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转载

分类: 奇迹课程

原版奇迹课程


中文转自:

http://familygather.blogspot.com/

英文转自:

http://www.miraclesinactionpress.com/dthomp74/2009/HTML Versions/index.htm

 下载:

https://pan.baidu.com/s/1_hXB4BYRkC7xfzQmw0-_8w

 

关于原版奇迹课程

翻译词汇对照

第一章  介绍奇迹

1.1 奇迹和启示

1.2 奇迹动力的扭曲

第二章 分离的幻相

2.1设防新义

2.2治愈是释放恐惧

2.3恐惧是缺乏爱

2.4更正爱的缺乏

2.5最后审判

第三章  思维再训练

3.1奇迹行者的特殊原则

3.2救赎没有牺牲

3.3 奇迹是准确觉知

3.4感知与真知

3.5矛盾与我执

3.6丧失把握

3.7批判和权威问题

3.8创造与自我形象

第四章  罪恶的根源

4.1正确的教导和学习

4.2我执与不实的自主权

4.3没有冲突的爱

4.4免于恐惧

4.5我执与身体的幻觉

4.6恒定状态

4.7创作与沟通

4.8真正的复健

第五章  治愈与完整

5.1 治疗是结合

5.2 合一的思维

5.3 上主的声音

5.4 救赎指南

5.5 治疗与教学

5.6 两个决定

5.7 时间与永恒

5.8 永恒的定位

第六章  攻击与恐惧

6.1受难的讯息

6.2投射的使用

6.3放弃攻击

6.4唯一的答案

6.5要拥有,先付出

6.6要安宁,教导安宁来学习它

6.7警醒只为上主和祂的天国

第七章 天国的一贯性

7.1讨价还价与治愈

7.2思维的法则

7.3统一的课程

7.4认识真相

7.5治愈与不变的思维

7.6由警醒到安宁

7.7全心承诺

7.8防卫矛盾

7.9天国的延伸

7.10「力量与软弱」的混淆

7.11恩赐

第八章 归程

8.1 课程的方向

8.2 选择的理论基础

8.3 神圣的邂逅

8.4 世界之光

8.5 共同决定的力量

8.6 沟通与我执和身体的等式

8.7 身体是工具或目标?

