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古时代地球演变的“黑匣子”――安徽灵璧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2015.9.15
标签:
佛学长石阵、飞来石、拔剑上海同加建筑设计有限贾锋灵璧磬云山国家地质公 |
分类: 自然风光野外探秘 |
上元古时代地球演变的“黑匣子”――安徽灵璧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2015.9.15
灵璧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渔沟镇东,规划占地面积约4.25km2。东与江苏接壤,北与徐州相连,南距县城35公里,北距徐州观音机场30km、京沪高铁徐州东站50km,东距连云港150公里,灵双公路、山闵路两条省道在渔沟境内交汇,正在建设的徐明高速穿境通过,并在渔沟留有出口。
公园始建于2011年6月,现已完成进山主路、桥梁、牌坊、摩崖石刻广场、山顶景观台、博物馆布展、景区绿化、部分人行步道铺设等基础工程,长石阵剔土、山体还土等基础工程建设即将结束,灵双公路直通磬云山地质公园的磬云大道已开工建设;已完成长石阵、飞来石、拔剑泉、万卷书、摩崖石刻、十八罗汉、将军洞、臼齿构造、山顶观景台、地质构造、磬石层、古地震遗迹(震积岩)、宋代采坑、现代采坑等景点建设及部分绿化工程。2011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正在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磬云山AAAA级景点和20万M2园林石展示平台设计已经完成,即将开工建设。现在渔沟又被规划为安徽省25个旅游不夜城,将重点打造“磬云山灵璧石主题公园”夜景游览区,这将为渔沟奇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载体。
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始建于2011年6月,同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
2014年5月8日,灵璧县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揭牌。
灵璧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渔沟镇东,规划占地面积约42km2。公园内地质遗迹共可分为:"沉积构造、典型岩石、岩石地貌景观、地震足迹景观、古生物遗迹、地层剖面、构造形迹和岩浆岩八大类。公园内人文景观含摩崖石刻、宋采石坑遗址、拔剑泉、御安庙、十八罗汉、将军洞、飞来石等。
磬云山地质公园被誉为上元古时代地球演变的"黑匣子",地壳运动历史的活教科书。它以独特的地质科学意义和美学观赏价值,融入人文景观,成为学术研究、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胜地。
一、地图
地址:宿州市灵璧县X042渔沟镇东
二、大门
磬云山地质公园被誉为上元古时代地球演变的“黑匣子”,地壳运动历史的活教科书。它以独特的地质科学意义和美学观赏价值,融入人文景观,成为集科学研究、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的胜地。
三、喀斯特地貌(长石阵)。
我们一般认为喀斯特现象只有在我国南方才有较好的发育,我们都知道南方的溶洞、石林等都是喀斯特作用典型的景观。而我们园区也有喀斯特非常典型的现象,因为灵璧石与其他碳酸盐岩一样,具有可溶性,尤其易溶于酸性水,在地表及地下水作用下,被水溶蚀形成喀斯特。灵璧石的奇特外形是喀斯特作用后期改造的结果,其瘦、透、漏、皱的特征基本都与喀斯特有关。喀斯特作用包括深部喀斯特和表层喀斯特两种,表层喀斯特是指区域地表或土层以下比较浅的部位可溶性岩石,受到来自土壤和大气中CO2 的流水溶蚀作用,在化学反应与机械破坏的共同作用下,被强烈溶蚀,形成各种喀斯特个体形态和微形态,并组合构成各种不规则的地貌现象。灵璧石是表层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我们园区内的这条崎岖蜿蜒向一条长龙一样的表层喀斯特岩溶长约123m,宽14m,沿岩层走向一字延伸,非常壮观,在皖北也能看到如此典型和壮观的喀斯特,这是以前我们所没能想到的。
四、洪武贡石。





五、磬泉
这个泉相传是在楚汉相争时,刘邦遭难时口渴难耐,久寻山泉不得,遂怒抽宝剑奋力穿石,剑拔泉涌,故有此泉,又因位于磬云山,故名磬泉。
六、御安庙
俗话说“有山就有庙,有庙就有神,有神就有烧香人”,磬云山也不例外,我们看到的这个庙叫御安庙,它位于磬云山西南山脚下,御安庙最早建于清朝,最初叫做长安庙,因当年乾隆下江南,曾入住此庙,后改为“御安庙”。原为三层三院,庙中供奉观音及十八罗汉像,历经数百年沧桑。后经战乱,年久失修,仅剩下石台阶、瓦片、碎砖等残留于此。
