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海峡,两怀愁绪
——澎湖、金门游与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今年11月上旬,我去了趟澎湖和金门,这是台湾首次面向中国公民(准确说只是福建地区)开放澎湖旅游。我们算是58年来第二批踏上这块土地的中国大陆居民,本来应该是首批,因为单位公务,只好调到第二批,就这样,只差6天,我错过了参与创造“历史”的机会,也就不可能将自己的笑脸镌刻在历史的书页上,无缘定格住记者们的长枪短炮,谋杀他们的菲林了。现在想来,不无遗憾!
踏上这块土地的感觉是新奇的,看着同样肤色和五官却神情迥异的面孔,听着同样的“地瓜腔”普通话和闽南话思想却大相径庭的乡音,那种感觉既陌生而又熟悉,既疏远而又亲切。四天的行程,收获良多。今夜,圣诞节,窗外礼花满天,笑语风中传;窗内,乳黄的光芒氤氲了整个房间,耳畔是《青花瓷》的烟雨。独自品茗,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沉思和寂静。突然想起这段旅程,心里莫名产生了一股冲动,一种再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的渴望!
于是,又得以和它对视,又走进了这片感动了无数次的海。每一次与这短短的四节诗作心灵的交流,总会感同身受般体验到余老那份沉甸甸的乡情。在蒙蒙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里,品着这清清浅浅的苦涩,想着那浓浓淡淡的心事:海峡两岸的关系,不正如诗中所描写的一样——骨肉相连,唇齿相依吗?
那一枚小小的邮票上的浓浓思亲意,那一张窄窄的船票里的悠悠念妻情,那一方矮矮的坟墓外的拳拳敬母心,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中深深的故国吟……没有跌宕起伏,亦无慷慨激昂,只是轻轻的、淡淡的、默默的。这样的文字,恰似老子的低语:一“空”,一“无”便已明了世界;一缕茶烟,浮想万千。
听着澎湖湾畔海风轻拂的声音,随着淡水码头上空那一首《涛声依旧》的响起,我沉默了。回溯历史的长河,俯身拾起一个个五彩的贝壳: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明代,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清朝,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沟通……
母子之情,血浓于水。世间的每个母亲都不愿让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同样,每个孩子也都不愿离开母亲。因为这里,有心灵的避风港,有殷殷关怀的话语,有阵阵熟悉的饭菜香味。
海峡,隔断了母子的骨肉相连,但隔不断的是两岸同胞的骨肉深情。纵然世事如何变迁,万物如何演化,但血脉相通,同气连枝,在两岸人民的不断努力下,两岸统一必将绕过险滩,走上正轨;无数华人魂牵梦绕的那个日子,将不会很远;余老的衷心期盼,将化作彩虹,跨越那浅浅的海峡……
PS:准备陆陆续续将这段经历整理出来,如果朋友你感兴趣的话,敬请期待并给予我鼓励,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