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记》导读与《藤野先生》打油诗
(2009-01-25 11:41:11)
标签:
藤野先生琐记打油诗导读赏析 |
分类: 语文教学 |
《琐记》导读
《琐记》中的“琐”字是“细小、零碎”的意思,同学们在阅读时也会发现本文记述的内容有些杂乱。《琐记》是散文“形散”特征的典型表现。当然,散文“形”虽散,但“神”常聚。概括地说,《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可见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令人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在这样的环境中,鲁迅的所思所感、所做所为,犹如鹤立鸡群。鲁迅摒弃旧糟粕,“拿来”西方文明的同时,也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甚至污蔑。
脱离了时代背景,不了解鲁迅笔法,初中生读本文多多少少会有“洋鬼子看戏”般的感觉。唯一好懂的要数开篇写的“衍太太”了。这位老太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她怂恿孩子们干坏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她挑逗孩子看淫画还教唆鲁迅去偷自己家里的首饰变卖,然后歪曲事实无中生有地散布流言。如此可恶之人,鲁迅并没有狠批痛骂,而是以惯用的“反讽手法”写她“和蔼”,写孩子们“喜欢到她家去玩”,这是典型的“言在此而意在彼”,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就像本文末写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 表面写的是“中国袜”和“现银”,实际反映的是普通中国人对外国事物的无知与误解。
《琐记》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想真正读懂它,并不容易。但了解了这些,再读《藤野先生》时,对开篇那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的。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传统名篇,赏析文章铺天盖地,不敢赘述,略将梁恕俭旧作附贴如下:
藤野先生
物以稀为贵,人因才受尊。
东京贬清貌,暗显立鸡群。
仙台受优待,铺垫藤野纯。
掌故添真切,讲义受严训。
民族无偏见,弟子如关门。
师爱议俗风,生怜谈经论。
弃医治麻木,从文救迟钝。
惜别情依依,别意泪滚滚。
杂乱似形散,神聚实紧捆。
再记朝花拾,散文加鲁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