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但愿李白杜甫能更久地活在我们心中

(2015-03-14 12:34:41)
标签:

李白

杜甫

那些

人文素质

李杜

分类: 散文随笔
    一个叫贺拉斯的外国人说到独处,“我一个人静静地走在一片树林里,想着那些贤人君子们能做些什么。”
  这句话平易好懂,写出了人的一种状态。独自走在树林里,四处十分安静,他想到了那些已经逝去的人物,想着他们“能做些什么”。这无非就是一句中国的老话,叫“见贤思齐”。今天一切都变了,今非昔比了,我还能做些什么?
  我们一直称道的李白和杜甫,这些唐代大诗人,他们到处游走,饮宴交友,使用时间的方式还是比我们当代人智慧得多。
  李白和杜甫两个人或结伴或独行,游历名山大川,一生走了多少地方。李白在山东遇到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就与他们约会徂徕山,结成了“竹溪六逸”。李白特别迷于道家,去大山深处访道论玄,话题又是何等深邈。当年长生不老的修炼,对瀛洲的向往与探访,都是了不起的最现代最先锋的事业,是关乎生命源头和归宿的形而上的问题,不但不俗,而且一定会引领诗人走向更加阔大的思索。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李杜关于长生的探访,也就没有他们那些深邃迷茫的诗章。特别是李白,他的诗意缥缈迷离新异奇绝,与他的修道生活一定是大有关系。
  我们今天对李杜那些文字的揣度之间,时常会有一种跟随游走的感觉,甚至可以在午夜的安静中听到他们脚踏树叶的沙沙声。那真的是一个人走在“一片静静的树林里”。
  人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下与大自然连接一起,全部潜能就会悄悄集合、堆积和聚拢。不难发现,一些有大能的人,不管从事什么,他们面临一生最重要的行动关口、需要做出重大的决定时,往往要退守到一个寂寞的个人空间里,去好好安静自己。
  或许有人认为,时代不同了,今天就是应该经常到一些热闹的地方,听取各种各样的声音,参与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正好相反:网络时代足不出户就可以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这种嘈杂难道还不令人畏惧吗?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停地接受和过滤各种信息的人,顶多是个消息机灵人士,是个信息收集员。而具有原创力、发现力和思想力的人,只会是那些冷静自处的人。
  看一个人和一群人,道理其实全都相同。如差不多的人口密度,有的地区整条街道放眼望去总是拥拥挤挤,那么这里的人文素质一般来说会是比较低的;而相反那些比较安静和清寂的地方,人文素质就会高一些。这是重要的差别和表征,可以说是相当发人深省的。那些拥挤之地不要说很难保持一片安静的树林,就是有,谁又会去里面享受?会有一个人走在“一片静静的树林里”?即便去了,大概也只会去拣柴火,打鸟,给野兔子下套。
  “贤人君子”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镌刻在了人类的历史上。我们跟那些永恒的思想失之交臂,于是才变得平庸、无足轻重。但愿李白和杜甫等盛唐诗人能够更久地活在我们心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国学与修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