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流浪女48小时的遭遇反映啥
(2014-07-22 10:23:52)
标签:
情感时评吴永麟 |
分类: 评论天下 |
夏日正午炎炎烈日下,一名20岁左右的流浪女因病重死在深圳街头。对于有市民称两次报警求助无果,警方表示查询系统后并未发现相关报警记录。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各权责部门间的协作不畅、流浪病人的抗拒心理,成为救助工作的主要障碍。(《南方都市报》07-22)
据报载,48小时前:1、街坊第一次看到她。她倒在深圳坂田雪象社区工作站路口一家士多店门口,士多店后是一栋出租屋楼房,旁边是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堆,她死前48小时,附近街坊在这里第一次看到她。2、13日中午。路口清理垃圾的环卫阿姨看到一名女子在路边走来走去,“那时看上去衣服挺整齐,挺正常。”3、13日晚上11时。有人发现女子用两张纸板铺地,睡在出租屋铁门内楼梯口地板上。“有人喊她她也不理,就是往边上挪一下。”出租屋楼上一位年轻男租户说。这处出租屋的铁门已经坏了一段时间,不用钥匙和感应器就可以推开。4、14日早上6时。上班的环卫阿姨再度看到“无名氏”,她蜷缩在铁门内的地上,身边放着一些简单的包装食物。约7时离开前,环卫阿姨听到有人大声驱赶“无名氏”,可能是出门上班的人,因为“无名氏”睡觉的位置正好挡着住客的路。5、14日7时多。楼下靠街一侧的士多店员工朱小姐过来开门营业,发现“无名氏”坐在士多店门口的固定小桌椅上,朱小姐担心其影响生意,叫其“坐过去一点”,但对方没反应。“她不说话,就在那里坐着”,朱小姐拿了面包和水给她,她起初没反应,但后来吃了。6、14日下午2时许。士多店朱小姐发现“无名氏”睡在店门口地上,任凭太阳暴晒也不动,朱小姐打电话报警,但有人在电话中告诉她,这是流浪人员,警察也没办法。“走近叫她,眼睛会睁开一下,但又闭上”,朱小姐以为她在睡觉,没有过多留意。7、15日上午10时。朱小姐发现“无名氏”出现异常,“整个身体像抽筋一样。”她再度打电话报警,仍得到同样回复:没办法,处理不了。朱小姐再打却一度占线,还跑到街对面请士多店老板帮忙打电话。但警方表示,事后龙岗警方召集各单位调查,派出所指事实和朱小姐所述有出入,警方查询系统后并未发现朱小姐事发前的报警记录。8、15日上午11时许。“无名氏”抽搐相当严重,朱小姐称开始向12315市长热线求助,并拨打附近派出所电话,这次求助奏效了:附近的宝岗派出所民警和雪象医院120人员很快赶到,但检查一番后,“无名氏”被发现已经死亡。9、15日中午12时许“无名氏”被盖上一块布,不久被送往殡仪馆。她死后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包括她的名字。
深圳无名流浪女最后48小时:市民称两度报警无果。看了这个新闻,在这个酷热的夏天,笔者感到一种寒意。笔者就此事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这个事件暴露了深圳是一座 “人本缺位”的城市。一座拥有人本关怀的城市,是重视以人为本,重视弱者关怀的城市。人本关怀指城市对人除了发展机会的平等,福利待遇的平等,还有的是生存权利,生命权利的平等。对于城市里弱者的关怀,是城市应有的一条底线。当一个生命在城市的街头倒下,仅因为他是流浪者就对他漠视冷遇,这是一种缺失怜悯的悲哀。深圳缺失人本关怀,缺失爱的底线。一座城市,没有爱的底线,没有人本关怀的底线,就会让人失去安全感,产生恐惧与焦虑的不安心理,这暴露出城市麻木的神经,阴冷的人性。
二、对弱者的麻木冷眼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病,这是人性弱点的暴露,更是社会弱点的暴露。一个文明的社会制度,是用来扼制人性的弱点,提醒人不要冷漠,唤醒人的社会责任感,甚至起到一种鞭策的作用。这个事件,暴露了深圳重度的麻木,人性的弱点没有被制约,暴露了深圳城市管理者的惰性,当这种惰性可以冷漠迟钝面对着一个弱者的生命无助死去,这会给人一种重度危机意识。
一位重病的人,当他向社会呼救,社会不应该装聋作哑;一位垂死挣扎的人,当他向社会呼救,救助他是社会的底线。保护人生命健康应是一条社会底线,应是一种社会的责任。对于那些不会维护权利,丧失社会功能的人,社会应把他们当人,而不应当动物。我们的社会,应当把所有的人当人,不管他生病,不管他遭遇厄运,不管他丧失社会功能,不管他是智障,不管他是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