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中篇 |
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尽管新冠疫情还在,挡不住我们中秋假期依然来到洛阳旅游。
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
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龙公已经全部参观了。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另有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西山石窟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唐时期的代表洞窟:大卢舍那像龛、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等。
【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大卢舍那像龛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佛像共九躯,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左为普贤菩萨、右为文殊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开凿时间为唐高宗初,主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卢舍那是武则天的形象,这是有依据的。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历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诏有司为石像,今如帝身”。古阳洞中释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丽迹”。
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宾阳三洞】洞名寓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开凿者为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人。后因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北洞主佛为“剪刀手”佛像(阿弥陀佛)。这个“剪刀手”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颇能传达强烈意志。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雕刻手法为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释迦牟尼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
浮雕位于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共四层。第一层: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维摩变”。第二层: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帝后礼佛图。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然而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第四层:“十神王”浮雕像。
宾阳南洞开凿于北魏开凿洞窟,初唐完成主佛。开凿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在北魏基础上续凿而成,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主佛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
【万佛洞】因洞内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主佛为阿弥陀佛,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开凿者是唐代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开凿于约北魏年间。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
【古阳洞】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大小佛龛多达数百。
【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
东山石窟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看经寺】开凿于武则天时期,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不雕佛像,仅雕罗汉,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
【擂鼓台三洞】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
【摩崖三佛龛】共七尊,分别为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是弥勒佛,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中足迹:
【河南省】
【河南】天下第一名刹之少林寺
【河南】少林寺塔林历代和尚墓
【河南】中国四大书院嵩阳书院
【河南】中国四大名塔嵩岳寺塔
【河南】世界遗产殷墟王陵遗址
【河南】世遗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河南】丝绸之路汉魏洛阳故城
【河南】大运河文化遗产回洛仓
【河南】大运河文化遗产含嘉仓
【河南】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湖北省】
【湖南省】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文庙园林
【湖南】中国名亭岳麓山爱晚亭
【湖南】张家界游袁家界天子山
【湖南】张家界十里画廊看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