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力推荐:跨越时代的女性——《氓》究竟是不是一首弃妇诗 施树菀

(2016-06-20 19:13:00)
标签:

《诗经》专题

学生评论性习作

《氓》

弃妇诗

施树菀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强力推荐:跨越时代的女性——《氓》究竟是不是一首弃妇诗 <wbr>施树菀

跨越时代的女性

——《氓》究竟是不是一首弃妇诗

高一(13)班  施树菀  星级:★★★★★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最早认为《氓》是一首弃妇诗的是南宋的朱熹,他曾在《诗集传》写道:“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悔恨之意也。”

    大概是由于中国古代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这首诗早早地就被冠上“弃妇诗”的头衔。直到今天,打开百度的搜索词条,仍然出现“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的结论性语言作为介绍这首诗的开头。我们知道,一切的评论与欣赏都要建立在弄清这首诗的性质的基础上,而我认为,说这首诗是一首“淫妇”被弃后的悔恨与抱怨之词实在是不准确的。我甚至觉得这种封建、带着有色眼镜的说法简直掩盖了这首诗原有的伟大光辉和跨越时代的思想观念。

    陈子展在《诗三百解题》中写道:“《氓》篇和《谷风》一样,也是弃妇之词。”的确,古今的学者大多认为《卫风·氓》与《邶风·谷风》可称为姊妹篇。《谷风》的确是以一个弃妇的口吻来写的,从“宴尔新昏,以我御穷”、“不念昔者,伊余来墍”看来,谓之弃妇之词的确毋庸置疑。可《氓》就不一定了,明朝张次仲《待轩诗记》评价《氓》“玩诗辞绝无屏出弃绝之语,如《谷风》所云‘薄送我畿’者。晦庵(朱熹)谓淫妇为人所弃,几成千古疑狱”就是比较客观。《谷风》中的“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的确已表明了男子的变心与这场婚姻间存在的不平等关系。可《氓》就不能如此断言了。从古至今人们都是带着“这是首弃妇诗”的结论去看这首诗,可如果你仔细研究,《氓》的内容其实只是女责其男,并没有明显的诗句迹象足以表明女主人公是“被弃”的对象。相反,我在跳出“弃妇诗”的框架限制后,竟品出些女主人公决绝“弃夫”的味道来。

    那么《氓》究竟是不是一首“弃妇诗”?可以说它是一首“弃夫诗”吗?我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探究。

    一、时代的文化背景

    这首诗大概写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前,也就是春秋时期。那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女主人公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过渡的阶段成长起来的。这个时候,妇女开始在家庭从事奴隶般的劳动,经济上得不到独立,人格上逐渐形成对男子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这首诗的女主人(我且称之为“贸丝女”)由婚前自由、平等的地位,逐渐沦落到遭虐待被歧视的地位和处境,内心自然有极大的落差感和强烈的反抗心理,这就为她的弃夫举动提供了极大可能。

    再看春秋时期的婚俗文化背景。女主人公在婚后内心压抑、饱受虐待,愤然与氓断绝关系后决绝离去是有可能的。虽然在西周时期就规定了一夫一妻制,但仍有些地区都是对偶家庭。所谓对偶家庭,就是对偶婚,就是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双方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较为稳定的一种婚姻形式,然而一夫一妻制却是严格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是很好的体现。童书业先生指出:“《诗经》中所载之男女关系,亦甚随便,观郑、卫等风可知,男女较易结合,亦易分散。士庶民阶层似尚有对偶婚残余形态,此类家庭常不甚巩固。”所以,《氓》中男女主的婚姻形式很可能既不是对偶婚,也不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而是一种“对偶婚残余形态”。他们有一种基本稳定的婚姻形式,与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类似,却易结也易散。古代的一些地区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和文化思想的先进程度等等发展得参差不齐,他们或保留了先前的风俗,或踏入了新时代的主流。而从《卫风》诗歌的风格或形式上看,的确是“男女关系,亦甚随便”。既然是“子无良媒”便可以“秋以为期”,那么最后女主人公再果断弃夫而自行离去又有何不可?

    二、男女主人公身份

    钱钟书先生曾评价过这名淇水女子:“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从他的评价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不知自重、哀怨连天、被人讥笑的弃妇形象。可这真的是这位淇水女子的本来面目吗?