七、薄层状灰岩,又名万卷书。
八、摩崖石刻
磬云山南崖,有宋代摩崖石刻依山造像,镂雕在一块长16米、高2米的原石上,有观音菩萨及其弟子等百余尊,大者尺、小者寸许,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石刻中部刻有"大宋嘉佑三年(1056年)雕刻"八个大字,距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
刻群像中部一片模糊不清的阴文上,依稀可以辨认出“大宋至和三年雕刻”的字样,也就是说这些石刻应该完工于公元1056年前后,可见这片占地面积并不大的佛教造像群,其历史竟然要比灵璧县城还要早上几十年。
我们都知道摩崖石刻是前辈先贤雕琢保留下来的文字、雕像等,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和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现在看到的是位于磬云山东南崖上的摩崖石刻,这些雕琢在一块张渠组灰岩上,长16m,高2m左右,有观音菩萨及其弟子等百余尊,大者有尺,小者寸许,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距今已经有900多年历史。中部有两处刻文(阴文),记载:“宋代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雕制”。这些雕像虽历经千年风雨,受到了人为和自然的严重侵害,却仍可看出其精美的工艺技巧。1980年,灵璧县人民政府将其作为重点文物进行保护,现在已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佛教造像是不是古寺中的遗存,如今这些造像共计百余尊,整齐排列,大者尺余,小者寸许,或站或坐,造型细腻,形态各异,千年前的工匠用洗练的刀法和纯熟的艺术技巧.
另外,除了这些观音菩萨的石刻以外,还有对应的罗汉石刻,这些罗汉石刻是根据村里年龄稍大的老百姓的回忆所发现的。。
我们见到了佛祖释迦牟尼,见到了药师、弥勒,以及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高大威猛的护法金刚等等,造像细致入微的纹理,栩栩如生的形象,让古老的磬石山,惜的是这些造像的头部,已经全部被凿掉,伤痕历历在目,让造像的光彩为之失色不少. 当地一般认为造像的头部毁于“文革”时期.是毛伟人在其鼎盛时期留给后人的抹不掉的记忆。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十八罗汉,此处十八罗汉雕刻与磬云山西面摩崖石刻时代相同,风格相似,雕刻层位一致,但形态差异很大,为罗汉造像。由于历史时期的人为破坏,现在我们只能看到这一尊了
九、臼齿构造碳酸盐岩(天女散花)
我们现在看到的形态多样,图案艳丽,被老百姓称为“天女散花”的就是地学界争议一个多世纪的亿万年地学之谜——臼齿构造碳酸盐岩。这种现象在园区内有两处分布,分别位于磬云山顶两侧,此为第一臼齿构造群景观,翻过山顶即为第二臼齿构造群景观,臼齿构造构成各种形态复杂多样的微晶方解石脉,在宿主岩石展现出多种奇妙的图案,极具观赏价值,也是灵璧石的一种。我们看到的岩石类型呢都属于沉积岩类,他们都是在海洋里面由过饱和的物质和海洋里面的一些生物碎屑堆积而成的。原始形成的沉积岩一般都是呈水平层状展出的,只是由于后期的应力作用才形成山脉,一些地层弯曲形成褶皱或是断层;最为常见的就是单斜岩层,也就是和水平面具有一定角度的倾斜着的岩层,那么我们刚刚看到的两处臼齿构造就是一个倾斜岩层在两个不同地方的露头。那么这种在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在我们园区均有较好的展示。
这种构造最早在1885年,由加拿大一位地质学家引入地质文献。臼齿构造在全球五大洲都有发现,包括加拿大、北美、西非、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
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臼齿构造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但至今仍未能取得共识,这使得臼齿构造的成因和沉积特征成为地质学上的研究热点,也是一个未解的迷团。归纳起来,关于臼齿构造的成因模式主要有:地震引起的脱水作用、水下收缩、生物构造、微生物产生的气泡膨胀和迁移、波浪引起的流体流动及化合物分解模式等。臼齿构造碳酸盐岩是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沉积碳酸盐岩,仅出现在5.4亿年前这段特殊时期,因此是这段时期生物学和地球化学事件的关键性标志,它们的消失标志着新元古代碳含量的明显升高。
