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两天还是有些纠结,因为20元的时候,把中国太平从百分40的仓位减到百分20,而周四周五觉得市场对太平的中报误读得很厉害,又买回不少。这明显违背了低买高卖的投资逻辑。而其实中国太平的基本面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所以,还是要回到原先百分20仓位的配置上,下周择机卖出。
(二)
但今天发现太平的基本面确实很好,估值确实很低。在犹豫是否要增加太平的配置。
招商香港的李文兵,是少数长期关注中国太平的机构研究者,今天看到他对太平中报的点评,和我想的差不多,但他有数字上的支撑。就他的观点,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三)
研报中有一段话非常有鼓动性:我们判断公司盈利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且公司NBV增长为上市同业最高,我们建议投资者果断买入。
这段话说,有三个要点,第一,果断买入。
第二,是新业务价值增长为上市同业最高。新业务价值增长,是我最关注的增长指标。这里还是要再引用下平安的报告。因为我对太平的投资,其实是想再次捕捉到一个十年前的平安寿险
从2006年,到2015年,中国平安内含价值的增长,有1572亿来自于新业务价值,而投资回报差异,只有165亿。也就是说,投资回报差异占内含价值增长2800多亿,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我原先提过的,保险公司正常情况下,长期来说,不要去关注投资),其中最大的项目是:新业务价值。同时,年初内含价值回报,其实也是新业务价值在未来持续释放出来的。
注:内含价值预期回报=寿险净资产*投资回报率+有效业务价值*贴现率。(去年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都把投资回报率从5.5调整到5,而11%的贴现率没有变,这个假设是保守的。尤其是平安,极为保守,意味着未来运营偏差会持续贡献利润)
简单说,内含价值长期的增长,百分95,是由业务价值得到的。其他各种假设上的偏差,并不重要。(如果假设合理)
(四)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买新华保险,其实道理就一个,新华保险是纯寿险,中国太平虽然一些子公司roe很低,但中国太平仅仅寿险这个部分,即便因为集团仅仅占了百分75的股权,也很快新业务价值要超过新华保险了。中期中国太平新业务价值80亿港币,打完75折是60亿,再换算到人民币是50亿。看看新华保险会是多少?
内含价值,就是无数年的新业务价值构成的。
所以中国太平的如果能在新业务价值上持续超越新华保险,那么,有一天,仅仅是太平人寿打过75折后,还会比新华保险更值钱。
(五)
第三,还是要说说投资。
招商香港提供了一个数据,这个数据非常重要。
研报说:考虑到去年同期大幅浮亏,我们估计1H17综合投资收益率回升至5.5%左右(去年同期为2.1%左右)。而中国太平今年的假设是4.8,未来长期是5。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中国太平的投资业绩并不差,甚至可以说超出绝大多数人的预期了。这个5.5,还有一个对比对象,是中国人寿,中国人寿也就是4.7左右。去年同期2.1,也比国寿去你阿尼同期高,国寿当时不到2(16年上半年股市大跌)
补充一点,在4总投资收益的情况下,太平寿险的利润虽然被大幅压缩,但也还有十多亿。如果考虑到准备金计提,那么,就更多了。所以,太平寿险的总体保单成本我认为,会比大多人认为的低。(去年有机构认为4以下,太平寿险就不怎么赚钱,这是错的。)
(六)
太平寿险上半年净资产增加了30亿,增加百分10。(还不考虑向母公司和股东分红)这个数据,其实是可以的。
但中国太平并没有披露一个关键数据,就是我们不知道,它准备金计提的情况。在答记者问中有这么一个问题:
【管理层提到太平折现为率曲线即为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未考虑流动性风险溢价。未来保监会是否有可能同意保险行业折现率曲线?如此太平是否会释放相当一部分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回答:保监会自3月以来连续发文,优化保险合同负债评估所适用折现率曲线。然而,由于各险企情况不同,统一折现率曲线的可能性不大。不过,不排除未来太平调整流动性风险溢价的可能性。
这段话,让人感觉,中国太平是计提了,而且计提的还比较保守。所以,如果这个推理是正确的,那么,中国太平明年中期的业绩翻倍,我也觉得很正常。
(七)
有新业务价值增长持续强劲作为投资的基础,
加上大洗澡后业绩处于低点,未来持续走高,大幅走高作为中期的基础
再有一个股价大跌作为阶段性的买点
那么,增加投资仓位好吗?
所以,这个纠结又回来了。
(八)
结论从个人投资的原点出发。分散配置。百分20就是重仓了。对一只看好的股票,其实已经可以了。
更多的钱,不去赚。
但对于手上持有的百分20,可以持有更长的时间,进入既然很便宜,那么等估值合理的时间,不会太短。
前一篇:轻舟已过3300
后一篇:你愿意给中国太平多少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