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三十二:工 攻

标签:
甲骨文工攻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破譯330》考證了甲骨文“工”的三種異體其實是土坯在砌牆時的具體位置產生的。用在具體勞役中就將有著一技之長的匠人稱之為“工”,而管理這些工匠的官員就稱之為“百工”。
《禮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審曲面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史記·殷本紀》載:商王武丁夢見聖人傅說,醒來後便命百工在其屬下尋找,結果找到了“北海之州,圜土之上”正在築城的傅說,舉以為相,殷國大治。
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西周社會,“工”並不是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是吃祖上發明的技術飯的階層。比較典型的是共工家族,這個家族是專門治水的,在治水過程中發明了建造三仞城池的方法。所以共工家族世代治水。鯀死後大禹接著治水,爲什麽?就是這些技術是家族世代壟斷的。
《禮記·考工記》:“粵無鏄。燕無函。秦無盧。胡無弓車。”意思就是粵地沒有人會做“鏄”。燕地沒有人做箭函。秦國沒有造宮室的工匠。而胡人不會造弓造車。
這些技藝最初是由某一個聖人發明的,以後就有他們的後代世襲繼承并壟斷。其他家族的人是不懂這些技藝的。我國上古時代知道殷商的各種發明及發明人都詳細記載在《世本·作篇》(已殘)中。
《禮記·考工記》:“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這是對甲骨文“工”的距離最近的一個解釋。就是說某個聖人有了發明以後,依靠口口相傳,世世代代地繼承下去。從事這些專門技藝的人就叫做“工”。這是甲骨文“工”的引申義,就是做“工”的人們。
但是甲骨文“工”本義是建造房屋(盧)的土坯的象形。確定這個前提後,我們來考證甲骨文中的另一個與“工”有密切聯繫的甲骨文字“攻”,如圖二:
甲骨文“攻”是手執一把短的軟柄錘,擊打土坯。這個會意字要表達的就是殷商時代建造宮室的砌牆的過程。土坯和土坯之間是用泥漿粘合的,所以右例加了散點意符,表示砌牆時濺出的泥漿。但是左例爲什麽沒有散點意符呢?如果了解農村建房知識你就非常明白:在建造諸如披廈、牛棚、柴房、茅棚等小房子時,僅僅用土坯不用泥漿;但是建造住房甚至殷商建造“皇宮”的時候,就必須使用泥漿粘合。這樣既可以保證房屋牢固結實,同時因為泥漿彌合了土坯之間的縫隙,可以防風保暖。
《說文》:“攻。擊也。”段注:“《考工記》:‘攻木攻皮攻金’注曰:‘攻。猶治也’。此引申義”所以甲骨文“攻”這個意思本義是“敲打”,也就是瓦匠砌牆時要用錘子敲打土坯使之形狀大小合適,安放位置恰當。後來演化為“攻擊”的“攻”。這是後話。
從發音上看,甲骨文“工”和甲骨文“攻”都和甲骨文“宮”的發音相同。有同聲相訓的訓詁學的含義。
這個甲骨文字卜辭中僅見三例。其中柏根氏49(反)就占了兩例,如右例。從略。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工的本義:殷商時建造宮室的土坯。引申義:建造宮室的世家。引申義:從事各種技藝的世
攻的本義:殷商時建造宮室時工匠擊打土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