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但说起来,多少有点尴尬,我对于惠州的初始记忆,竟然来自于几个被贬谪到惠州的几个文人,他们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境遇。惠州背后到底有什么样力量,能让这些被贬谪的文人,在惠州找到了自己,撼动了文坛,甚至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苏东坡与王朝云塑像
苏轼被贬,让惠州扬名四海
元佑八年九月,十八岁的宋哲宗亲政,开始重新推行他的父亲宋父神宗所主张的新法。权力的重心转移到新法派手中,他们对旧法派展开了严酷的迫害。绍圣元年四月,章敦、蔡京等人以苏轼“讥讪先朝”威名,把已经59岁的苏轼贬至惠州安置。
当时,陪伴他去惠州的是他的爱妾朝云。当时,朝云31岁。据说在苏东坡一生所遇到的女人中,朝云是了解他的女人,精神上和苏东坡比较接近,所以苏东坡将朝云比喻为“天女维摩”。他说,自己比白居易幸福,因为白居易的侍妾小蛮看到白居易年迈了,就离开了他。他夸奖这一点朝云比小蛮强多了。
贬惠期间的苏轼,仕途步入绝境,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但此时有朝云日子倒简单多了,不幸的是,不久朝云因为患上瘟疫去世了。
朝云离开后,苏轼没有再娶,悲伤过后,秉持其乐观的精神,寄情于惠州的山山水水,流连于鹅城的清风明月,遍尝岭南的四季佳果,享受独居生活的甘甜与苦涩。
话说,他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惠州西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甚至再贬海南后,仍念念不忘西湖,曾说:“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
苏轼最早品题惠州西湖,写的是《江月五首》,该诗不但描写了凉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而且还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因此说:“此为题品惠湖风景之始。”
当然,苏轼不仅为惠州的山水着迷,也为惠州的美食着急。
记得,苏轼被贬谪到惠州,时值深秋,苏轼看见驿站边的树木依然翠绿欲滴,便问迎接他的小吏是何树,小吏回答是荔枝树,苏学士大喜道:“有荔枝吃便可安居岭南”。
岭南,气候温暖,一年到头甜瓜香果不断,其中以出产荔枝、龙眼、柑橘、杨梅等超甜果类出名。在别人眼中的岭南烟瘴之地在苏轼眼中却是洞天福地,他到此如游鱼得水,大饱口福的同时心满意足地赋诗一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这首关于荔枝的诗,在岭南流传甚广。
在惠州的四个年头,苏轼先后写下了一百六十多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诗文中主要歌咏惠州风物,遂使惠州名扬四海。
同时,他在惠州传播文明,推广教育,以至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诚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又所谓“难工破渡,文明一播”。
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现在,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州人,都能对“东坡公”在惠州的事情说上几句,便是对这个被贬谪的文人最大的肯定了。
谪居惠州,商隐最爱朱槿花
除了苏轼,我们知道在唐代第一流的诗人中李商隐也与惠州有缘,我们知道李商隐的风格是偏向委婉忧郁一路的,这和他所处的晚唐政治氛围息息相关。
李商隐
初唐、盛唐的煌煌气象已经随着安史之乱的转折点无可挽回地远去,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社会动荡。天赋极高、胸怀远大的李商隐无法摆脱大环境的束缚,只能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情怀,抨击社会现实,如所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便是其中代表作……
就仕途而言,李商隐是激烈的“牛李党争”的牺牲品,在唐宣宗时,被从秘书省清出,随谪宦郑亚来到了惠州。
在惠州,他作为幕属没有什么施展才干的空间,于是失落感应然而生。他寄情文字,特别钟情广东特有的朱槿花,常以之为题材作诗。
娇艳的朱槿花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婚;未央宫里三千女,但保红颜莫保恩”的惆怅意象,即是对君王与宫女关系的嘲讽,更是对君主的个人好恶而造成政坛动荡的影射。
惠州,也因这位忧伤的文人,平添了一份浪漫。
李商隐最爱朱槿花
文士兄弟难中别惠州
对于文壁在惠州献城投降与文天祥在北京从容就义之事,时有诗讥云:“江南见说好溪山,兄也难时弟也难;可惜梅花各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清.俞樾在《茶香堂丛钞》中也录有一首曰:“去年我别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生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
从本意说,他们不算是被贬谪在惠州,只是这时候,国破家亡,到哪里不是贬谪,不是流亡?可是正是在惠州这个事情上,让他们对自己、国家、兄弟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南宋开庆初元兵开始入侵的那一年,文天祥于德祐年间先后担任兵部尚书、右宰相兼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兵马。当宋都临安(今杭州)危急时,文天祥请率二十万大军背城决战,因宰相陈宜年极力反对而不遂。
不久他奉命到元军帐前议和,因与元军坚决抗争而被扣留,后乘机逃脱。德祐二年(1276),南宋朝廷所在地杭州被元军攻陷,文天祥与诸大臣奉益王昰即帝位于福州,改元“景炎”。嗣后帝昰逃往广东沿海,元军紧追不放。为此,文天祥率南宋军队以惠州为中心,在广东沿海诸州之间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勤王”之战。
第二年正月,元军重兵围攻惠州,文天祥的弟弟、惠州知府文壁献城降元,与其母亲仍居惠州。八月,文天祥部将巩信、张日中皆战死,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及两个儿子佛生、环生被元兵掳去,途中病死,仅文天祥及长子道生得以逃脱。
这样,文天祥奉母行至海丰,其母及长子道生又暴病身亡,文天祥悲不自禁,抱恨苍天。文天祥奔朝阳五岭坡,造饭方与众共餐,元将张弘正领兵突然追来,众皆骇散,文天祥被捕。
文天祥被捕后解押元大都,被囚三年,终不改其志,后被斩,卒年四十七岁。接着其妻欧阳氏亦自刭身亡。其后文天祥的生前好友张毅甫负其夫妇骸骨归吉州,适逢家人亦从惠州负其母亲灵柩至,文天祥遂与母亲妻子同日下葬,世人皆为其兄弟的忠孝所感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