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头排教育学”能铸成几个“铁娘子”?

(2013-01-09 01:26:21)
标签:

广大教育

成长

情商

头排教育学

家庭教育

教育

分类: 亲子、家庭教育

“头排教育学”能铸成几个“铁娘子”?

作者:
黄筱瀛 (教育学硕士,广州市少年宫教育教研中心高级教研员)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被称为铁娘子。据说,从小到大,撒切尔夫人(本名玛格丽特)的父亲对她要求格外严格,经常向她灌输: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我不能太难了之类的话,是不允许说的。一个从小被鼓励要冲锋在前的人,如果一直实践这个理念,并且取得成功,那么,头排模式就会不断被强化,会由父亲的信念转化成本人的信念。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一位柔弱女性铸成了铁娘子

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童年线索,而成长是父母的期望与要求跟我们的基因和个性交错的结果,它决定我们此时此地会以何种方式存在和表达自己、如何理解自己与世界和他人的关系。不过,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想想,支撑我们坐头排、支撑孩子们坐头排的信念,是不是真的应该被我们深信不疑?

“头排教育学”能铸成几个“铁娘子”?

赢在起跑线:朝向强者的家庭教育

按照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撒切尔夫人父亲的教育方式可以被归类为权威型的家庭教育。美国的心理学家把常见的家庭教育模式分为三类: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鲍姆琳德的解释,权威型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他们与孩子经常的交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以及父母对孩子卓有成效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听从自己的意见。在专制型家庭里,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大人希望孩子按照自己为孩子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

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发现,提倡谦和并且讲究集体主义的中国,父母常常以专制型的姿态出现,而倡导个人主义的美国社会,父母倒有不少是权威型。这似乎和我们表面的印象相反,但仔细想想,其实和现实颇为吻合。以不容置疑的态度逼着孩子必须读书出人头地、必要时候责骂和棍棒一起上的,通常都是中国父母,毫不奇怪,狼妈出自华人,而不是出自美国人。

不过,比父母的教养方式更值得玩味的,是对孩子的教育方向上透露出来的价值取向。狼妈也好,撒切尔夫人的父亲也罢,以及我们自己认识不认识的千千万万个父母,特别是当代中国的父母,基本上都主张一种塑造强者的教育取向,要坐就坐第一排的竞争心态,无处不在,例如:在幼儿园万万不能被别人欺负;回答问题不能落在人后,一定要积极举手,主动抢答;在少年宫的亲子课堂上,当老师要孩子上来做个表演时,父母往往比孩子更急,或推搡或代举手,推着孩子往前;进入兴趣班越早越好,从两三岁就开始,甚至更早,早到零岁赢在起跑线的口号成了各类早教机构的最大卖点,也是父母们的最大焦虑。只要看看广州市少年宫每学期报名时,各种特长班百里中一的中签比率,就知道有多少父母焦急地推动孩子,奔忙在所谓的人生第一站。

这种焦虑也体现在对孩子效率的要求中。在课堂上,如果孩子完成作业的动作别人慢一点,家长多半会出声呵斥:你怎么这么慢?看别的小朋友都快完成了,就你拖拖拉拉。仿佛速度比别人慢就已经输了一筹。

只能赢不能输,只许快不许慢,只能坚强不许软弱,只许面对不许逃避,已经成了许多为人父母者的普遍心态。而父母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不逼迫,孩子怎么能出息?怎么面对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头排教育学”能铸成几个“铁娘子”?

孩子,你要不要慢慢来?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如果孩子行动缓慢,不肯冲在前头,这首先是一种天性。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节奏、以及专属于他的表达方式,一个班上,有的孩子性子急、动作快,是速度感在带着他走,这样的孩子容易冲动,但做事比较马虎。有的孩子很慢,性子温和,做事思前想后,因为他的大部分行动都要在脑海里演练过了才会实践,他必须要想清楚才会去做。不顾一切强迫他们往相反的方向走,是用父母的意志去扭转孩子的天性。

