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印象·闲适的旅程(上)
在俯视的舷窗下,一片浩瀚无垠的蔚蓝海洋泛着轻柔的波浪;星罗棋布的翠绿岛群,像一串串明珠散发着诱人的光芒。随着飞机的徐徐下降,神往已久的澎湖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岛屿间观光的主要交通工具
从机场驱车前往澎湖本岛马公岛,一路上树木稀少,而犹如野草般蔓生的天人菊遍布四周。司机告诉我们,澎湖不仅仅有歌中唱的“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候鸟般准时到来的东北季风,一年中长达半年之久的风季使得澎湖拥有了“风柜”的称号,加上土表贫瘠盐化,岛上树木难以存活,因此全岛基本上找不到高的树木。
置身马公城,踏着被脚印磨得光亮的石板路,走进一条僻静小巷,悬在行人头顶的一个个大红纸灯笼上,用毛笔写着“澎湖第一街”。这是澎湖最古老的街道,也是澎湖繁荣的起点。小街上有一个著名的四眼井,从四方而立的井口俯身下望,水波清清,如倒映着的4个圆月。据说,这是郑成功的士兵开掘出的吃水井,可以同时从4个井口汲水。澎湖岛上淡水紧张,当地居民至今仍精心保护着它。

澎湖天后宫
沿着狭窄弯曲的小街走下去,便来到历史悠久的天后宫。400多年的风风雨雨难掩历史的真迹:荷兰人侵犯澎湖时,这里留下了刻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的石碑;清廷积弱,使庙内“与天同功”匾在中法战争中为法军所夺;日本人侵占台湾时期,澎湖人士在天后宫延教汉文……今日,大殿内梁柱已斑驳,石碑字迹已难辨,但妈祖神像前的香火依然缭绕不绝,她一如既往地庇佑着淳朴勤劳的澎湖人。据说,此地香火乃是从泉州天后宫分香过去的,属于同气同根。所以,最近两年,澎湖当地善男信女先后两次组织到泉州天后宫进香,宗教架起了两岸的又一座心桥。
澎湖列岛香火鼎盛,除天后宫外,岛内还有武圣庙、城隍庙、观音亭、保安宫等。整个群岛96个村落,而庙宇多达174座,几乎达到了平均每村两座寺庙的繁荣地步。而且每座寺庙均建造得美轮美奂,金碧辉煌,足见当地人的虔诚。以铜盘岛上我们去时刚落成的观音殿为例,相当精美、豪华,非常有视觉冲击力,整个工程造价就要新台币5000多万,而这只是算中等规模的而已,像温王殿等寺庙的造价都在1亿新台币以上。这些寺庙都没有政府出钱,完全是民间集资。澎湖列岛人口流失严重,年轻人基本上都往台湾本岛跑,像铜盘岛,如今常住居民只有160多人,但建造的资金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筹集完毕。原因是有许多人虽然已经没有住在这座岛上,但是一听说要建寺庙都非常慷慨,捐资最多的人一下子就捐了700万新台币,他们都很重视这些,认为这是自己的根,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安土重迁的思想在发挥作用了!(待续)

恳请朋友们拨冗对本文以及下面文章进行评论,谢谢!
借得好风上青云
澎湖印象·黑石与文石
我到了“外婆的澎湖湾”
澎湖印象·石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