8.8 治愈是更正的觉知

8.9 接受真相

8.10 祈祷的回

 第九章 更正错误

9.1 理智和感知

9.2 救赎是分享的课题

9.3 尚未痊愈的治疗师

9.4 认识圣灵

9.5 救赎和上主的意愿

9.6 庄严与浮夸

9.7 创作的内涵

9.8 决定忘记

9.9 魔术与奇迹

9.10 拒绝上主

第十章 上主和我执

10.1 投射与延伸

10.2 治愈的意愿

10.3 从黑暗到光明

10.4 上主圣子的传承

10.5 我执的「驱动力」

10.6 经验与觉知

10.7 问题和解答

第十一章 上主的救赎计划

11.1 圣灵的评断

11.2 奇迹的机制

11.3 投注于真相

11.4 寻求和发现

11.5 理智的课程

11.6 基督的真见

11.7 奇迹指南

11.8 真相和救赎

11.9 无愧疚与无懈可击

第十二章 愧疚的问题

12.1 因愧疚而受难

12.2 恐惧救赎

12.3 治愈与时间

12.4 两种情绪

12.5 达到真相世界

第十三章 从觉知到知识

13.1 治疗的角色

13.2 愧疚的阴影

13.3 释放和恢复

13.4 天堂的保证

13.5 奇迹的证言

13.6 快乐的学习者

13.7 决定无愧疚

13.8 救赎之道

第十四章 扭曲真相

14.1 愧疚与无愧疚

14.2 走出黑暗

14.3 不自欺的觉知

14.4 认识神性

14.5 转向奇迹

14.6 真相的试金石

第十五章 时间的目的

15.1 时间的运用

15.2 时间和永恒

15.3 渺小与宏伟

15.4 神圣一刻的修持

15.5 神圣一刻和特殊关系

15.6 神圣一刻与上主的律法

15.7 神圣一刻和沟通

15.8 神圣一刻与真正关系

15.9 基督的时刻

15.10 不再牺牲

第十六章 宽恕幻觉

16.1 真正的感应

16.2 神性的荘严宏伟

16.3 教导的回馈

16.4 爱的幻觉与真相

16.5 特殊与内疚

16.6 通往真相世界的桥梁

16.7 幻觉的终止

第十七章  宽恕与疗愈

17.1 幻想与扭曲的觉知

17.2 被宽恕的世界

17.3 过去的阴影

17.4 觉知与两个世界

17.5 疗愈了的关系

17.6 实际的宽恕

17.7 要有信心

17.8 宽恕的条件

第十八章 幻相与真相

18.1 以替代为防御

18.2 梦幻的依据

18.3 梦幻中的光明

18.4 小小意愿

18.5 美梦

18.6 梦境与身体

18.7 身体的目的

18.8 幻化的思想体系

18.9 梦幻的消逝

第十九章 超越身体

19.1 治愈头脑

19.2 罪与错

19.3 罪的不真实性

19.4 安宁的障碍~ 丢弃安宁的渴望

19.5 愧疚的吸引力

19.6 安宁的障碍~ 相信身体的价值

19.7 欢乐与痛苦

19.8 安宁的障碍~ 死亡的吸引

19.9 不腐朽的身体

19.10 安宁的障碍~ 对上主的恐惧

19.11 揭开面纱

第二十章 复活的承诺

20.1 圣周

20.2 荆棘与百合

20.3 藉罪调整

20.4 进入方舟

20.5 预告永恒

20.6 圣灵的殿堂

20.7 方法与目标一致

20.8 无罪的真见

第二十一章 内在景象

21.1 想象的世界

21.2 对视野的责任

21.3 信心、信念、和真见

21.4害怕向内看

21.5理性与觉知

21.6理性和更正

21.7觉知与愿望

21.8内在变化

第二十二章  救赎与神圣关系

22.1神圣关系的讯息

22.2你兄弟的清白

22.3理性与神圣关系

22.4软弱与设防

22.5我不需要做什么

22.6自由与圣灵

第二十三章  向自己开战

23.1矛盾的信念

23.2混乱的法则

23.3救赎没有妥协

23.4对生命的恐惧

第二十四章  独特与分离

24.1以独特替代爱

24.2叛逆的独特

24.3宽恕特立独行

24.4特立独行与救赎

24.5解析梦幻

24.6从恐惧中解脱

24.7相会之处

第二十五章 补救之道

25.1指定的任务

25.2黑暗中的救主

25.3觉知的基本律法

25.4思维的合一

25.5无罪的状态

25.6特殊作用

25.7减刑

25.8救赎的原则

25.9天堂的正义

第二十六章  转变

26.1错误的形式

26.2边界地带

26.3罪已离去

26.4小小障碍

26.5被指定的朋友

26.6重审原则

26.7即时救赎

26.8祂们来了

26.9最后的任务

第二十七章  身体与梦幻

27.1受难的景象

27.2对治愈的恐惧

27.3「不可能」的象征

27.4宁静的答复

27.5治愈的例子

27.6痛苦的目的

27.7受害的幻觉

27.8梦幻中的英雄

第二十八章  解除恐惧

28.1当前的记忆

28.2反因为果

28.3同意连接

28.4宏伟的合一

28.5取代恐惧的梦幻

28.6秘密誓言

28.7美好的关系

第二十九章 觉醒

阅读    收藏 
(2014-04-18 16:28)
标签:

杂谈

(转自顾瑞荣老师)爱情是如此让人蜕变,只是勇敢与冒险。 韩国电影《绿洲》,讲两个社会的“边缘人”之间的爱情。关于他们各自的介绍,以及故事的情节梗概,这里不多说,我只想谈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久久难忘。

男人因误会被抓进警局,等待他的是牢狱之灾。女人是脑麻痹患者,四肢抽搐不能讲话,被她的哥哥嫂子“看管”着。男人从警察局逃了出来,抢路人的电话给女人家里打电话,但是女人的家人不让他见她。然后他做了一件事,一件站在他的立场十分简单自然,但却让作为观众的我,对编剧五体投地的事。

他爬到了女人窗前的一颗大树上,用一把锯子,将那棵树上的树枝,一根一根,都锯了下来。他一边锯树枝一边癫狂地大叫、唱歌,但他并没有想要展示什么,也没有特别想要引起她的注意,他只是想把那些树枝锯掉,锯光,锯干净。

