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费者是商业贿赂的埋单者

(2006-12-15 00:29:03)
分类: 论坛:道听途说方为好记者

关于商业贿赂的话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了,然而关于商业贿赂的事件却一直层出不穷,国家有关方面曾多次三令五申,坚决制止这种行为,时过境迁,消费者依然在为商业贿赂埋单……

消费者是商业贿赂的埋单者

酒,是一个承载精神和物质双重文明的载体,已经无可非议的进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亲朋聚会,商务宴请,酒吧休闲,酒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当我们尽情享受美酒给我们带来的欢愉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由酒商、销售者布下的陷阱。

售卖终端是酒商永远的痛

 众所周知,酒吧、夜总会和宾馆、饭店是酒水大量消费的场所,是所有酒水商们的目标客户。曾经一度炒得火热的“终端为王”的话题,指的就是供应商控制售卖场所的问题。谁拥有终端,谁就有销量,谁就有话语权,事实也是如此。于是有不少产品为了达到占领终端的目的,不择手段也不惜血本,形成了全国上下从小城镇到大都市的终端抢占风潮,将终端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不惜血本的抢夺,买场费、进店费、广告促销费、买断费、专场费、店庆及周年庆红包等等名目繁多而昂贵的费用应运而生,商业贿赂就此成风,进而演变成行业潜规则。如今,这个话题变得激烈而畸形。酒商们说:不做终端等死,做了终端找死。
当一个产品进入一个市场的时候:
不出愿进店费,进不到终端,结果:死
出了进店费,进了终端,结果:亏,进得越多亏得越多
进了终端,销量上不来怎么办?上促销,要掏钱;贿赂店方,要掏钱;贿赂服务员和店长,更要掏钱;搞活动,还要掏钱,结果:销量上来了,酒商亏得一塌糊涂。
特别是一些新产品,日子更难过。对于终端这样的新品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收了进店费,可谓旱涝保收,至于卖不卖得出去那是酒商的事。
进入终端卖场的巨大费用使酒商不堪负重,但又不得不忍辱负重。

下面是一个葡萄酒产品在某南方市场近20个有效餐饮店6个月的销售统计

时间      促销人员        入场,赞助等费用       渠道销售额
第一个月     3人              ¥866              187瓶
第二个月     7人              ¥4852             969瓶
第三个月     9人              ¥8739             1012瓶 
第四个月     13人             ¥11637            1426瓶 
第五个月     13人             ¥12257            1697瓶  
第六个月     15人             ¥16774            2062瓶  
第七个月     15人             ¥13385            1971瓶 

从中我们看出,投入越来越大,销售才能越来越大,人力投入也就越大。但是从销售额来看,进场投入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几乎占了销售额的40%以上。经销商总进货不足50万元,企业的现金买场就已经10多万元,加上市场的其他费用,该市场大面亏损,不得不缩减开支,最后的结局是无力经营,退出市场。

终端卖场:举起大刀向酒商砍去

“你要做终端,必须用进场费铺路。”一位业内人士说,“从事酒类销售的人都知道,做市场应该从终端环节做起。但酒类销售人员中还流传一句话:爱也终端,恨也终端。”他们所指的终端包括酒店、饭店、商场、超市、酒吧、夜场等。爱,是因为这些地方能产生大的效益及丰厚利润;恨,是因为这些地方有着名目繁多的收费,其中高达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的进场费最让他们“心痛”。
某城酒水进场费的形式主要分专场、拼场和大拼盘三种,专场就是产品买断,以南京某品牌啤酒为例,如果是高档饭店独家买断的费用在30万元,也就意味着顾客在饭店只能喝到一种啤酒。拼场就是有两到三个品牌买断,例如某高档饭店由A、B两个品牌共同买断,那么一般星期一、三、五只卖A品牌,星期二、四、六只卖B品牌,费用由两家分担,一家15万。还有一种就是大拼盘,也就是什么品牌的啤酒都有,费用由大家分担,销售好的出的费用也就相应较多。
终端门槛的高低是由店面和“脸面”决定的,店大的、生意好的,门槛自然就高。如果酒水一定要进入的话,估计一种啤酒的进场费(独家买断费)在30万元左右,在省会城市(一类市场)的客流量比较大的中档饭店的独家买断费在10万元左右。二类城市高档饭店向一类城市的中档饭店看齐,收费一般也在10万元左右,酒吧夜总会的要价就更没有谱了,想要多少就要多少。

消费者成为商业贿赂的牺牲品

对于名目繁多且高昂的进场费,无论厂商如何喊冤诉苦,最终还是会在市场的诱惑下折服而甘愿掏出这部分看似“不尽合理”的费用。他们的办法就是将这些费用分摊到产品上,抬高供货价,或者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降低成本,以求生存,由此造成质量下降。
餐饮娱乐场所赚完了进场费,接下来就是销售的差价。按照普通的规矩,餐饮终端在供货价基础上加价率在60%以上,超市的加价率15%—30%,酒吧、夜总会的加价率最低的100%,高的可达300%。
销售商和供货方双方都有了各自的所得,最终受害的却是消费者。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不仅包含了企业利润,还承担了终端强加给供货商的各种不合理的费用,同时也要承担终端的暴利。
供货商刘先生因为嫌终端进场费太高,非常为难,一位关系和他很不错的终端经理竟然私下里对刘先生说,你不会提高供货价吗?只要你交了进场费,你提出的价格我们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刘先生非常清楚,终端是不会为这高出的价格埋单,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那将是一个天价。
羊毛没有出在羊身上,反而出在了消费者身上,这就是终端与厂商博弈的结果。
“进场费,想说爱你不容易”——这是供应商的心声,也是一道难解的心结。无论对于相对弱小的供应商,还是处于强势地位的终端商超,进场费永远是一个纠缠不清,又充满挑战性的课题。进场费到底应不应该交,或许只有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能给出我们一个正确的答案。然而,消费者有自己的选择吗?
2006年眼看就要过去了,中国人最后的两个重要节日即将来临,特别是春节,这个非常的节日,寄托了人们一年来的梦想与祝福,全世界的华人都在为这个节日作者充分的准备。正因为如此,春节经济一直以来就是商家必争的宝地,谁也不愿意错过这个赚钱的大好时机。终端还将一如既往地盘算着自己的利益,酒商也会继续忍辱负重,那么消费者该怎么办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