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之后,港片拍到第三集的系列片,《窃听风云》、《澳门风云》之外,就是《叶问》。成功的类型片开拍续集,面对观众的更高期待,必须各种升级。
所以,《澳门风云3》卡司光周润发张家辉不够,还要加刘德华张学友。《黄飞鸿》系
标签:
杂谈 |
一直忙,突然想借这个时机,聊一些关于吴宇森的故事,因为是我这两年的耳目见闻,所以觉得还有些价值,有兴趣的不妨看看。
十三太保少一人
2012年2月,北京,张彻逝世十周年。因与徐克、李仁港两位导演一次饭聚发起,也是为着一份香港电影的情怀,我踏上要在四个月内搞一个张彻影展和做一本书出来的紧张征程。
张彻影展,感谢上海国际电影节,辟出“大师班”虚位以待,徐克、李仁港、王晶、陈观泰欣然前往,追忆论说张导演,还算顺利。
标签:
杂谈 |
影迷对林岭东有个称呼叫“风云导演”。从《龙虎风云》开始,他连拍《监狱风云》、《学校风云》、《圣战风云》和《监狱风云2》,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所谓龙腾虎跃,风云际会,与吴宇森齐名“暴力大导”。
说到暴力美学,如果吴是浪漫派,林就是写实派。而且林岭东更擅铺陈,务必最后一击痛彻心扉酣畅淋漓。《龙虎风云》卧底与悍匪日久生情,居然内疚到最后时刻向老大说对不起,这招被昆汀学进《落水狗》。《监狱风云》囚犯周润发最后发疯咬掉狱警张耀扬耳朵,《学校风云》教师刘松仁最终挥刀砍向黑社会,都是小人物的绝地反抗,痛快也痛心。
林岭东电影的另外标签是人情味,我最爱的两首香港电影主题曲,一是黄霑的《沧海一声笑》,另就是“监狱风云”的《友谊之光》,两首皆豪迈,但前者道尽世态,后者唱出人情,统统直击我心。
林岭东一直是我最爱的港片导演之一,但97之后,林岭东跑到好莱坞和尚格云顿混在一起拍了几部西片,期间回来拍《高度戒备》和《目露凶光》偶露两下峥嵘,再往后华语影坛就鲜见其踪了。
07年林岭东与徐克、杜琪峰联手执导《铁三角》来
标签:
杂谈 |
他对人是非常非常真诚。日本人认为他是一个神,在云端,我在他身上看到那种“士”的精神,那种古典,就是让你吸一口气起鸡皮疙瘩的感受,真的不是装的。我拍了20多年电影,不长也不短,任何一个演员,我们都让他先结束,“
标签:
杂谈 |
说我是《风暴》收钱枪手和水军的小伙伴们,可以看过来了,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噢。
最近这两个月,在微博里发《风暴》的各种新闻物料,被不少小朋友询问:“收了多少钱?”“你是影评人啊,节操呢?”
看来有必要澄清下自己的身份。确实,曾几何时,“魏君子”最广为人知的是影评人,但事实是我自05年投身媒体后,影评便很少写,对香港电影的研究倒是一直未停,出了几本书。尤其是2009年重入新浪娱乐建立策划部后,更是以电影产业策划为重,同时开始参与一些电影的前期策划工作,此时身份更多是媒体人和策划人。
关于“影评人”这个身份,我的定义可能比较狭义:最好是以影评为主要职业,也就是说靠写电影评论赚取稿费的。如果我还一脚踩在电影这行,虽然可以继续对电影发表看法,但在我的角度,恐怕很难再自称为影评人了,毕竟太多关系交织,很难做到完全立场客观(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不求大同)。
其实2009年后我就十分抗拒“影评人”这个头衔,我的微博个人简介也从来没提过。除了在《看电影》写“魏君子说书”这个口述影史的专栏外,也就偶尔在微博上写个140字电影观感而已。查了一下,我迄今写的最后两篇影评,一篇
标签:
杂谈 |
最近这两个月,在微博里发《风暴》的各种新闻物料,被不少小朋友询问:“收了多少钱?”“你是影评人啊,节操呢?”
看来有必要澄清下自己的身份。确实,曾几何时,“魏君子”最广为人知的是影评人,但事实是我自05年投身媒体后,影评便很少写,对香港电影的研究倒是一直未停,出了几本书。尤其是2009年重入新浪娱乐建立策划部后,更是以电影产业策划为重,同时开始参与一些电影的前期策划工作,此时身份更多是媒体人和策划人。
关于“影评人”这个身份,我的定义可能比较狭义:最好是以影评为主要职业,也就是说靠写电影评论赚取稿费的。如果我还一脚踩在电影这行,虽然可以继续对电影发表看法,但在我的角度,恐怕很难再自称为影评人了,毕竟太多关系交织,很难做到完全立场客观(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不求大同)。
其实2009年后我就十分抗拒“影评人”这个头衔,我的微博个人简介也从来没提过。除了在《看电影》写“魏君子说书”这个口述影史的专栏外,也就偶尔在微博上写个140字电影观感而已。查了一下,我迄今写的最后两篇影评,一篇是2011年的《桃姐》,另一篇是今年上映的《毒战》,其他都是微博上偶尔感怀一下,
标签:
杂谈 |
标签:
博客七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