十、石船观景台
磬云山顶,因顶部形状酷似一艘帆船,故又名石船观景台,这处平台规模长约25m,宽约7m,岩石类型为厚层灰色石灰岩。登上石船就寓意着来年定会一帆风顺,心想事成。下面呢我们可以在此稍作休息,然后鸟瞰一下我们渔沟的整体面貌,欣赏皖北秀美的自然风光,拍几张照片。我们会发现,在下面看起来没有规律的稻田、村庄,在这看起来错落有致,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十一、磬石层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磬石野外产出的状态,磬石是灵璧石最典型的类型,或者说最早的灵璧石就是指磬石。因其敲击能发出青铜质的声音,所以自古就有磬石制磬的记载,用灵璧磬石制作编磬自三千年前即已开始,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就有取灵璧石制磬的记载,两汉时期达到鼎盛,在我国乐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后,又用灵璧石制成了箎,箎与磬一起被艺术家搬上音乐舞台,深受人们喜爱并远销海外。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太空时,向全世界播放的《东方红》乐曲,也是用磬石制作的编钟演奏的,因为只有磬石琴演奏的玉质金声、天籁之音穿破万里大气层才能不失真,将音乐原汁原味传播到大地。
磬石不仅石质坚硬,而且色黑如墨,光可鉴人,是很好的雕刻材料。灵璧石雕有浮雕、镂空雕等,技艺精细,图案精美,广采木雕、泥塑等工艺之长,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石雕艺术。同时,由灵璧石加工制作的工艺品也发展迅速,各种古色古香的磬石文具,文房四宝,茶具,酒具等,深受人们的喜爱。大家可能都看到过室内展出的磬石及工艺品,那么他们的野外状态很少有人见过,大家可以仔细的看一看。
十二、宋代采石老坑
我们已经知道灵璧石历史悠久,在历史上灵璧石曾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开掘,唐宋和明清为其鼎盛时期。而据《灵璧县志》记载:“灵璧石,发于宋,竭于宋”,可见宋代开采量之大。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宋代采坑遗址,其长度约10m,宽约6m,面积约为60m2,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位于磬云山西北的郑巷子村南。这处大坑距今千年,几近淤平,但当年的轮廓依稀可辨。宋代采石遗址具有较高历史和人文价值,对研究宋代采石工艺、工序、工具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证明了灵璧石历史的悠久。宋代采石老坑遗址的发现,要归功于安徽省灵璧县文化馆原馆长孙淮滨。他根据古书记载,并实地考察地形与试掘,最终确证了宋代灵璧石老坑的位置。2004年,灵璧县人民政府将宋代采石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为记。
宋代采石坑遗址位于渔沟镇钓台村郑巷自然庄南,磬云山西北麓。宋代《云林石谱》之记载的灵璧石就缘产于此。2004年被灵璧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为记。2008年复又新立一碑一亭。
古时开采灵璧石工具简陋,主要依靠人力挖掘、起运,开采范围相对集中,因为采石坑遗址地处磬云山脚下,收藏灵璧石质地坚韧,音韵铮碂,成为当时人们采挖奇石首选之地,从而形成采石大坑,由于历史年代变迁,老坑饱经沧桑,几近淤平,但当年采石轮廓依稀可辨。
十三、现代采坑
现代灵璧石产业繁荣昌盛,但是灵璧石由于其体积、重量大,我们很难想象这么巨大的石头是如何从地下到地面的,其开采技术是什么样的?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现代采坑,我们可以通过现代采坑来亲眼看到现代灵璧石开采的全过程,体会现代采石人的艰辛。这一处现代采坑也是现代灵璧石开采的见证,反映了灵璧石文化及其产业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在灵璧县及宿州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各位朋友可以亲自下去体验一下现代采石的过程。
十四、将军洞
安徽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如下:
凤阳:
滁州
宿州:
亳州:
疑似曹操的真正墓的迄今未明墓主的曹魏古墓――亳州曹操家族墓-观音山孤堆(国保)-2015.6.1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