因为每到夜晚,那些树枝的阴影,会摇曳在女人床对面的墙上,让她心慌害怕。

仅仅就是这样。

他即将因罪入狱,然而他逃了出来;他逃了出来,却没有想要“逃跑”。他只想她。当他知道他无法见到她甚至无法跟她通话时,他没有强求,没有去上演那些生离死别的戏码,而是爬到她窗前那棵大树上,去为她把所有树枝锯掉——做他能够为她做的最后一件事。邻人们开始围观这个“疯子”,警察很无奈地对他喊“是不是锯完你就下来了啊”,看热闹的人很多,有家长抱怨这么晚吵吵闹闹打扰了孩子温课。

女人听到了窗外的吵闹声,看到墙上恐怖的阴影一片片“落下”,她想推开窗子却推不开,想喊也喊不出话,她于是费力地抱来收音机,在窗边,将音量调到最大,为男人放歌——激昂的爱情进行曲。

这一幕,浪漫得让人心惊肉跳。

男人将所有树枝锯光后,从树上跳了下来,他摔到地上的时候发出一声闷响,然后颤颤巍巍东倒西歪地爬起来,跟警察走了。整个过程自然、放松、没有丝毫挣扎,也没有牵挂。

爱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去见面,不需要告别,不需要说那些难舍难分的情话。就是为她,把阴影都锯掉,让她在此后没有他的那些年月里,少些夜晚的担惊受怕。其他的,什么都是多余,也什么都放不进来了。

关于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可讲,比如男主人公的单纯。我极少在文艺作品里看到,如此单纯的一个人。单纯到在别人眼中近乎邪恶,单纯到别人会视他的单纯为一种威胁。单纯得让人难过。

《绿洲》(韩),李沧东导演。
(豆瓣链接: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582/)
阅读    收藏 
标签:

情感

分类: 奇迹课程

 奇迹课程》出版至今倏忽已二十五年了,当初参与其事或躬逢其盛的人也都垂垂老矣!奇迹学员知道这是唯一无二的二十五周年庆,连一向回避大型聚会的肯恩也破例出席。奇迹学员由世界各地、美国各州涌进了希尔顿会议厅,熙熙攘攘,惊叫欢呼声此起彼落,好似阔别已久的高中同学会。

Ken Wapnick(奇迹课程校订者,奇迹课程基金会主任) 
Judy Whitson(心灵平安基金会主任)第一天是由肯恩与茱丽 回忆他们所认识的比尔与海伦。我们都知道,海伦与肯恩情同母子,海伦晚年心态近乎歇斯底里,肯恩每天探视,是唯一能够安抚她情绪的人。而茱丽视比尔如父,比尔晚年应茱丽之邀,由纽约迁居加州,最后逝世于茱丽家中。
几乎每个宗教都有把创始人美化或圣化的倾向,唯独在《奇迹课程》圈子里,大家都知道海伦与比尔不是圣人。也许二十一世纪的神已经看腻了圣人圣女,这回偏偏拣选了难缠的海伦与害羞的比尔来完成他的任务。这两人与那声音(耶稣)的互动本身,即是一场精采的课程。经由肯恩与茱丽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不仅是一部珍贵的口述历史,更因上百位曾经参与这段历史的老学员的临场见证,使这聚会本身进入了奇迹传奇。肯恩以话家常的方式谈起海伦的生平。海伦出自相当富裕的犹太家庭,没有宗教信仰,自幼跟着不同信仰的保母进出教堂,也接受过天主教与基督教的洗礼,但对神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只是喜欢教堂的气氛而已。
海伦从小就有许多灵异经验,她以为这是每一个小孩成长过程必会发生的事情,所以从不放在心上。
其中一个比较壮观的经验发生在她13岁时,她要上主证明他的存在,显个「流星雨」的奇迹(这是海伦一生与神互动的模式,一向由她来告诉上主该怎么做)。刹时,满天流星雨呈现在她眼前,比国庆烟火还灿烂壮观。
然而,她的信仰只维持了15秒钟,就跟自己解释说,这只是偶然的巧合而已,并不能证明神的存在。
海伦非常聪明,常常读了几段,就能把握全书的要旨。她很少读书,却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结婚后,在她先生的鼓励下,继续深造,很快就得到心理学的博士学位。经朋友的介绍,去应征一个工作,老板就是比尔。比尔从小敏感多病,几度休学,故养成阅读的嗜好,在学校时成绩优异。他也和一般男孩一样,交了一位「高中甜心」,两人从往甚密,几乎论及婚嫁。但比尔突然中断这一交往,没有解释就毅然离去,直到晚年,他才回头找到他的「高中甜心」,解释当初离开的苦衷而得到对方的谅解。
比尔毕业后,工作一帆风顺,他谦虚退让,从不与人竞争,却常顺水推舟地获得要职或高位。他曾参与美国政府主持的原子弹研究计划,当第一颗原子弹落在长崎时,他便辞去了工作,转入心理学界,在康乃尔大学执教。比尔淡泊退让的风范,与当时心理学界名流 Karl Rodger等人私交甚笃。

