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游记行·旅程篇 
金门历史悠久,古称“仙洲”或“浯洲”,自古有“海上仙洲”、“桃源胜景”之美称。岛上古有珠江夜月、丰莲积翠、啸卧云楼和仙阴瀑布等八景;今有太武雄峰、玉柱擎天、汉影云根和金汤剑气、榕园绿阴、龙山瑞霭等24景。而登临太武山颠或伫立于马山之顶。又可远眺对岸的厦门。金门通行闽南语,腔调近于同安腔,也是一种漳、泉混合口音(偏泉腔)。
金门是台湾与大陆之间文化、贸易、移民的中继站;金门以秀致的风光美景获得“海上公园”的美誉。如今,金门已经退去昔日烟硝烽火的战地戎装,成为观光胜地,同时也是台湾第一座人文及战役纪念公园的所在地。
“金门”一名的由来,肇始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38年)时值江夏侯周德兴经营福建,为了防御倭寇的侵犯,设置防御千户,并构筑城池,因其形势“固若金汤,雄镇海门”故将城池定名为“金门城”。金门其实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远自五胡乱华的时后就有人到岛上开垦,唐朝以后更有人在此牧马、晒盐。宋朝的一代大儒家朱熹更曾经在此讲学,有些文风鼎盛的村庄,更被称为“人丁不满百,京官三十六”。很多唐山过台湾的祖先们,更是以金门为中途的转接站。这当然也包括了以金门为根据地,赶走荷兰人的郑成功。
金门的面积有150平方公里,主要分为大金门和小金门,形状像一只花蝴蝶。相当于二分之一的台北市大,现在的人口有4万8千人,因为两岸关系缓和,驻军的人数大概只剩下不到3万人,与当初外岛十万大军的盛况已无法比拟。也因此留下许多废弃的军事基地,现在反倒成为大家竞相参观的据点。
从十月份办了金门、澎湖游的手续之后,就一直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在我们四天的行程安排里,金门只有一天半的时间。我们第一天到金门,上午游玩,中午就乘飞机到澎湖;在澎湖待了三天两夜之后,第三天中午又坐飞机返回金门,继续游玩观光。所以,满打满算,只有一天半在金门。行旅匆匆,走马观花,但金门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知清晨七点集中,要带好证件。想起就要去看看一水之隔的我们的领土,不由得有点兴奋。昨晚呼呼地刮了一夜的风,天亮时居然风停云开,好一个晴朗天气!可上了车,出了市区,我才发现,我居然忘了带身份证,全团唯一,怎么办?幸亏导游说没关系,只要有通行证就可以了,身份证只是万一情况有需要。妈呀,吓了我一身冷汗,呵呵!
早上七点出发,到了南安石井码头才八点,登船时间是九点,害得我们在码头足足等了一个小时,终于等到了上船时间。毕竟是出境,还挺严格的,一大堆证件检查,原以为只是形式而已。去金门的有两艘船,一艘叫“泉金轮”,另一艘叫“泉州轮”。前者慢一些,需要70分钟;后者快一些,只要50分钟,但票价是一样的。我们去的时候乘坐后者,回来变成前者了,正好都尝试了一遍。
一路上风平浪静,50分钟的水路,安全到达金门的水头码头。这里有个小趣事,因为南安也有个叫水头的镇,不知是否得名于此?上了岸,当地的导游来接,是个30多岁的中年女导游。看我们一行都讲闽南话,导游也就满口金门话了,乡音盈耳,听着就倍感亲切。(待续)

恳请朋友们拨冗对本文以及下面文章进行评论,谢谢!
千年文脉府文庙
澎湖印象·闲适的旅程(下)
澎湖印象·闲适的旅程(上)
借得好风上青云
澎湖印象·黑石与文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