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小议《诗经》中杨柳的意象 马子滢

(2016-08-14 21:55:13)
标签:

《诗经》专题

评价性习作

杨柳的意象

马子滢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小议《诗经》中杨柳的意象 <wbr>马子滢

小议《诗经》中杨柳的意象

高一(13)班  马子滢  星级:★★★★

 

    关于杨柳,虽不是日日亲眼看见,但应该是人人眼里或者耳边都熟悉的自然里的精灵。

    我们都知道,柳树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别名叫杨柳。柳树是旱柳树、垂柳、白柳等柳属植物的总称。杨柳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绿绿叶子,细长柳枝,柔软下垂;树皮组织厚,纵裂,老龄树干中心多朽腐而中空;果实为蒴果,成熟后2瓣裂,内藏种子多枚,种子上具有一丛绵毛。柳树属于广生态幅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广,喜光,喜湿,耐寒,是中生偏湿树种。但一些种也较耐旱和耐盐碱。在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不论高山,平原、沙丘、极地都有柳树生长。在条件优越的平原沃野,生长更好。柳树易繁殖,栽培方法简单,生命力强,可美化环境,在生活、环保、医药等方面也有用途。

    那么,在我国最古老的《诗经》中,杨柳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可见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表层之象与深层之意的渗透,是意象的构成机制。《诗经》中的杨柳意象,其首要作用就应该是借景抒情。此外,“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古人离别时,便有折柳赠别的风俗,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同时也祝愿友人,到了异地能随遇而安,能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

    下面,我选择《诗经》中与杨柳相关的三首诗,试作分析。

    1.《小雅·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形象的写出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末章四句描写了戍卒归途所见,抒写出了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用“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典型意象,营造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两者相对比,表现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让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清朝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近代谢公(安)因弟子聚集,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而清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价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处便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

    离家多年,饱受磨难,终于,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喜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意盎然的春天里,在杨柳低拂,杨柳依依中送别我,殷殷切切,万分不舍?而当我在大雪飘飞、雨雪迷濛的寒冬中归来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诗》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里从军征》里的荒草凄凄,物是人非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离去又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身心憔悴的戍卒孤独的身影,沿着泥泞的小路,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途中回荡着一声声幽怨的叹息。

    这里,“柳”的意象正是送别的象征。“杨柳依依”表面上是写离别时的景色,实则暗喻了出征的时令,也映射了征夫与亲人们彼此“依依”不舍的情怀。

    2.《小雅·菀柳》(节选)

    有苑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苑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菀柳》是一首揭露王者暴虐无常,诸侯皆不敢朝见的诗。《诗毛氏传疏》曰:“菀然之柳木,人可以休息之。兴者,以喻王者之朝,诸侯愿往之。”《毛传》曰:“菀,茂木也。”可见“菀”指树木茂盛。菀柳便为枝叶茂盛的柳树。“柳”为柔木,枝条下垂,随风摆动。树下的阔地正是供人们乘凉、休息的好去处,好比贤德的君王为臣子们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让贤臣有所依靠。

    然而“有菀者柳,不尚息焉。”诗人为什么却劝戒人们不要去憩息呢?原因是“上帝甚蹈,无自暱焉”。此诗将君王比作柳树,虽然可以乘凉,可是君王暴虐无常,不可亲近,否则自招祸殃。或许此时“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接着诗人现身说法,“俾予靖之,后予极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自己尽心尽力辅佐君王,然而受到责罚,不被重用甚至被贬谪放逐。诗人当时体会到了后来韩愈写下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时的内心郁愤和怨恨。

    这里的杨柳与《采薇》不同,此处将“柳”隐喻为不思朝政,暴虐无常的君王。把贤臣放逐,使国家一片枯稿。全诗因“柳”的隐喻而渲染了气氛,升华了主题。

    3.《小雅·小弁》

    苑彼柳斯,鸣绸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

    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小弁》是一首充满忧愤情绪的哀怨诗。从诗本身的内容看,诗人的父亲听信谗言,将他放逐,使他忧愤哀怨、寤寐不安、怨天尤父、零泪悲怀。余冠英在《诗经选》中说:“这是被父放逐,抒写忧愤之作。”而《毛诗序》说:“《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此诗是宜臼自作,还是宜臼之傅(老师)所作,各家又有不同说法。还有人说这是一篇“弃妇之词”。

    全诗多处起兴,引出主题“苑彼柳斯,鸣绸嘒嘒”,以茂盛的柳树和动人的鸣蝉来起兴,引出下文,“心之忧矣,不遑假寐”的哀愁。若此诗为放子逐臣之诗,那茂盛的柳树就好比父亲,君王,而动人的鸣蝉就如那被放逐之人,想依附父亲,君王。若此诗为弃妇诗,那茂盛的柳树就好比妇人的夫君,动人的鸣蝉就如哀怨的弃妇,离开了夫君的庇佑,叫声凄切。

    由此看来,《诗经》中与杨柳相关的诗,其意象的喻指还是丰富多彩的,只不过后两首诗中杨柳意象的喻指并不为后人所熟悉。倒是第一首《采薇》的杨柳意象喻指一直为后代诗人所熟用,因此,今天我们只要一说到杨柳便马上会想到“别离”。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离别。”“灞陵桥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地垂”“杨柳岸,晓风残月”……

 

参考资料:

1.吴泓工作室-新浪博客《诗经》专题课程指南

2.百度《诗经》中柳的意象分析及流传

3.http://www.doc88.com/p-1476660032409.html

4.百度百科《小雅·采薇》《小雅·菀柳》《小雅·小弁》

5.百度《诗经》中的诗歌赏析

6.百度-植物杨柳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附1: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

 

附2: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comment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