 

们的

     后来被推荐到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医院当心理学系的主任,不久,系里有一大笔研究基金即将到期,亟需一位专业研究员来主导这一研究,比尔立刻四处打听合适的人选。这时,海伦打电话来,说是比尔的某朋友介绍来的,而且告诉比尔,「他说我正是你最需要的人选。」比尔不知如何回拒,但心理已经对这位咄咄逼人的女子起了戒惧之心。在面试中,他试着劝阻海伦接受这一工作,说这职位不稳定,工作职责也难界定,何况薪水不高,海伦的背景与学位远远高于他们开出的条件。但海伦一看到比尔,内在就有一个声音说,「哈!就是他,这是你需要帮助的人。」海伦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所有的条件,让比尔没有任何回拒的借口。海伦极其能干,思想缜密,做事有条理,帮比尔申请到了许多政府的「补助研究经费」,很快就成了比尔的左右手。比尔一天都缺不了她,不只开会,连教书都请海伦陪着。海伦是个勇于表达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只对人,连对神明,都是同一的态度。
她很喜欢一人静静地坐在天主教堂里思考,偶尔会在祭坛前点一支蜡烛,告诉上主她的需要。有一回,她得到的答复是,她不会得到正在申请的研究经费,她直截了当地跟上主说,"Its not negotiable!"(不准讨价还价!)结果还是她赢了。
不难想象性格强硬的海伦与温和敏感的比尔凑在一起,好戏就开锣了。他们两人在公事上合作无间,但私下常常为一些芝麻小事闭起门来吵架,不只上班吵,下了班以后,一回到家,拿起电话筒还可以继续吵个个把小时。
到了周末海伦仍喜欢与比尔凑在一起,不管比尔的朋友或家人欢迎与否,比尔一有派对,她一定插上一脚。比尔知道甩不掉海伦,干脆在自己家中为海伦加盖了一间她的专用客房。他的朋友屡次劝比尔,既然那么头痛海伦,为什么不开除她算了?直到《奇迹课程》出现以后,比尔才明白自己为什么无法开除海伦,因为他们之间前世有约,此生将共同完成一个秘密任务。
这对欢喜冤家可以在办公室里吵得面红耳赤,然后坐下来开始记录《奇迹课程》的练习手册,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他们什么小事都能够起争执,唯独《奇迹课程》,他们从未有过异议或争吵过。
我们都知道,海伦是接收讯息的人,但若非比尔在旁支持鼓励着她,她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的。比尔回忆说,海伦对笔录《奇迹课程》这事,怕个半死,每天早上她把昨晚的速记草稿念给比尔打字时,情绪非常激动不安,常常念了几句就准备弃卷而逃。比尔必须腾出一只手来,扶着海伦的肩膀,安抚她继续念下去。所以《奇迹课程》的早期数据是比尔一只手在键盘上敲出来的。
(海伦笔录的前后,总共出现过 70-80 次左右的异象经验,帮她做心理准备,详情请参考肯恩所写的 “Absence from Felicity” 或我们的「海伦轶事」专栏。)
除了工作上的密切互动以外,比尔与海伦夫妇俨如一家人,不论到哪里,常见他们「三人行」。直到肯恩与茱丽出现,他们的关系才稍微有了一些转变。海伦的焦点开始转向肯恩,他们一起整理校对《奇迹课程》,只要肯恩一天没来报到,他就担心肯恩出事。肯恩常笑她说,还好她没有小孩,否则孩子会被她爱死!
