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诗经》中寄托于食物的人文情怀
高一(13)班 何孟薇
星级:★★★★
人与食的关系,可以说是最古老最朴实的一种关系,好似儿女与他们的父母一般,又像亲密挚友。人与食是互相作用的,食物使人存活,而在生活当中,人们悄然不觉地将情感和文化带进了食物中,而这寄托于食物的人文情怀,在《诗经》中也依稀可见。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黍子又茂又繁,高粱刚刚发出新苗。
《黍离》一开头就为我们描绘了一片葱茏并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既然这首诗歌的主旨是要哀诉王室的覆灭和故国的残破,那么又为何要提起那随风摇曳的黍苗呢?
显然,这绿油油的生机与那殆尽的宫阙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深一层地烘托出诗人的悲悼之情。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但,为何是那黍稷之苗呢?想想,丛丛蒹葭可以代替那黍苗,足迹遍布土地的白茅也可以代替那黍苗,可偏偏是那黍苗?
也许是诗人那会刚好看到的便是黍稷苗,但我想,这其中还蕴藏着一些更深层的情怀吧。
黍,亦称“稷”“糜子”,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孟子·滕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显然,它是人们的日常膳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遥遥千年前的古代,食物是匮乏的,自然的力量主导着人们生活,不可预测的天灾人祸,使人们担心着吃了这顿没下顿,而人民老百姓的温饱,又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亡。可见,食物与人分离不开,与人的生活分离不开。而那时,诗人的故国已繁华不再,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只留一片青葱的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此情此景,诗人不禁潸然泪下。
为何会潸然泪下呢?我想,那正是因为黍稷之苗象征着生命,象征着生活的繁华,才又会如此地叫人泪下吧。要知道,粮食是人们的命根子,哪里有它,哪里就会有生命,生命会带来新的美好与繁华。诗人的悲痛之情是空灵抽象的事物,但寄托于黍和稷这类具体物象中,其情感表现得更加生动,更加淋漓尽致,那黍稷苗,已与他的情感融为一体了。黍稷之田如此繁茂,然而,物是人非,当年播洒下种子的人已经不在了,那遗留下的断壁残垣,被掩盖于青葱黍稷之下,虽然一个国家覆灭了,但看着这葱茏生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又会有新的王国在此建立,只要肥沃的土地还在,生命将久久不息。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恋爱男女赠“食物”以传达爱意的诗歌。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野有死麕》,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讲述了男女之间自然、纯真的爱情,但其中依然有着寄托在食物中的朴素的人文情怀。麕,即樟子,在当时工具匮乏,猎捕技术不成熟的古时,这种珍馐一样是难得的。楚地盛产“麕”“鹿”,它们是楚人所喜爱的吉祥物。在湖北荆州博物馆内有不少以鹿为题材的文物。“六礼”中,士一级的“纳征”之礼规定:“纳征:玄纁束帛,俪皮。”(《仪礼·士昏礼》)俪皮,就是两张鹿皮。所以,“麕”在本诗中指结婚聘礼无疑。将这珍贵的罕物用白茅包裹作为结婚聘礼并赠与少女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出这纯情小伙爱这如玉的少女是多么的热烈!在传达爱意这方面,还有非常多的方式,例如赠与珍贵玉器或金银是最常见的,但这死鹿的价值却能与这些什物等同,作为贵重的结婚聘礼,可见人们对于食物的珍重,并不比对金银要少,甚至更多。
“榖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无独有偶,在《陈风·东门之枌》中,讲述道一个美如荆葵花的姑娘赠与她心上人一束花椒。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要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瞧,人们总是赋予情感于事物上,花椒本为烹饪中常见的佐料,而这一束散发清香的花椒却意义非凡,它承载着姑娘的浓浓爱意,为这份纯洁的爱情渲染上一层朴素与真挚。
而《卫风·木瓜》中的木瓜桃李所蕴含的情怀,又别具一番风味。木瓜桃李与各色美玉的互赠,传承着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木瓜桃李与美玉不再有具体意义上的价值差异,当它们被寄托予这珍贵之情时,它们此时此刻是等同的。加之,这是一首纯美的爱情诗歌,这物与物之前的互赠,不正是男与女之间的传情吗?而古代的玉佩正好和木瓜成熟时的颜色相近,瑶和琼一般合用,也便回到原指色赤色,就是通常说的红宝石,正好和桃子成熟时的颜色相近,玖是黑色的玉石,透过亮光黑色闪闪,正好和李子成熟时的颜色相近,不正是将瓜果比喻成窈窕的女子,将美玉比喻成有修养的男子吗?木瓜有着素净的外表,内里清香甘甜,清新可口,象征着那曼妙女子,试想着她与那君子是多么的相配!看来呀,这瓜果桃李可不简单,它们在这诗中所代表的含义,是复杂多样的。
可见,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离不开食物这再朴实无过的食物了。千年前的恋爱男女赠獐子或花椒或木瓜以传达爱意,就好像如今情人节人们赠送巧克力以表白一样,巧克力香甜可口,象征着恋情的甜蜜。黍稷之苗随风摇曳,它们被奉为五谷之一,它们等待着孕育新的生命,而远在西方,小麦一样在人们心中占据着至高的地位,“口袋里有块面包比帽子上有根羽毛更实际。”“请尊重你吃的面包。”“拒绝面包是一种罪过。”它渗入了生活的言语中,这句句谚语便是很好的证明。瑞士不少地区都有把面包圈挂在家中的传统,据说是为了给孩子们祈福。是的,这古老质朴的关系与情怀不仅存在在千年前的遥远时代,在今天,它仍旧被传承着。它也不仅仅现身于东方,大海那边的西方,同样被传奉着。
人文情怀是抽象的,但单单从我们最熟悉的食物中,就能感受它的热度,而随着人与食的关系的继续传承,我们将会继续感受着它的温度,或许在历史悠久的古老记载上,或是在如今的正在放生的一切生活中。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2.《投我以木瓜》作者:若风
3.《从楚地婚俗看〈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本义》作者:龚红林
4.《诗经·黍离〉赏析》作者: 扬之水
5.《面包天堂》作者:灯不鲁姑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附1: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
附2: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comment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