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澎湖印象·石滬

(2007-12-29 16:46:29)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澎湖

印象

石滬

旅游

分类: 见闻·游历(游记随笔)
 澎湖印象·石滬

http://travel.udn.com/magimages/20/PROJ_ARTICLE/121_599/f_16769_2.JPG

 

位于七美的双心石滬,是澎湖最具代表性的景观

 

    乘坐船只在澎湖列岛间观光实在是一件相当惬意的事情,蓝天碧海,煦日和风,再加上各具特色的岛屿文化与地理风物,让你目不暇接,只能感叹三日时光实在太短,一切都还没看够,就已踏上归程。现在回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石滬了。

 

    石滬是澎湖地区居民适应自然环境、应用自然环境的特殊产物,它是集合澎湖先民们的智能与经验发展出的渔捞方法。由于澎湖的珊瑚礁岩地形发达,尤其在北海地区多浅滩,退潮时潮间带一退可达2公里,潮差大,再加上风速强,鱼儿喜欢进入礁岩间蔽风,渔民间利用岸边的玄武岩、珊瑚礁岩,并视潮流,迭砌成心形石滬,滬的尾端要卷曲,因为洄游性的鱼类只会顺着潮水游,涨潮时游入滬房内,就像是张陷阱,退潮时,鱼儿游不出去。所以,石滬都是位在迎风面的潮间带上,以石块堆起一个开口向海的弧形口袋,利用海水的涨、退潮,让鱼儿只能进、不能出,如此便成了瓮中之鳖。

 

澎湖印象·石滬

 

    澎湖先民砌建石滬的历史,可追溯到二百五十年前。目前全澎湖留存至今尚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石滬约560座,大多分布在五德、后寮、吉贝、二崁、七美、外埯、鸟屿等地,有88座集中在吉贝岛,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七美的“双心石滬”,几乎成了澎湖的招牌风景。一座座造型如心形项链的石滬,不仅是渔民们大海的田亩,现在更是美丽的大海装置艺术品,成为澎湖绝佳的人文类观光资源。

 

    但是,这么美丽的石滬,它的形成可不简单!澎湖当地的导游告诉我们,一般来说,一座石滬的形成常常要穷数十年之功,花两三代家族之力。因为只能在潮水退潮后才能去造,因此一天之内可建造时间很短;所用黑石只在海湾边才有;而且只能用手搬,顶多用一些扁担畚箕之类的工具,再加上是在退潮后的沙滩上施工,其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一座石滬就是代表着澎湖地区居民血缘组织与地缘组织的一种结合;同时,它还是早期地位的一种象征:渔获价格低时,石滬通常是无田产又无帆船可运货之人,才会闲来无事跑到海边填石滬,然随鱼价好转后,拥有石滬便等于拥有财富,导游诙谐地说“家有石滬婚嫁不愁”。此外,石滬的渔获收入,还是岛上庙宇香火钱的部份来源。

 

http://travel.udn.com/magimages/20/PROJ_ARTICLE/121_599/f_16769_1.jpg

游客体验石滬之乐

 

    白带鱼、鮸鱼、红魽、丁香鱼、臭肚、炸弹鱼等,是石滬常捕到的鱼类。据说每年8月到11月,澎湖都会举办石滬祭,到吉贝岛退潮时捞捕刺河豚、员贝岛潮间带堆石墩捉“红猫”、七美岛双心石滬前订情听演唱,多重体验澎湖古早的渔捞乐趣。游客们可以在退潮时,跟着滬主一起进入滬房内捞陷在滬内的鱼儿,可以捉到刺河豚、海参、螃蟹等。想想那种情景:穿上草鞋,挂张渔网,背起竹篓,走进石滬中,身子浸在温暖的海水里,体验澎湖古早渔夫的捕鱼趣,该有多乐!

 

    可惜,我们去得不是时候,只有将这份期待留到下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