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分子幸福修炼健康休闲武当山文化生活哲学心理学性命双修养生命运学说 |
分类: 杂谈妄论 |
南怀瑾:
怎么叫“充实”?以道家来讲,“还精补脑,长生不老”了。那么印度做瑜珈的,你看,我们有些同学,男的女的,这里好几个,身体都变化了,年龄变年轻了,有病的变没有病了,经常练印度的“YOGA”(瑜珈),做内功这一套,也转变。转变到最后,这个身体的生命变充实了。这种充实才叫做“美”。是真正的内在之美,不是外形的。
然后呢,“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就很神妙了。有些学佛修道的,做起功夫来,修养到了,内在外在放出光明来。那么你们读《庄子》,就有句话,你很难懂了——“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千字文》也引用这句话,叫做“虚堂习听”。你坐在一个空的房间里,电灯什么都关了,黑的,修养到高明处,一下亮了,内外光明什么都看见了,叫“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修养的功夫到了这一步,大吉大利。并不是到家哦,啊,很吉祥了。“止止”,真正的宁定的宁定,真正得了一种宁定的修养。就是孟子在这里讲的,“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道家有“玄关一窍”的说法,实际上,“玄关一窍”就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心体,宇宙、六合、法界都是在我们心体上时空的展开,是乃我们的真生命。
当然,我们自己也是这个的幻化,如果修道人还局限在肉体上,还局限在“自己”之中,至少是见地还没到,其它就不用说了。
真正见到“玄关一窍”,妄心自歇,逐渐修养下来,就充实了,持续下去,逐渐“感应”自心的范围就越来越大。超越“自身”的范畴而使其他人受益,比如,你的快乐使其他人感染,你的清净使其他人清净,你的安详使其他人安详,你的智慧使其他人景仰,你的行为其他人有意无意地效仿……你逐渐扩大地感动他人。
给朋友摘录一些小说情节:道人给曾国藩谈医道
话说曾国藩在京受到排挤回到老家,怎能不病?经人引荐求一道人诊病。
道人让座斟茶完毕,拿出一方薄薄的棉垫来,平放在茶几上,让曾国藩伸出一只手搁在其上,自己在对面坐下来,微闭双眼,默默切脉,不再说话。许久,道人示意换一只手,又切起来,仍不说话。
他注意观察道人的表情:从容安详,凝神端坐,似已忘却人世,遨游仙乡。
时光已近正午,往日此刻,正是热得难受的时候,但今日坐在道房里的曾国藩,却感到身边总有一股习习凉风在吹,遍体清爽。四周异常的安静、清馨。窗外,可隐隐约约听见花丛中蜜蜂振翅飞翔的嗡嗡声;房里,小火炉上的百年瓦罐冒出吱吱的声响,传出沁人心脾的茶香。
道人足足切了半个时辰的脉,这才睁开眼睛,望着曾国藩说:“……亦不知大爷的身分。不过,从大爷双目来看,定非等闲之辈,但可惜两眼失神,脉亦缓弱无力。实不相瞒,大爷的病其来已久,其状不轻呀!”
曾国藩心里一怔,说:“……请问仙师,弟子患的是什么病?”
道人微微一笑,收起棉垫,慢慢地说:“大爷得的是怔忡之症,乃长期心中有大郁结不解,积压日久而成。”
“大爷。”道人轻轻地叫了一声,使得曾国藩不自觉地挺起腰板,端坐聆听,“《灵枢经》说,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可见神乃人之君。《素问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贫道看大爷堂堂一表,肩可担万民之重任,腹能藏安邦之良策,只可惜精神不振,目光黯淡,朦胧恍惚,语气低微,此乃失神之状也。贫道为大爷惋惜。”
曾国藩见道人谈吐高深,眼力非凡,想此人真非比一般,与之交谈,必定有所收益,遂问:“请问仙师,适才言在下之病,乃郁结不解所致,人为何会有郁结?”
“大爷问得好。”道人莞尔一笑,“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也。人禀七情,皆足以致郁,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凝,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行气紊乱,皆致壅滞,足以郁结。”
曾国藩又问:“在下近来常患不寐症,一旦睡着,又怪梦连翩,请问这是何故?”
“此亦七情所伤之故。”道人缓缓答道,“情志伤于心则血气暗耗,神不守舍;伤于脾则食纳减少,化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滋养于心,心失所养,以致心神不安而成不寐。各种情志又多耗精血,血不养心,亦多致不寐之症。故《景岳全书》上说:‘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阳精血之不足,阴阳不变,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大爷睡中梦多,总因思虑过多之故;思虑过多则心血亏耗,而神游于外,是以多梦。”
这番话,说得曾国藩连连点头,说:“仙师说得甚是深刻。在下之病,的确乃忧思而致气不活,血不足,心神摇动,精力亏欠。不过,在下年不到五十,尚思做点事情,盼望早日根治此病,略展胸中一点薄愿。请问仙师,有何药物可治疗?”
道人听后,开口笑了起来:“大爷胸襟,贫道亦知。然大爷之病,乃情志不正常而引起,无情之草木,岂能治有情之疾病?”
