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误读“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2011-02-11 06:46:33)
标签:

贾逵

古代中国

孔子

《孟子》

文化

分类: 随感杂谈二

            误读“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_词海拾遗

一.   被误读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出自《论语.阳货》)。孔子这一句出现在论语中的话,往往被人误解为:“女人和小人一样,是最难教养的。离她近了,她就不谦逊;离她远了,她就怨恨你。”这句话之所以会被误读,就是因为把“女子”等同于“女性”、“女人”;把“养”解读为“供养”、“教养”了。

     由于对这句经典的误读,人们认为孔子把女人等同于小人。于是乎,孔子就被有些人解读成了歧视女性和贬低女性的罪魁祸首,很多女性因此对孔子恨之入骨。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是对经典误读的结果,也是“妄测圣人之意”的结果。

“女子”一词,在文言文中带有贬义,不是指普通的“女性”,而是特指道德境界不高,人格不完善的女性,即女性中的“小人”。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君子”与“小人”是特指男性,而不能用在指称女性上。男性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女性也有“淑女”和“女子”之别。“养”也不是“供养”、“教养”的意思,而是“相处”之意。正因为是“相处”,所以才有了后文的“远”、“近”之别。这句经典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孔子说:“道德人格不完善的女子与男性中的小人一样,都是很难相处的。与之亲近,则不守礼制规范;与其疏远,则心生怨恨。”

     孔子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尊重女性的圣人,而决不是像被人泼的脏水那样轻视女性。儒家有着关爱女性的传统,在古代中国,女性管理家庭,相夫教子,并主持家族祭祀活动。女性掌握着家庭的经济、管理、教育、及精神信仰大权,其地位比任何一个国家和文明中女性的地位都要高。

                    .“先生”小考

     “先生”一词最早始于春秋。如《论语》中有:“有酒食,先生馔。”的记载。这里的“先生”,顾名思义,是生在先的意思,即父兄长辈也。稍后,在《孟子》中有:“先生何出此言也?”之句。这里的“先生”又有了新的内容,它指的对象,既是长辈,又是有学问的人。我国古代最早用“先生”来称呼教师的,始见于《典礼》。其中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的记述,这里的“先生”便是教师。汉唐以后至今,一直沿用这一称呼。称丈夫为“先生”,也自古便有之。早在西汉刘向所著《列女传》就有这方面的记述:“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这里的“先生”就是指女子的丈夫。

                   .“舌耕”的由来

     “舌耕”一词的出处源于东汉经学家贾逵的故事。贾逵从小聪慧过人,五岁那年,隔壁的老先生在教学生读书,贾逵隔着篱笆墙一边静听,一边小声朗诵,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就这样,贾逵隔篱偷学了五年,十岁时,己经熟读经书。贾逵长大出仕后,远近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向他求教,贾逵口授经文,诲人不倦,得到的酬劳常致谷米满仓。因为他的报酬是以口授经文而获,所以,人们就把教书称之为“舌耕”。

                  .“口若悬河”的来历

     “口若悬河”这个成语出自《晋书.郭象传》。郭象是晋代一位很有名的大学问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且口才出众。后来,他的名声愈来愈大,遂被朝廷选拔做了黄门侍郎。由于他博览群书,知识面极广,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因此备受时人推崇。当时的太尉王衍听完他的高谈阔论后,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径直往下倾泻,滔滔不绝,好像永远不会停止。”“口若悬河”这个成语即由此而来。

                  .“金枝玉叶”解

     本意是形容花木枝叶之美好,后用于指皇亲国戚的后代,现在也用来喻指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因此,用这个成语形容的一般都是皇族女子。

                  .“大家闺秀”解

     一般指有相当家庭背景,受过良好教育,有严格行为约束和礼教规范的女子。她们容貌中上,人品好;知识渊博,从善如流,善于理性思考;个性平实,有责任感;清高但不孤傲,人缘好。现代则用来指在谈吐、气质、衣着打扮等方有都具有较高个人修养的女子。

                  .“小家碧玉”解

     此词出自古乐府《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此后,“小家碧玉”就成为小户人家年轻美貌女儿的代称。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 灶王爷上天述职新传            (随感杂谈一   共二十六篇)

三. 明太祖朱元璋与文化人          (随感杂谈二     共五十篇)

四. 探究岭南文化与粤语的成因       (随感杂谈三     共五十篇)

五. 《西游记》中的“我爸是李刚”    (随感杂谈四     共五十篇)

六.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七.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八.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九. 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 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一.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二.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三.豫、陕、晋、京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四.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十五.这里的冬天暖洋洋             (图说深圳     共二十六篇)

十六.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