当时也住在纽约的茱丽,常把比尔请到家中,躲开海伦的控制,但比尔与海伦的内在联系仍然非常强烈。茱丽后来迁到加州,开始心灵平安基金会,比尔也退休了,经不住茱丽的力邀,搬到加州来住。海伦为此愤怒不已,为了安抚海伦,比尔住在加州那几年,不论客居何处,每到了晚上七点钟,必会打电话给海伦。茱丽说,海伦会在电话的那一头继续责怪比尔的离开,她会叨叨不休地训他一个多小时。海伦的一生演活了我们是如何在小我及圣灵之间往返不定地做选择的。Jampolsky说:「当海伦的频率转到耶稣频道时,她仁慈而且机智,像天使一样;当她回到小我的频道时,可厉害得很呢!」
海伦对《奇迹课程》爱恨交织,心理矛盾到了极点。她又是一个非常诚实而且透明的人,从不掩饰这一矛盾,所以常会听见她说:
「我知道它是真的,但我就是不愿相信它!」
「啊,它讲得怎么美,我恨死了它!」
「我知道它是真的,但我也知道自己做不到,所以连试都懒得去试一下。」这个矛盾与抗拒使海伦晚年活得极其辛苦,尽管她先生与肯恩、比尔、茱丽侍奉如母,她还是活在焦虑与恍惚中。
当她知道自己的大限已至,她还心有不甘地问肯恩说:
「为什么我要死了(Why am I dying?)?」
「他才好放手去做他的事 (Get out of His way)。」肯恩极其温柔地答复。
海伦同意地点了一点头,她心里清楚地很。去世两周以前,海伦跟茱丽告别,告诉茱丽,比尔九个月以后也会离世。茱丽对年迈的比尔已经生出依恋的心,非常反感地想到:「你要走就自己走,干嘛又要把比尔拖下水!」比尔事后安慰茱丽说,他知道,而且已经准备好了。茱丽惊惶地反驳:「不,你不可能走,你还没有准备好,你和某某人及某某人的关系还未了结。」比尔笑说,他已经拜访过他们了,一切没事了。
当《奇迹课程》流传开了以后,各地的学员涌进茱丽的家,想向比尔表达仰慕之情。生性内向害羞而且最不喜欢镁光灯的比尔终于决定离开这热闹的场所,迁至加州南部,了无牵挂地怡情养性了好几年。
当他再度拜访茱丽时,茱丽邀请好友同聚,为比尔洗尘。比尔跟忙着准备的茱丽说,他想出去散散步,茱丽望着这位年迈的亲人,不忍说「万一你出事了怎么办?」而改口说,「万一你迷路了怎么办?」比尔微笑着说,「我若赶不回来,你们就别等我,开始你们的派对。」当他徐徐步出茱丽的家,碰到正要开车进来的 Jampolsky 的妻子 Diane,他亲切地在车窗与 Diane 寒暄了一阵子,就离开了。Diane 回忆说,她在汽车的后视镜里看到比尔离去的背影,内心突生一个念头,如果此生再也看不到比尔,她也能够安心了。」
就在下一个转角口,比尔心脏病发作,安然离去。坐在我身边的 Carla Gay 以及 Phyllis 都是比尔的旧识,尤其是 Carla Gay 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周都去探望比尔,她们两人听着肯恩与茱丽的口述,不断地会心微笑,不停地拭泪。长达 67小时的口述结束后 ,Carla Gay轻吁一声,一语双关地说,「这是最好的结束,这是最好的结束!」

    热情洋溢的 Beverly是「奇迹文物流通中心」(Miracle Distribution Center) 的创始人,也是这回自告奋勇举办《奇迹课程》出版二十五周年庆的单位。别小看她那纤细的身躯,它蕴含了把散布世界各地的奇迹学员联系起来的大志。
《奇迹课程》的元老们从一开始就已下定决心,不走中央集权的宗教组织模式,只设立了两个基金会,一个负责教学,一个负责出版,其余的事情一概不管,把传播的责任交还给圣灵自行照料。因此,二十五年以来,各种形式的地方团体应运而生,各展神通。如今,除了将近两千个读书会以外,颇具规模的谘商团体、教学中心、互助团体、教会、cult、避静中心、BB等,更是多得不胜枚举。而「奇迹文物流通中心」 (图 6) 经过 Beverly 的热心经营,与《奇迹课程》的两大基金会密切合作,逐渐成了一个国际性的联络中心。

