题曲,一是黄霑的《沧海一声笑》,另就是“监狱风云”的《友谊之光》,两首皆豪迈,但前者道尽世态,后者唱出人情,统统直击我心。


林岭东一直是我最爱的港片导演之一,但97之后,林岭东跑到好莱坞和尚格云顿混在一起拍了几部西片,期间回来拍《高度戒备》和《目露凶光》偶露两下峥嵘,再往后华语影坛就鲜见其踪了。


07年林岭东与徐克、杜琪峰联手执导《铁三角》来

 

    2005年,我来北京,进入媒体,主攻电影策划报道。当时正是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因为张艺谋,张伟平被封为大片时代的缔造者,风光无两,我也曾是推波助澜者。后来沉浸影圈日久,才知,如果非要给中国商业大片找一个之父,恐怕只有江志强最合适。

 

    不必说在北美斩获过亿美金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卧虎藏龙》,单讲张伟平引以为傲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江志强也是主要投资方和监制,其实《英雄》以后的张艺谋,除了《金陵十三钗》(主动退出)和最新的《长城》外,江志强一直是张艺谋电影的重要合作者,包括《归来》,只是他很少提而已。

 

    江志强还不止做武侠大片,也不局限于和李安、张艺谋这样的大导演合作。《霍元甲》、《苏乞儿》、《黄飞鸿之英雄有梦》他力图重振功夫大片的雄威,可惜有成有败,不尽如人意。《大追捕》、《寒战》、《风暴》打造港式警匪三部曲

标签:

杂谈

拍《千里走单骑》是我欠高仓健先生一个情谊,因为我答应跟他合作一次,老先生默默的、耐心的等待,我没有脸见他了,必须马上拍一部,还好有一个剧本。他是我年轻时候的偶像,是我一辈子敬重的一个人。

 

他对人是非常非常真诚。日本人认为他是一个神,在云端,我在他身上看到那种“士”的精神,那种古典,就是让你吸一口气起鸡皮疙瘩的感受,真的不是装的。我拍了20多年电影,不长也不短,任何一个演员,我们都让他先结束,

(2013-12-07 23:50)
标签:

杂谈

说我是《风暴》收钱枪手和水军的小伙伴们,可以看过来了,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噢。

最近这两个月,在微博里发《风暴》的各种新闻物料,被不少小朋友询问:“收了多少钱?”“你是影评人啊,节操呢?”

看来有必要澄清下自己的身份。确实,曾几何时,“魏君子”最广为人知的是影评人,但事实是我自05年投身媒体后,影评便很少写,对香港电影的研究倒是一直未停,出了几本书。尤其是2009年重入新浪娱乐建立策划部后,更是以电影产业策划为重,同时开始参与一些电影的前期策划工作,此时身份更多是媒体人和策划人。

关于“影评人”这个身份,我的定义可能比较狭义:最好是以影评为主要职业,也就是说靠写电影评论赚取稿费的。如果我还一脚踩在电影这行,虽然可以继续对电影发表看法,但在我的角度,恐怕很难再自称为影评人了,毕竟太多关系交织,很难做到完全立场客观(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不求大同)。

其实2009年后我就十分抗拒“影评人”这个头衔,我的微博个人简介也从来没提过。除了在《看电影》写“魏君子说书”这个口述影史的专栏外,也就偶尔在微博上写个140字电影观感而已。查了一下,我迄今写的最后两篇影评,一篇

标签:

杂谈

 

最近这两个月,在微博里发《风暴》的各种新闻物料,被不少小朋友询问:“收了多少钱?”“你是影评人啊,节操呢?”

看来有必要澄清下自己的身份。确实,曾几何时,“魏君子”最广为人知的是影评人,但事实是我自05年投身媒体后,影评便很少写,对香港电影的研究倒是一直未停,出了几本书。尤其是2009年重入新浪娱乐建立策划部后,更是以电影产业策划为重,同时开始参与一些电影的前期策划工作,此时身份更多是媒体人和策划人。

关于“影评人”这个身份,我的定义可能比较狭义:最好是以影评为主要职业,也就是说靠写电影评论赚取稿费的。如果我还一脚踩在电影这行,虽然可以继续对电影发表看法,但在我的角度,恐怕很难再自称为影评人了,毕竟太多关系交织,很难做到完全立场客观(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不求大同)。

其实2009年后我就十分抗拒“影评人”这个头衔,我的微博个人简介也从来没提过。除了在《看电影》写“魏君子说书”这个口述影史的专栏外,也就偶尔在微博上写个140字电影观感而已。查了一下,我迄今写的最后两篇影评,一篇是2011年的《桃姐》,另一篇是今年上映的《毒战》,其他都是微博上偶尔感怀一下,

标签:

博客七周年

我的博客今天7120天了,我领取了徽章.  

  • 2005.09.06,我在新浪博客安家。
  • 2005.11.23,我写下了第一篇博文:《“生活秀”里的陶红很风骚嘛》。
  • 2009.05.02,我上传了第一张
标签:

杂谈

                         【前言】

 

2009年,香港导演王晶和台湾“学者”老板蔡松林相继提出“华语电影将迎来黄金十年”,理由是年轻观众开始走进电影院,内行老板陆续出来做电影,内地票房连年增长,影院不断新建。这一观点提出之后,获得业内广泛认同,但也有人表示质疑,导演尔冬升就担心内地影市火爆会让大量资金涌入,导致明星加价、题材趋同、质量下降等问题,最后重演港片落难史。转眼三年过去,“黄金十年”确在继续,但隐忧也逐渐暴露,尤其2012年2月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美国进口大片数量和分账比例都翻倍增长,这对国内电影制作的冲击有多大?尚待观察。

 

如何看清纷扰、解决问题?不妨从头说起,先从华语电影产业格局入手。

 

当今华语影坛,市场唯内地马首是瞻,自冯小刚《甲方乙方》打起贺岁片大旗,至张艺谋《英雄》票房乃以亿计,进而中影打造大片系列《投名状》、《赤壁》,华谊、博纳等民营公司也相继崛起,

标签:

杂谈

【武林往事】

 

功夫片和武侠片可有分别?有。二者本是不同戏种,若要分别之,亦殊为容易。

「武功者为何,力之奋也。武侠者为何,意气之奋也。」

 

有武功,不一定能任侠。反之,不懂武功而能行侠仗义者却为数不少。单看司马迁《史记》中有食客三千之孟尝君,及为他舍钱买义之食客冯驩,窃符救赵之信陵君及手下侯嬴、朱亥之辈,又如完璧归赵之蔺相如等,未闻他们武功如何,但都能急君之难,一口正气,一身肝胆,往往令敌人闻风丧胆。又如近代「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鉴湖女侠秋瑾,「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二人更是不用审其武功而被公认为义薄云天,侠中之侠。

 

武侠者如是,武侠电影亦如是。且不用计较片中武打有多精彩,但凡能伸张这口凛然正气者,皆可归类为武侠电影。武侠电影中,一切武打设计皆只是电影语言,藉之而说出电影中之侠客意气,例子之多,不需在此论述。武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项宝藏,而武侠片之定义亦由武侠电影先辈开始,我辈等信服之,且望能继承之。

 

提到武侠片先辈,最令我倾心的无如武侠片大宗师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