在另一些时候,慢或者胆怯、退缩,和年龄与经验有关。四五岁的小孩,手部小肌肉还在发育中,手眼协调性和成年人不能相提并论,他们常常难以画直一条线。这时候如果父母出声呵斥:快啊,认真一点,仔细一点!孩子很容易就会被眼前的任务吓到。一旦吓到,他以后再面对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就生出怯弱、生出退缩。对于一部分天生坚强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吓唬或许还可忍受,对于性格相对敏感细腻的孩子来说,你越是强迫他去面对令他觉得困难、困窘的环境,他就越要逃避。因为他是一棵还在生长的小苗,还没有准备好去处理这样的艰难。

有个父亲在微博上对教育名人王人平说,孩子常被幼儿园的同学欺负。他想鼓励孩子打回去,但孩子似乎不愿意。他觉得孩子软弱,问王人平该怎么办。王人平回复的大意是: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去做这样的自我防卫,逼迫只会增加他的心理压力。这样看来,头排教育学,并不见得适合每个孩子。

“头排教育学”能铸成几个“铁娘子”?

潜在的伤害和反抗

父母的意志足够强大时,孩子会服从,问题是,孩子未必真心接受父母的要求和安排。

关于撒切尔夫人,还有另一个故事:玛格丽特上学后,发现同学们享有比她多的自由,他们花许多时间去嬉戏,在街上闯荡、骑自行车、做游戏、去郊外野餐。年少的玛格丽特对同伴的生活心生羡慕,便对父亲提出,想多参加同学们的集体活动。然而,父亲对她说:孩子,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什么事情你就也去做同样的事情。你要自己决定你该做什么,千万不能随波逐流。最终,玛格丽特放弃了这个想法。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叙述者也许是撒切尔夫人本人。撒切尔夫人向父亲的要求低了头,但如果她到成年都记得自己曾经为学业放弃与同伴相处的欢乐,可以猜想,这种遗失的欢乐是显赫的成就不能弥补的。否则她不会念念不忘。

在父母面前,孩子是弱者,他们很少能够用激烈的言辞或肢体冲突去回击父母,于是,他们改用另一种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对抗。在少年宫的某个绘画课堂上,老师晚了几分钟下课,一位父亲忽然就推门冲进来,对着老师吼:拖堂拖堂又拖堂,我要去投诉你!这位父亲的孩子一直埋首画画,对父亲的行为表现淡漠,仿佛完全没有看到、听到。据老师说,这个孩子平时特别小器,很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别人哪怕开个玩笑,他也会特别敏感愤怒,就像刺猬一样,立刻竖起全身的刺,攻击跟他开玩笑的人。可以想见,这个脾气格外急躁的父亲,在家里会怎样要求和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不敢当面反抗他,却可以漠视他。当堂对老师咆哮,对孩子来说绝不是什么荣耀,孩子当时假装看不见。但过后,他会把这种愤怒与不满转移到他和自己同伴、老师的关系中。在他有了足够的力量以后,就会演变成和父亲直接的冲突。

如果你身上有说不明道不白的刺,有不断隐约流动的怒气和怨气,有不赢过别人就不罢休的好强,你可以回头看看自己的童年,审视自己的现在,是不是经历过或正经历着这样的强迫,以及与之相伴的无能为力和不甘心?

“头排教育学”能铸成几个“铁娘子”?

刚强的背面:柔软的价值

微博上一位父亲说:我们常常把强大理解成冲得出去不畏战斗得胜等等。然而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真正的强大是发自内心的柔软和谦卑,因为只有充满能量,才能包容,才能承认自己的软弱,才敢慢得下来。《圣经》里也提到过内心真正有力量的人的品质,它们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很有趣,这里没有一条是要教人争胜、顽强。我不是要完全否定争做第一的价值,但要不要坐第一排,要不要争第一,最终视乎这个孩子内心的需要,以及他的本性。一个内在苦哈哈、没有由衷喜悦和甘甜的孩子,成功对于他来说是喝再多也不解渴的水。

比起冲在前头,今天的孩子,也许更需要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可以放心地去软弱、去落后、去失败。在柔弱被接纳的地方,坚强才能生长起来。对每一个孩子来说,人生还很长,来得及去收获成功,我们无需着急。

广大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广大教育

广州一对一精英式学习辅导
地址:广州天河北路
电话:020-38802362

QQ:13434663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