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三十三:畋

(2011-09-09 16:59:21)
标签:

甲骨文

本义

平田

危机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我堅守甲骨文源於殷商以前的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的信條。所以我堅持從殷商的生產生活戰爭祭祀等客觀存在中尋找甲骨文的創造原型。我認為:一個不深入基層,不深入農村,不深入生活的學者,僅僅在它的象牙塔內查閱歷史文獻是無法徹底領會殷商人創造甲骨文的精髓的。

殷商人的耕作方式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延續到了改革開放之前的我國農村的農業生產中。殷商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如此。這些遠古中原的生產生活方式隨著商湯滅夏和武王滅紂產生的兩次大移民被中原的原住民帶到了我國各地。然而,這些寶貴的中國歷史文化遺存正伴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革而漸漸消失。這場文化現象面臨式微和滅絕的危機嚴重影響到今後的甲骨文和其它文化遺產的研究。所以普查、記錄、保存這些文化遺存的搶救性的工作已經刻不容緩。本文僅以甲骨文“畋”字的破譯強化這一點。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三十三:畋 甲骨文 畋(今音田 古音電)

甲骨文“畋”,從田從手從丨。請注意手中的棍棒很長,幾乎和田字一樣長。這樣的以手執棍棒的下端或者中部的意符會意在甲骨文造字中可以用作“測量”和“打擊”的本義,但是在本字中顯然都不是。因為甲骨文中測量田畝另有其字,殷商時測量田畝也不是用棍棒而是用舊弓,因為弓在製造時是有標準長度的。

卜辭:“乙未囗(疑為卜字):女老畋”(乙428

卜辭:“乙亥卜:扶畋”(乙454

卜辭:“丙辰卜。貞:畋”(拾9·7葉玉森釋)

從上述卜辭中能看出甲骨文“畋”的本義嗎?很難。所以我們只好到《說文》中尋找它後來演化成了什麽意思,或許從甲骨文到小篆,這個“畋”的本義一直沒有變也有可能。

《說文》:“田。平田也。從攴田。《周書》曰:‘畋亦田’。”

在這個定義中,許慎記錄了普普通通三個字——平田也。這大概是東漢一般的人看了就立即能夠懂的三個字。所以許慎沒有多加解釋。但是一百多年來的甲骨文研究學者、專家、權威們都沒有破譯出這個甲骨文“田”的本義。問題出在哪裡呢?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問題出在他們沒有在農村種過水稻,也不知道水稻的耕作過程。你可以到中國南方的農村隨便問一個農民什麽叫做“平田”,他都會告訴你正確答案。我在皖南農村生活了八年,其中有四年時間是在干農活。所以讓我來告訴你什麽叫做“平田”。

每年開春在種水稻以前有幾件事情要做:

1,在專門的秧田里培育水稻秧苗,長大后移栽到大的水田裡;

2,向即將要移栽水稻秧苗的大田裡灌水,使土壤吸足水而變得鬆軟;

3,犁田。使用的農具是犁。犁田是將水田里板結的泥土一塊塊翻起來,像波浪一樣;

4,耙田。使用的農具是耙。耙田是將大塊的泥土用耙劃碎,成為小塊;

5,平田。使用的農具是耖。耖是下面有一橫排尖利的鐵齒,上面有橫樑(供操作者手扶)的農具。耖田又叫平田,其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將耕、耙以後的土塊進一步弄碎,另一個是在耖田的同時將田裡的泥土推搟均勻,以便於插秧。所以它又叫平田。

現在請看上圖甲骨文“畋”,這是一個人正在用手執棍棒將田治理平整,這就是平田。這個甲骨文字告訴我們,殷商時代,農民平田不是用牛拉著耖,而是人用木棍推搟水田中的泥漿。這說明至少在殷商早期,他們還沒有牛耕制度。甲骨文“耒”“耜(耤)”等字都可以證明當時還沒有實行牛耕制度。

後來採用了,但是很遺憾,現在隨著農業機械的普及,流傳幾千年的牛耕、牛耙、牛耖的農業耕作方式幾近消失。今後的甲骨文學者們恐怕只好查閱電影和電視紀錄片才能加以考證了。

所以許慎只說了“平田也”三個字,因為東漢人都知道平田的意思。

所以甲骨文“畋”的本義從殷商到東漢一直沒有改變。所以卜辭:“乙未囗(疑為卜字):女老畋”(乙428)的直譯就是:乙未日占卜:讓女性老人去平田。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畋的本義:殷商人用棍棒平整田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