“难道就不能治吗?”曾国潢忧郁地问。
“可治,可治。”道人严肃地说,“大爷之病,乃情志所致之心病也。岐黄医世人之身病,黄老医世人之心病,愿大爷弃以往处世之道,改行黄老之术,则心可清,气可静,神可守舍,精自内敛,百病消除,万愁尽释。”
道人这几句话,真使曾国藩有振聋发聩之感,不觉悚然端坐,病已去了三分。他恭敬道:“愿听仙师言其详。”
“《素问经》上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既是立身之本,亦是处世之方。”道人两目灼灼有神地说,“天文地理,自有专著论及,贫道不能详说。这人事之学说,依贫道看来,仅只黄老一家道中要害。故太史公论六家之要旨,历数其他五家之长短,独对道家褒而不贬。此非太史公一人之私好,实为天下之公论也。《道德经》虽只五千言,却揭出人事中极奥极秘之要点,一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橥世上竞争者取胜的诀窍。可惜世人读《道德经》者多,懂《道德经》者少,以《道德经》处世立身者更少。大爷想必从小便读过此书,谅那时年轻不更世事,不甚了了。请大爷回去后,结合这些年来的人事纠纷,再认真细读十遍,自然世事豁达,病亦随之消除。”
道人不徐不急、从容平淡的一番话,对于满腹委屈、百思不解的曾国藩来说,犹如一滴清油流进了锈坏多年的锁孔,顿时灵泛起来。他起身打躬道:“谢仙师指点。”
“此亦七情所伤之故。”道人缓缓答道,“情志伤于心则血气暗耗,神不守舍;伤于脾则食纳减少,化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滋养于心,心失所养,以致心神不安而成不寐。各种情志又多耗精血,血不养心,亦多致不寐之症。故《景岳全书》上说:‘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阳精血之不足,阴阳不变,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大爷睡中梦多,总因思虑过多之故;思虑过多则心血亏耗,而神游于外,是以多梦。”
这番话,说得曾国藩连连点头,说:“仙师说得甚是深刻。在下之病,的确乃忧思而致气不活,血不足,心神摇动,精力亏欠。不过,在下年不到五十,尚思做点事情,盼望早日根治此病,略展胸中一点薄愿。请问仙师,有何药物可治疗?”
道人听后,开口笑了起来:“大爷胸襟,贫道亦知。然大爷之病,乃情志不正常而引起,无情之草木,岂能治有情之疾病?”
“难道就不能治吗?”曾国潢忧郁地问。
“可治,可治。”道人严肃地说,“大爷之病,乃情志所致之心病也。岐黄医世人之身病,黄老医世人之心病,愿大爷弃以往处世之道,改行黄老之术,则心可清,气可静,神可守舍,精自内敛,百病消除,万愁尽释。”
道人这几句话,真使曾国藩有振聋发聩之感,不觉悚然端坐,病已去了三分。他恭敬道:“愿听仙师言其详。”
“《素问经》上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既是立身之本,亦是处世之方。”道人两目灼灼有神地说,“天文地理,自有专著论及,贫道不能详说。这人事之学说,依贫道看来,仅只黄老一家道中要害。故太史公论六家之要旨,历数其他五家之长短,独对道家褒而不贬。此非太史公一人之私好,实为天下之公论也。《道德经》虽只五千言,却揭出人事中极奥极秘之要点,一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橥世上竞争者取胜的诀窍。可惜世人读《道德经》者多,懂《道德经》者少,以《道德经》处世立身者更少。大爷想必从小便读过此书,谅那时年轻不更世事,不甚了了。请大爷回去后,结合这些年来的人事纠纷,再认真细读十遍,自然世事豁达,病亦随之消除。”
道人不徐不急、从容平淡的一番话,对于满腹委屈、百思不解的曾国藩来说,犹如一滴清油流进了锈坏多年的锁孔,顿时灵泛起来。他起身打躬道:“谢仙师指点。”
……
曾国藩问:“弟子还想冒昧请教仙师,眼下天气炎热,万物焦燥,弟子更是五内沸腾,如坐蒸笼,为何今日在仙师处,总觉有凉风吹拂而不热呢?”
“大爷所问,一字可回答。”道人套上笔筒,说,“乃静耳。老子说:‘清静天下正。’南华真人发挥得更详尽:‘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世间凡夫俗子,为名,为利,为妻室,为子孙,心如何静得下来?外感热浪,内遭心烦,故燥热难耐。大爷或许忧国忧民,畏谗惧讥,或许心有不解之结,肩有未卸之任,也不能静下来,故有如坐蒸笼之感。切脉时,贫道以己心之静感染了大爷,故大爷觉得有凉风吹拂而不热。”
“大爷所问,一字可回答。”道人套上笔筒,说,“乃静耳。老子说:‘清静天下正。’南华真人发挥得更详尽:‘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世间凡夫俗子,为名,为利,为妻室,为子孙,心如何静得下来?外感热浪,内遭心烦,故燥热难耐。大爷或许忧国忧民,畏谗惧讥,或许心有不解之结,肩有未卸之任,也不能静下来,故有如坐蒸笼之感。切脉时,贫道以己心之静感染了大爷,故大爷觉得有凉风吹拂而不热。”
曾国藩的问题当深思,最后一问与本文有关,请朋友自我体会。
前一篇:春天里晒晒太阳就是美
后一篇:让人幸福就是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