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耘农专栏】大学扩招实乃新“扫盲”运动
标签:
就业大学教育文凭学子教育问题中国杂谈 |
分类: 杂谈时评 |
文/耘农湖北
这个观点在我脑子出现一闪念时,连我自己也觉得惊奇。过后细想,的确感到,这大学扩招怎么看都有“扫盲”的味道。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是以识数认字为主要目的的话,那么,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大学扩招,无疑是一场以普及有文化的青年一代科学常识,提升整体文化层次为目的的新“扫盲”运动。
如此新“扫盲”运动,不能不说其初衷是善良而美好的。它首先是宣告了由国家统招统分的美好时代的结束,其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文凭至上”的市场要求,然后是引发民办高校,独立学院(还有什么二级学院,高职高专等)似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兴起。但正是这场美其名曰的“教育改革”,实则是一场新“扫盲”运动,将本来就是一锅浑水的大学教育,推向无序,畸形发展的轨道。随之而来的是巨额学费的一路攀升、校风校纪的每况愈下、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与之同时的另一面则是校园学术腐败层出不穷,校园官员化“官念”日趋浓厚……因而,在长期的民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当中,教育问题尤其是大学教育问题一直名列前茅,居高不下。
至此,说扩招即新扫盲,一点也不过分。然而它所导致的负面效应远远不止上述所列,而且这种恶果愈往后愈将突出显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自扩招后,大学教育几近一茬不如一茬的境地,文凭过剩之下,学历与实际能力名不副实,无奈只有水涨船高,将专科改为本科,将本科改为研究生,拔苗助长,学历跃进,甚至有些学校出现了硕士生招生数量超过本科生的事实。如果按照这样教育思路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咱们中国兴许会普及博士教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能由时间和事实来告诉我们了。
之所以说大学扩招是一场新“扫盲”运动,是因为当前的大学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后,盲目办学,滥设专业,鱼龙混杂,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形之下,学子们似乎花巨资说好听点是混个文凭,说难听点简直就是买了个文凭。前些时,有些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给我发短信,大诉其苦:几年下来什么也没有学到,就连沟通也不会……这并非个案,恰恰司空见惯的是,几乎所有专业的学子毕业后,大部分连信都不会写,更不懂交际,不善交流;至于专业水平与操作能力更不敢恭维,这些学子唯一熟悉的是QQ和发短信。可以武断的说,这场新“扫盲”运动,实则是普及了大学文凭,普及了上网常识及其一般的使用方法,造成不少学子毕业后无所适从,真正应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老话。因而回妒深造者,转而再读高职高专以重新掌握一门技术者,比比皆是。这就是新“扫盲”运动的直接后果。
问题还在于,仅仅只是学无所长、业无专工倒也罢了,更为糟糕的是大多数学子被放任自流后,步入社会根本不识水深水浅,即便“腹中空空”,也还要“嘴尖皮厚”,既不肯承认自己的短板,相反又自恃清高,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朝三暮四,盲目乐观,不思进取,自我任性……让家人和用人单位为之叹息。我想,这就是新“扫盲”运动误人子弟的最关键之所在。可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更没人愿意担当这个责任。应该说,全国1400多所大专院校,谁都难辞其咎,而教育主管部门更是责无旁贷!我不知究竟由谁来为新“扫盲”运动买单?!
严格的说,这种以牺牲一代人利益为代价的大学扩招,与那种以牺牲环保为代价的GDP,并无二致,大有异曲同工之恶!但愿这样的新“扫盲”运动尽快刹车,还大学教育以真正的学术含量,也好让未来的学子们真正的学有所得,得有所能,能有所长,长有所用。
本人相关博文链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