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厕纸”和“文化快餐”

标签:
厕纸文化快餐社会存在名著文化 |
“文学厕纸”和“文化快餐”
来源:中外书摘
人类真是无所不能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什么馊主意都想得出来。这不,一不小心居然来了个“文学厕纸”。所谓“文学厕纸”也者,是指在厕纸上印上一些著名诗人的诗歌或作家的文学作品。据报载,始作俑者是德国人:“喜欢上厕所时阅读的德国人,现在不需要带报章杂志入厕所了,因为德国一家出版社推出了印有诗歌和小说的厕纸,让大家‘办事’之余可读个畅快。Klo-verlag出版社的‘文学厕纸’印上了海涅和摩根斯恩特等德国大文豪的诗歌,还有一些故事和侦探小说等。”(《华人日报》2002年10月15日第20版)。
也亏这家出版社想得出来。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约有一半人喜欢在如厕时阅读”(出版社主管黑默尔施托费语);其二是现在的人太忙太浮躁,用来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时间太少了。所以,趁上厕所时“顺便”读一点儿,也是可为的。
“文学厕纸”可归类于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所催生的“文化快餐”。所谓“文化快餐”就是把过去需要花较多时间去阅读,去学习消化的东西,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帮助下,用“短平快”的时间和速度去“知道”它们。例如长篇文学名著没时间读,就读连环画,看电影、电视,反正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行了。现在的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把时间花在英语、电脑和数理化上,你就很少再有时间去读长篇名著。一位香港学生在给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欧梵先生的信中说:“香港的中学教育制度虽有其优点,但是正当我们在思想感情上开始成熟,可以看名著时,一大堆必须强记的日期、方程式和词汇就如同排山倒海而来,使我们无暇读自己喜欢的书。”(《华人日报》2002年10月15日第19版)。
我想,大陆和台湾的教育形式方法也与此差不多,李欧梵先生由此而“不禁想到当年在台湾读中学时的惨痛经验”。笔者为了给大学生开一个读书辅导的讲座,曾经在大学生中进行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比例的调查,居然有60%以上的大学生未完整阅读过任何一部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或任何一部西方名著。他们都知道比尔·盖茨、卡耐基,但知道海涅、泰戈尔的人很少。他们知道《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和《西游记》,但经常把它们的作者张冠李戴,洋相百出。
本来我以为这只是大陆、台湾、香港的问题。到了澳洲之后,发现这里也存在这些问题。澳洲的中学学习任务很轻,尤其是公立学校。学习方法是边说边学,家庭作业很少或基本没有。结果英文名著,孩子们也基本没有读。孩子们玩的天性得到了足够的发挥,但文化基础确实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澳洲的教育部门最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要在中学课本中加入莎士比亚作品和澳洲著名作家的作品。
由于以上的原因,所以使“文化快餐”能得到欢迎,甚至大行其道。与其让孩子们什么都不懂,毋宁让他们通过卡通、电影、电视懂一点儿。甚至连厕纸也可作为阅读的工具,连如厕这点儿“休闲”时间也不放过,可谓用心良苦了。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指导人们去适应社会存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你哭也好,笑也好,哭笑不得也好,反正它已“存在”了。
有一位先生很认真地在《华人日报》上发表文章反驳“文学厕纸”存在的可能性,诸如印油是否脱色污染了尊臀,长篇的作品如何能在“方便”的短时间里读完之类,甚有道理,但却太认真了。我想“文学厕纸”也是出版商的一种炒作而已,轰动一时之后,他们又想别的歪点子去了,大可不必为它浮躁,小心上火伤身。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