    傅道彬曾在研究《氓》一诗中的顿丘城时写道:

    朝歌与顿丘之间虽然相距不远,也就十几公里的路程,但这是两个城邑:一个是殷商故地,是卫国的国都;一个是历史名城,繁华的商业城邑,这不仅给往来于两个城邑之间的商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商业利益,也给朝歌少女与顿丘青年商人的情感爱恋创造了机缘。以前多种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都把“氓”看做偶尔搞一点小商小贩活动的乡下人,实在是对氓的身份的误解。无论是氓,还是《氓》中的“我”,都是城邑中的贵族,其中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也是城邑青年贵族的故事。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了解到《氓》中男女主人公都是青年贵族,而大多数的读者甚至是文学史的编者都把他们之间发生的爱情当作是民间下人发生的一段婚恋故事,女主人公是一个哀怨的、没有地位的家庭妇女,这也让人先入为主地觉得女主人公就是一个遭丈夫抛弃而哀怨连连的妇人的形象。

    春秋时期的贵族精神是至今被许多人所赞颂的。有人曾评论道:“雅量是贵族精神的重要部分。”所谓雅量,就是宽宏的气度。女主人公在一个贵族家庭里生活,再加上传统礼教中一直对女性比较苛刻,她就不太可能是一个心胸狭隘、只会抱怨的普通妇人。至于钱钟书先生说的“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我认为也是从封建礼俗的角度出发的。所谓“当局者迷”,女主人公只不过作为一个少女深深地沉浸在爱情中,这的确是她曾经幼稚、冲动的体现,无可否认。可哪又有“不自重”这一说?更何况氓没有媒人就想订下婚期,怎么不说他作为一个男人对自己心爱的女人不负责任呢?

    其实男女主人公身份不存在不平等关系,在原诗中也是有迹可循的。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可见女主人公与氓,他们身世相同,地位平等,双方在劳动生产与交换活动中彼此接触相识,互相钟情。如我们今天恋爱一般,经历了相处、表白、相爱、分离等一系列过程。并不是女子不自重地要私自相许。而恰恰是经历了氓的追求、卜婚、提亲,这与之后氓的暴躁、花心、无情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才促成女主人公嫁过去后对待遇不平等的刚烈反抗。

    三、女主人公的决绝离去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全诗的末章内容,也是全诗最有力量的一段话。我认为从这段话中足以看出:女主人公是自绝于氓的,而非被弃。这里女主人公唱道:“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淇水河再宽也有岸,湿洼地再广也有边,为何我的生活苦海无边?回味少年时期的感情,融融和悦,两小无猜,山盟海誓,生死无悔。可却誓与愿违,指望你改恶从善遥遥无期,我又何苦为你的负情伤心欲绝呢?既然如此,我便与你一刀两断。”这是女主人公对氓婚后表现的极度失望与愤慨之词。想起曾经的信誓旦旦、山盟海誓,如今却二三其德,怎能不心痛,不悔恨?她看透了氓的本质,于是决绝离去,自行了断了这段悲剧、不平等的婚姻。从女主人公是诗歌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如果是她已经被氓所弃而逐回娘家,却反过来再说要与氓一刀两断岂不有些牵强和不合理?已经被男人抛弃而去,却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要从此分离各不相干,岂不是显得很可笑很滑稽吗?

    从上述的几个角度看来,女主人公虽然有怨、有恨、有苦、有悔,却不像我们所定位的封建时代的普通女性一样忍气吞声,无尽地等待着丈夫的回心转意。在她认清氓的真面目后,便毅然决然地离去,离开苦痛、离开不平等,结束这段以失败告终的婚姻。在女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和地域,对偶婚的残余形态创造了她决然离去的条件;她与氓身世的平等与氓态度的转变定格了她决然离去的身影。这位坚定的女子不仅越过了淇水,抛弃了这段悲剧的爱情,更跨越了时代,成为了一位有反抗精神、敢爱敢恨、坦荡自信、坚强勇敢的传奇女子。因此我认为,她不是一个“弃妇”,而是在坚强冷静地“弃夫”。

    “君情与妾意,各自向东流。”古往今来,女子写婚姻悲剧的诗绵长悲婉,如抽泣时的泪,无力凄惨、唯美伤感。唯独这首,如一把高贵决绝的利剑,与曾经告别,不妥协、不纠缠。真是“曲折其妙,情尽委曲,读来自有神韵。”

 

参考资料:

1.朱熹《诗集传》。

2.《诗经》研究著作。

3.傅道彬《至于顿丘》。该文原载于《文史知识》2008年第10期。

4.张次仲《待轩诗记》八卷。明代散文。

5.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本书是童书业(1908-1968)晚年之作,“为总结本人六十岁以前全部之先秦史考证性研究”,包括《春秋左传考证》和《春秋左传札记》。

6.钱钟书《管锥编》。本书是钱钟书先生于1960至1970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体著作。

7.陈子展《诗三百解题》。200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8.赵巍《<诗经·卫风·氓>不是“弃妇诗”》,发表于《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期

 

强力推荐:跨越时代的女性——《氓》究竟是不是一首弃妇诗 <wbr>施树菀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附1: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

 

附2: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comment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