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抽掉了脊梁骨的《赵氏孤儿》

(2010-12-21 06:50:15)
标签:

程婴

《赵氏孤儿》

公孙杵臼

搜孤救孤

文化

分类: 随感杂谈二

              被抽掉了脊梁骨的《赵氏孤儿》

     《搜孤救孤》、《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而不衰,除了故事中蕴含着“忠、信、义”这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外,与自元代以来由纪君祥编写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以及后来再改编的戏剧《搜孤救孤》的广泛传播是分不开的。鉴于对这样一个充满深意的历史故事的喜爱,让我暂时放弃了自电影《无极》以后对陈凯歌电影的成见,满怀希望地走进电影院,去看陈大导新编导的电影《赵氏孤儿》。然而,看完电影后,不但先前的期待彻底落空,还让我心中郁满了愤懑,感到整部电影就像让人抽掉了脊梁骨一样,失去了信念的支撑,把一部经典好戏变成了乱煮一锅的大杂烩。看后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主要是依据古典戏剧《赵氏孤儿》、《搜孤救孤》的故事线索改编而来的。而元杂剧《赵氏孤儿》以及《搜孤救孤》,又是以司马迁《史记.赵世家》的记载为基础,讲述了一个围绕抢救赵氏遗孤,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故事;刻画出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忠勇义士之大胆识、大壮举、大悲情的义行,明确地表达出中国文化所推崇的大忠、大信、大义以及“大复仇”的观念。而这既是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所要表达的,也是这部历史名剧所要传达的唯一的思想主旨。

     令人遗憾的是,在电影《赵氏孤儿》中,“忠、信、义”以及“复仇”的思想被完全抽空了,有胆有识的节士豪杰竟然变成了无明确担当意识的庸碌之徒,媚君妒贤的奸佞小人也没有了陷害忠良的恶行,“忠、信、义”的信念更是荡然无存了。

     现把《史记.赵世家》以及元代的列国志评话本、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基本情节,大致简述如下:佞臣屠岸贾唆使晋景公将赵朔一族三百余人诛杀后,为救赵氏遗孤,韩厥冒死从藏于宫中的赵朔夫人庄姬处偷带出赵朔遗孤赵武;而赵氏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好友程婴,为了完成当初对赵朔的承诺,在选择是救孤抚孤容易,还是为救孤赴死容易时,都认为赴死更容易。由是,公孙杵臼选择了赴死,即带着程婴的新生儿(谎称赵氏遗孤)藏匿于首阳山中;程婴则选择了为救孤屈辱地活着,便向屠岸贾举报了公孙杵臼,并带屠岸贾到首阳山,搜出摔死了假赵武(即程婴的亲儿子),也杀死了公孙杵臼,而程婴则从此背上了卖主求财,卖友求生的骂名。之后,程婴从韩厥处带走赵武,潜入盂山藏匿,后人将此山称为藏山。十五年后,在韩厥的力主下,将己成长为英武少年的赵武召回宫中,并诛灭了屠岸贾一族。赵武承续了赵嗣,当国君要封程婴为军正时,程婴却说:“开始,我之所以不死,是赵孤未立,今赵武己复官报仇,我岂能自贪富贵,让公孙杵臼独死?我将往报杵臼于地下。”遂自刎而亡。

     元蒙替代赵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异族全面入侵而导致山河变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诞生出“为赵氏复仇”的杂剧,意义非同寻常。宋代皇帝自称春秋赵氏后裔,自神宗朝后,便为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修祠立庙,加封爵号。于是,在代表中华正统的赵宋王朝被元蒙异族取代后,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述,编演一出赵孤复仇的戏剧,其暗喻不言自明。同时,对“忠、信、义”及“忠贞节义”的推崇,也是当时中国士人对儒家人格理想的刻意高扬。因此,《赵氏孤儿》、《搜孤救孤》便被中国各地方剧种加以改编,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由于该剧的特殊含意,使得该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譬如:满清入主中原时期;又譬如:抗日战争时期;都在潜移默化地起着鼓舞民众,激励精神的作用,其内涵不谓不深,其影响不谓不广,其作用不谓不大。

     本人认为,中国在数次外族入侵,山河变色的时代,之所以中华文化的根系能一直延绵不绝,与历代士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宏扬,对儒家人格理想的推崇,是密不可分的。而古埃及、古波斯、古印度在外族的入侵中,之所以原有的民族文化被彻底颠复,被彻底割裂,以至于当代的文化和古代的文化完全脱节,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可供传承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以及坚守这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士人。

     可惜的是,自近代以来,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西化思潮中,一切源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都受到了怀疑、挑战、嘲弄、批判和摒弃。其中,包括“忠、信、义”以及“复仇”的观念。

     陈凯歌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曾坦言(大意):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做法,现代人一定会怀疑,一定不相信,一定不理解。所以要把他们改编得让现代人能够接受,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这也正是这部电影为什么会失去信念的支撑,而变成一锅大杂烩的关键所在。我以为,陈凯歌导演也太看轻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力了,也太看低中国当代人的理解力了。

     除“忠、信、义”比较容易理解外,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复仇”,不是狭隘的报私仇,而是对不义的愤怒与报复,是大丈夫应有的血性。“君子复仇,十年不晚”,儒家之所以赞同复仇,是为了以这种方式来恢复社会中的正义,使人类社会不致因政治失序而陷入完全不义与邪恶之中。

     让人失望的是,包括电影《赵氏孤儿》在内的很多所谓当代中国电影大片,仍然不断上演着将历史文化虚无化和将圣贤英雄小人物化的悲剧和闹剧。电影《赵氏孤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编导抽掉了脊梁骨的。究其深层原因,是因为这些编导们对本民族文化没有深刻的体认,在有意无意的西化观念支配下进行文化嫁接,以至南橘北枳,制造出了大量不中不西,不伦不类,貌似深刻,实则浅薄的文化怪胎与文化垃圾来。这既是文化不自信的心理使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糟塌。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 “小蛮腰”的文化现象           (随感杂谈一     共十四篇)

三. 明太祖朱元璋与文化人           (随感杂谈二     共五十篇)

四. 探究岭南文化与粤语的成因        (随感杂谈三     共五十篇)

五. 《西游记》中的“我爸是李刚”    (随感杂谈四     共五十篇)

六.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七.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八.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九. 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 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一.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二.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三.豫、陕、晋、京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四.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十五.这里的冬天暖洋洋              (图说深圳     共二十六篇)

十六.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