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探索(南京)

(2010-10-24 20:29:09)
标签:

体验式教育

班会

国培计划

教育

分类: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

体验,带来的不仅仅是心动

文:吴虹(南京24中学校长、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推动者)

2010年10月18日,国内知名心理学者韦志中先生来到南京二十四中,督导在这里正在尝试进行的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实践与运用。
      就韦志中先生来南京对教育部国培项目骨干班主任培训班授课之际,我们赶紧把韦老师请到我们学校来观摩指导一下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在班会中的运用。与其说是请,不如说是抢。由于火车晚点,韦老师的火车中午1:00才到南京,而我们的观摩1:30就开始了。一路小跑把韦老师接上汽车,一路飞奔,在车厢里解决了午餐问题(KFC),到达学校正好提前2分钟。
      什么样的班会是学生喜欢的班会?我们在思考,我们在创新,我们在变革。究竟什么样的班会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学生到底能从班会中感受到什么,感悟到什么?我校黄老师、鲁老师都曾参加过韦志中先生的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培训班,转眼3个月时间过去了,老师们做了哪些思考与尝试呢?这两位老师率先在全校尝试开设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班会。
      两节体验式班会课如期召开,一节在班上常态课的形式,一节在心理活动教室活动课的形式,虽然形式不一、教师不一、主题不一,但班会的结果是一致的:那就是打开了学生的耳朵,打开了学生的嘴巴,打开了学生的心灵。
      观看以往班会课无非两种形式:要么老师唱主角,一言堂,要么学生能够主持班会,一台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班会只要做个好听众、好观众就可以了,他们不需要做什么,他们只需要坐在位置上,什么也别做。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思维飞到哪里,也不知道他们的心动在哪里,因为没有人关心这一切,我们更多的是关心这节课我们怎么做,效果怎么样,如此这般等等。
      当我们听完这两节课后,忽然感到,其实打开学生的耳朵与嘴巴并不难,难的是你根本不想去打开。学生为什么想说话?为什么愿意表达?是因为有体验、有想法、有碰撞,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韦老师说了一个包饺子的原理。我们的工作就是铺垫,就像擀饺子皮,如果没有馅,这个饺子是不好吃的。我们的一切铺垫都是为了最终让学生把饺子连皮带馅一起吃下去,什么时候放馅呢?这就是教育的技术与技巧。
      我们看到课堂上,老师已经成功的打开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却没有准确及时的把馅包进皮里,会让人觉得这个饺子有点空,没有品尝到美味。不过,只要我们多加训练,我们的包饺子技术还是会不断提升的。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在学校教育中还是一个创新。或许我们不缺体验,比如我们的各种社会实践(军训、学农、参观、活动等),但是这些活动人工雕琢的痕迹过于明显,就像我们在擀一张又一张的饺子皮,很美,很漂亮,但是我们的学生吃下去却并不感到美味,有时甚至还喊难吃,不想吃。
     教育中的任何一种形式都是外在,而被教育者内在的心灵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当你走进韦老师的课堂时,你会发现他没有厚厚的讲稿,没有精美的教材,更没有花哨的投影,简单到极致,只要他一个人在场,全场的人都会走进他世界,都会不知不觉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我们一起欢笑,一起疯狂。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将自己的学生带进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去学习,去探索,学校教育中的种种的问题可能早已迎刃而解。
     10月19日,韦老师走进了教育部国培项目(2010)初中骨干班主任培训班。我有幸成为助教(其实我什么也帮忙也帮不了,充其量算观察员)在活动圈外参与并观察了一天的培训活动。
     首先分析一下这个特殊的群体,这是国家级培训项目,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初中班主任教师,多数工作在10年以上,全部拥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这是一群成功的教师群体,他们带给孩子太多的成功,他们自己如今也跻身名师的行列,对这样一个团队做体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100名教师在一个会议室座团体活动,老师如何控制这么多学员?一丝担忧,韦老师笑着说,没事我还做过1000人的团队呢!哈哈,想想我们的班级,30个左右的学生,小班化教学中,希望老师多开展一些学生的互动合作小组活动,很多教师不敢做,因为担心放开就收不回来了,一方面是教师缺乏自信,另一方面是缺少技术的支撑。教师仅有理念是没有的,但我们的老师掌握了一点点教育的技术与方法后,教师的水平将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而一提法到教育技术,我们总会第一时间想到电脑、课件、网络等等技术,在学习了韦志中先生本会团体心理学课程与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技术后,忽然发现,教育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每个老师都需要学习一点这样的技术与技巧,在教学中的功效将会事半功倍。
