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动了中学生的精神“奶饹”

(2009-08-19 06:55:26)
标签:

鲁迅作品

中学生

批判精神

国民性

文化

分类: 评论天下

谁动了中学生的精神“奶饹”

 

作者:吴永麟

 

听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要删减鲁迅的作品,听后我的内心涌动着阵阵悲悯。鲁迅的作品对于对封建文化与国民性的剖析与批判相当深刻,具有唤醒灵魂的精神力量,鲁迅作品是中学生的精神“奶饹”,面对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的消息,笔者不禁要问:是谁动了中学生的精神“奶饹”?

删减鲁迅作品的理由主要有两个:现在的中学生普遍认为鲁迅的作品生涩难懂;鲁迅的思想与时代发展的精神相隔阂。对现代中学生来说,鲁迅的作品确实存在生涩难懂的现象,但以此来否定鲁迅的作品是一种鼠目寸光,同时笔者认为鲁迅的思想与时代相隔阂这一观点过于偏误。

因为中学生普遍认为鲁迅的作品生涩难懂,就要把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删减,这是一种缺乏深度思考的行为,笔者恍然觉得教材的编辑变成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无度溺爱,无视孩子的独立性。中学是中学生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段,遇到知识生涩难懂的现象是存在的,不能完全讨好中学生的爱好,就放弃难学的内容。现在的中学生爱上网,喜欢泡沫情感的韩剧与言情小说,喜欢打游戏,这都任由他们行吗?笔者认为中学教材出现一定的难度问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育难度适中,迎难而解。

关于鲁迅的思想与时代发展的精神相隔阂而删减中学教材鲁迅 作品,从这个问题来说,笔者认为编辑缺乏精神的高度与远瞻性。鲁迅的《风筝》写到的儿童天性遭受封建礼教与功利主义的践踏,唤醒人们对儿童天性的尊重;鲁迅的《药》对于揭露人性的冷漠与麻木深入剖析,发人深思;《鲁迅自传》中的对“看客”引发的精神警醒及深入的批判,对于唤醒国民性具有强大的震撼力。现代的中学生最缺乏的是什么?就是对生活的批判精神,具有生活的批判精神,就可以明辨是非,深刻地理解生活,具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精神的独立性。当前,中学生出现的“艳照门”、“摸奶门”、“脱裤门”和“吃奶门”等事件,是当代中学生道德崩溃,羞耻心丧失的结果。从深层的角度来看,这是国民劣根性的问题,这是人性耻辱、道德耻辱和人格耻辱。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缺乏,精神麻木是现代许多人的精神宿命,为寻求刺激,以“放纵”有方式来引来注意和获得快感。精神营养不良而麻木、颓废了的中学生,学习鲁迅的批判精神,从而获得精神的清醒,树立荣辱之心,培养高尚的品德,排除精神上的劣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鲁迅精神在中学校园里走失,与应试教育下缺乏思想激情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关,学习鲁迅的作品,许多教师局限在字词的晦涩中,对思想的剖析缺乏激情与张力,教育部门评价一个学生或教师的优秀看的是卷面里呆板的分数,学生的思想激情与批判精神被遗失在一个角落里,教育不是以精神塑造一个人,而是以分数的功利塑造一个,分数加重了学生的奴性,鲁迅的思想遭受冷遭并不奇怪。当前,学校缺乏精神与思想英雄的教育,拥有精神与思想英雄的校园里,一定会拥有众多爱读阅迅作品的学生,如果没有,鲁迅作品必然遭遇寂寞。

鲁迅的思想属于普通百姓,更属于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精神贵族,思想者是孤独的,曲高和寡,他的作品被这个娱乐化和缺乏精神的文化所浸染下的学生所冷眼,这让人失落,但是依然有一些中学生会热爱鲁迅的作品,鲁迅作品是他们精神的“奶饹”,他们热爱鲁迅超越历史时空的眼光,热爱鲁迅“药”的警醒及他许多清醒的思想,这些思想站立起来的人,将是未来是社会里的良知与精英,他们将成为社会可敬的人。

把鲁迅的作品从中学教材删减后,鲁迅作品中的“体格健壮的看客”、“阿Q”、老栓”……   他们的幽灵会不会在世间复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