Beverly 将这二十五周年庆的主题订为「重发奇迹的大愿」(A Re-commitment to Miracles),因为真神对人类的献身是一次而永恒的,我们的奉献却常摇摆不定,因此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定志,重发「活出奇迹」的大愿 (图 7)

在缺乏经济支持的条件下,Beverly日日所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她自承,这些年来,自己对奇迹课程的认识与对圣灵的信赖,不断受到考验,埋藏心中的恐惧、内咎与愤怒,随时会被无情地勾出来,自身的种种限度也时时呈现于眼前。而奇迹课程的练习一步一步地带领着她。因她相信「不论在何处,上主与我同行。」

她一再提醒我们,不要被《奇迹课程》的温言婉语所蒙蔽了,《奇迹课程》揭露了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唯有勇敢面对自己的黑暗,奇迹才可能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中。

当我们看出问题时,该怎么解决呢?Beverly 斩钉截铁地说:「不要想去解决它!我们唯一的责任,只是质问这个问题的真实性,就够了。其余的交托出去,这才是上上之策。」

我们不信的事情通常伤害不到我们,能够伤害到我们的,反而是自己所相信的那一套。问题是,我们通常并不自觉潜意识里的信念,不知道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种判断,每一个行动都出自那个隐藏的信念。问题发生时,它不等我们的请教,就自动帮我们列出一连串的评估与应对的办法了。小我的这一套才是我们随时需要警觉,随时需要质问自己的。她为我们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有位记者访问英国当今一位商场巨子:「大部分的社会名流虽有财富,烦恼却更多,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消除烦恼的?」

大亨答得很妙:「我有好几个公司需要经营,许多产业需要照料,没有时间去烦恼!」

记者追问下去:「Come on! 你每天有这么多的事情有待解决,怎么可能不烦恼?」

大亨说:「烦恼当然有。当我碰到了一时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时,我就把它写在一张纸条上,丢到这个铁盒子里,然后继续去做我当时能够处理的事情。我把礼拜三订为我的「烦恼俱乐部时间」(Wednesday Worry Club)。等到礼拜三我打开盒子去处理时,发现大部分的问题都已经不存在了或是自行解决了。」

记者有点怀疑:「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消失了吧!」

大亨说:「仍然解决不了的,我就丢回盒子里,等到下礼拜三再去烦恼。」

不知哪一位奇迹学员曾经说过:「世界的问题无可救药,但并不严重。」(The problems in this world are hopeless but not serious) 我们只要去质问自己认为的那个问题的真实性,然后交托出去,就已经尽到我们的责任了。这是 Beverly 的切身经验与信念:她认为,解决问题不是她的责任,她只需去做眼前能够做到的事,相信「不论在何处,上主与我同行。」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问题没有大小之分,奇迹也没有难易之别,这是《奇迹课程》对人类问题的最后解答。

比尔阅读《奇迹课程》的心态与海伦有所不同。凡事谨慎、认真而且彻底的海伦,对此书抱着学院派的研究心态,着重理念架构。而比尔温和随兴的个性,使他对《奇迹课程》抱着比较率性的态度。

 

在一次聚会中,有位读者问比尔说,「我和某某人读到某一页时,开始起了很大的争执,他认为这句话应该做如此解释,我却不以为然。遇到这种情形,我们该怎么处理?」比尔走到他身边问说:「是哪一页?」那位读者就翻给他看,比尔唰一声就把那一页撕去了,向那目瞪口呆的读者说:「不要让任何文字名相横亘在你与弟兄之间,即使是《奇迹课程》,也不该成为弟兄分裂的借口。」

Jerry也承继了比尔实用的精神来读《奇迹课程》的,他抓住了「宽恕」的要旨,自由运用于他的本行心理治疗上面。他把书中的练习,提炼出12课来,发明了「心态治疗法」,并与他的妻子 Diane 成立「心态治疗中心」(The Center for Attitudinal Healing),不索报酬地把宽恕与平安带给受绝症所苦的寻常百姓家。如今,心态治疗法共有将近 150 个团体,分布于 28 个国家。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