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夜饭意味着
咽下一年辛苦
品味来年美味
和亲人在一起真好
家的概念
团圆的份量
年夜饭还意味什么呢?
职场印记2
肖厂长的年夜饭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东海之滨某乡镇。除夕。
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屋顶飘起了炊烟。那炊烟袅袅上升,徐徐回旋,淡淡飘散,村庄的整个空气里有了浓烈的酒肉香味。
徐爱宝准备好了年夜饭要做的菜。孩子欢呼雀跃,或许饿了,或许馋了,催妈妈快做菜。徐爱宝不急于下锅,已经等了12年了,她习惯了丈夫半夜回来吃年夜饭。
我将办公室整理完毕,从乡广播电视站骑车回家吃年夜饭。
母亲将一根粗壮的桑柴塞进了灶堂,用一根竹筒往里吹气,火苗立即窜出来,将她脸映得通红。父亲将一条鱼下了油锅,嘴里念叨着“年年有余”,脸上笑深了皱纹。
邻居王叔家二儿子过来串门,一脸高兴,庆幸自己今年没轮上值班,否则又要在厂里和肖厂长一起吃年夜饭了。只知道乡里麦芽厂因生产流程特殊性,一年四季不停机,上班的工人在厂里吃年夜饭,还从来没听说过厂长年夜饭也吃在厂里。
“肖厂长也在厂里和你们一起吃年夜饭?”
“咳,肖厂长今年已经第十三年在厂里与工人吃年夜饭了,早就不是新闻啦!”
新闻!
好象有一根针在我的神经上刺了一下,内心立即翻腾起来,躁动,坐立不安,有一双看不见的手要拉我往外走。
告别一桌好菜,告别父母迷惑与爱怜的目光,我留下一句“你们先吃吧”,走进夕阳余晖。
寒风凛冽,我的身体躁热。自行车跳跃在不平的路面,挂在肩头的摄像机将腰碰撞得一颤一颤。怀着捞“活鱼”前的兴奋,我匆匆前行。
暮色中的麦芽厂多了几分神秘。
肖厂长在这个厂里奋斗了十五年。一家乡办集体企业,从小到大一路发展,里面有他汗水、心血。麦芽,是做啤酒的原料。几十吨麦子放入发芽池,在严格控制的水份与温度作用下,将麦子催芽,然后除芽、烘干。整个流程技术要求高,需要负责任懂技术的工人值班把关。
肖厂长去车间走了一圈,抓一把芽麦瞅一瞅,闻了闻发芽池里的特别味道,心里踏实了,走进职工食堂。
此刻我的到来,肖厂长很惊讶。
肖厂长家离麦芽厂只有二十分钟步行路程。
母子两人守望着一桌菜,守望着年夜饭。我的到来,也让母子俩感到惊讶,但他们很快感悟到了摄像机带来的关于丈夫和父亲的信息。
13年了,徐爱宝就这样守望。丈夫的事业在厂里,工厂就是他的孩子。她知道,他的心里有她,有家,还有工厂,而有些时候,工厂的位置重于家和她。她愿意守望,是因为他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发展,也给家带来了希望,更因为,她的心里也有他。
看着孩子一副馋样,徐爱宝不禁心酸,落泪了。
肖厂长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谢谢大家陪我吃年夜饭。”举起筷子夹菜,筷子在微微颤抖,肖厂长说这话是动了真情的。
六名职工也动了真情。一位职工站起来:
“肖厂长,是你在陪我们吃年夜饭,你已经陪了13年了,应该我们谢你!”也将杯中酒一口饮下。
……
摄像机连续转动着,我拍了一个现场实录超长镜头。
我与肖厂长分了手,我们分别走进黑暗里。
他往南去了,他的妻子孩子等着他吃年夜饭;我往东去了,家里也留着一桌年夜饭。
万家灯火,村庄的冷静被鞭炮声打破。
我推门而入,身上的寒气立刻被屋内的温暖融化。父母弟妹坐着等我,一桌菜已经凉透。
大年初一,我去了县城。
将电视报道《肖厂长的年夜饭》交到编辑手上。编辑一目十行:
“哦,难得的题材,有新意,有新意……”
此时,我才真正品出了年夜饭的美味。
2007/9/26午间草
参加第三期“我记录.职场故事”活动博文:
心中的三尺讲台
我做乡村土记者的经历
肖厂长的年夜饭
遥远的“牧羊女”
走在商海边的一只脚溅到一滴水
一只摄像机镜头差点让我闯大祸
农夫与蛇的故事
感悟“饭碗” (后记)
附: 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