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游记行·风狮爷篇

游览金门,印象最深的就是无处不在的风狮爷了。几乎每个村落,甚至是凡重要的路口都有它。原来,由于东北季风旺盛,金门的居民自清朝起,就开始设立镇风的辟邪物来镇风驱邪,在金门最多的镇风辟邪物就是风狮爷。风狮爷又称“风狮”、“石狮爷”或“石狮公”。其造型推测是由庙宇门口的石狮形象演变而来,狮子为百兽之王,自汉朝中国引进狮子之后,在狮子的形象就被用作辟邪招福的辟邪物(又名厌胜物)。根据金门县政府的统计,现存的风狮爷共有68座。
金门一年中东北风长达九个月,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这半年的平均风速高达每秒四公尺以上。古代金门植被丰富,由地方志可知有四大林区,分别是双乳山林区、丰莲林区、鹊山林区、太武山林区,但自中国元朝以来,因为大量砍伐森林,来发展盐业,到了明朝,中国沿海的海盗侵扰,金门又正值要冲,常遭到倭寇纵火烧林;郑成功扺达金门之后,砍林造舰,实施坚壁清野战术;日据时代日军搜罗金门财物,种种因素致使金门植被破坏,风害更加强烈。当地居民为了防止风害,便设立了风狮爷来镇风止煞。
风狮爷的造型主要有立姿、蹲踞两种,立姿在比例上四肢显得细小,高度有高达385公分(安岐村风狮爷),最小有东珩风狮爷22公分,刻工技巧粗糙细致不一,主要在脸部表情,一般为圆眼凸出,狮鼻头宽阔,呲咧大嘴,或露出牙齿。表情有凶悍、露齿含笑,也有狰狞像,或一脸稚气。背部有的不作雕饰,有的在背部刻出中线,雕出整齐的鬃毛,尾巴上卷贴于背部,也有仰天咆啸、欲扑向前、扭头转身等生动的动作。
因为镇守的位置不同,风狮爷还有不同的种类,最常见的是屋顶风狮爷和村落风狮爷两种。屋顶风狮爷是因为设立在居家的屋顶上而得名,其造型在狮背上有骑有一名武士,弯弓拉箭。在连横《台湾通史·风俗志》曾有一段记载:屋之上或立土偶,骑马弯弓,状甚威猛,是为蚩尤,谓可厌胜。另外《新金门志》也有“人家屋上,每见有陶质瓦兽,作狮子张口状,亦有作擐甲奖军状,名曰蚩尤。”这样的一段话。又有人说是狮背上的武士是由封神榜中的申公豹或黄飞虎演变而来。因为旧时屋顶多覆有瓦片,故屋顶风狮爷又称瓦将军,又有人称之为镇邪(煞)将军。屋顶风狮爷的材质有陶塑、石雕、泥制,位于屋顶、屋脊、甚至嵌入墙壁,位在屋顶的以放在正厅的中脊上最多,除了背上坐有武士型的之外,也有单狮型。
村落风狮爷多坐落在村庄四周的风口。典型的村落风狮爷设立于村落四隅,例如金门阳宅村的村落风狮爷,村落风爷狮的设立位置是在村落的当风路口,故多面朝东北东至北方。金门大部分的村落仅有三座、两座或一座风狮爷,是否因为年代久远而倾圮已不可考。村落风狮爷的材料有石制、水泥、黏土和砖石等。石材为多数,有花岗石、泉州白石,青草石。东珩风狮爷是水泥模型狮,也是最小的风狮爷。泥制风狮爷的做法是黏土涂灰泥,砖石则是外敷白灰。
金门许多村庄在风狮爷生日或庙会要举行祭祠,在风狮爷面前作蘸演酬神戏。贡品有三牲、金帛、红布、金花(春花),法师念咒,敬三献酒,将红布绑在狮身上,
给风狮爷穿上披肩是谢恩的方式。风狮爷的安置需要由法师举行仪式,并利用白公鸡开光,开光后的白公鸡被放生,即使到田中食用作物,农民也不可将之驱离或伤害,但各村习俗不同,有些村庄会将开光后的白公鸡活埋于风狮爷下。
农历二、三月,包菜粿拜家中祖先和神明,祭毕取一两个站在中庭把菜粿由门墙上方抛到屋外让猫狗捡食,再将拜过祖先的菜粿拜风狮爷,塞一个在狮口中,或留一两个在地上不带回,又称塞虎口,显示民众对风狮爷有像对虎一般的敬畏之心。
由现代人民对风狮爷的祈语可看出,风狮爷已由镇风止煞转为无所不能的万能神,金门人会向风狮爷祈求阖家平安、事业顺遂、作物丰收。当然,在如今之社会,人们的祈愿更多的只是想表达出一种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这,你我应该都能体会!(待续)

恳请朋友们拨冗对本文以及下面文章进行评论,谢谢!
金门游记行(二)
金门游记行(一)
千年文脉府文庙
澎湖印象·闲适的旅程(下)
澎湖印象·闲适的旅程(上)
借得好风上青云
澎湖印象·黑石与文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