    观察一个老师的培训流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明确要求:培训开始,全体老师围成大圈,面对相坐,虽然相隔比较远,但是中间没有了障碍物,还是比较空旷,坐在哪里不太自然,有的老师翘着二郎腿,有的老师怀抱自己的提包,有的老师忙着摄影摄像,有的认真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韦老师第一个要求让大家把所有的包、相机、笔记本放下,当然二郎腿也放下,参与体验需要用心,不需要去文字记录,很多记录下课后就再也不会打开了。你只要关注自己在当下心灵的感受就可以了。
     想到我们在学校工作中,事先明确要求显得格外重要。许多学生和老师由于事先不明确要求,因此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误差,为后面的工作带来偏差也在所难免。
     热身活动:每个人都很紧张与快乐,笑声不断。连60多岁的高谦民教授也参与到热身活动中,当然由于行动不如年轻教师敏捷,成为最后一名而受罚。高教授则很配合的学了狗叫!在这个群体中,没有职务的高低、没有年龄的长幼、没有学术的差异,每一个人只有全身心投入其中,你就会感受到到平时难以感受的快乐!
     在各种培训与或活动中,热身显得格外重要,它能迅速调剂气氛,然让陌生的冷场迅速变成氛围和谐的热场,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想想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否也需要这样的一个热场呢?如果我们能有三、两分钟时间调动全班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状态,那我们课堂效率会极大的提升,也一定能把你的热身活动时间加倍的赚回来。
      经历体验:课前,韦老师神秘的问我,老师们坐过飞机(活动)吗?我说没有,我也对这个做飞机充满好奇。果然,老师开始调整座位了,还现场应聘空姐与机长,好几位美女成功的当选了空姐,显得格外自豪,仿佛自己真的是空姐了。
      跟着老师的音乐开始旅行,我也不再观察,座在一边的椅子上,闭上眼睛,想象着这次旅行美好的画面。在心理师的引导与音乐的氛围营造下,现场特别安静,刚才热身疯了一阵子,这下可以舒适享受一下了!
      音乐忽然变的急促,老师的语言也变得紧张起来:“各位旅客,飞机因为故障,即将在10分钟内坠落,请各位乘客赶紧将自己想说的话记录下来。”对于这样的意外,我并不陌生,因为我在自己的心理课上也出现这样的险情,我想这一关我过得去。又听老师说“我们的空乘人员将给您发放笔和纸,只有十分钟时间,请您立刻给您的孩子写一份遗书!”只见几位空姐立刻进入角色,开始分发纸和笔,现场的灯光逐渐熄灭,变得昏暗,急促的音乐声仿佛提醒我们时间不多了……
      此刻,人群中已经有人开始从流泪到哭泣,我没有去写遗书,已经泪流满面。
      老师说:“还有三分钟,请您尽快在纸张的反面写一份给孩子招聘父母的聘书”……每个人都在疾笔书写,昏暗的灯光、紧张的氛围,让你喘不过起来,你只想抓紧时间多写几个字,为了自己的孩子,找个好父母。
      人群中的哭泣声越来越响,从一开始的有所掩饰的呜咽,直到到失声痛哭……
      忙着去找纸巾,忙着送上一点点安慰。
      上过韦老师三次课,每一次都让我泪流满面,有的体验即使是第二次参加《石头的故事》,依然深深打动我的心灵,依然能够深刻感受到内心的体验。
      这或许就是语言教育无法到达的境界。
      分享感受:按着韦老师要求,1/3 讲解、 1/3体验已经完成,接下来一定要经历1/3分享,才能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请学员上台交流、小组成员围坐交流,依然是泪水模糊双眼,依然是呜咽与痛苦,我们不愿提及死亡,我们不愿去触及心灵最痛的地方,我们为自己的孩子可以牺牲一切,只希望孩子未来的父母有爱心,包容孩子。此刻,金钱、地位、成绩、荣誉一切都不重要,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
      我们很少经历死亡的体验,这样的体验虽然很残酷,但是心灵的烙印确是永恒的。
……上午的体验,让每个人心灵经历了一次洗礼,很累,也很酣畅,很久没有这样哭过了。
     下午半天,是培训班十天结束的最后半天活动。韦老师的神奇力量再一次得到验证,他居然让这一群并不年轻的老师在的短短两个小时内玩的大汗淋漓!我用数码相机拍下了最后一段合唱,每个人在欢笑,每个人在歌唱,仿佛回到了年轻的大学时代,我们之间没有距离,我们之间只有友谊!
    韦老师的第二次南京之行,想必欣慰许多。“石头的故事”是韦老师创造的一个心理学品牌,在南京石城来继续一个个石头的故事,别有一番滋味,因为石头也是会开花的。
 对此,我坚信。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班会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1edfd0100kqhi.html

“我相信”(二)---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班会分享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1edfd0100kulo.html

南京行之十三:体验式教育(1)

http://blog.stnn.cc/chuyu/Efp_Bl_1004804263.aspx

南京行之十四:体验式教育(2)

http://blog.stnn.cc/chuyu/Efp_Bl_1004807894.aspx

在体验中成长

 http://bzrgp2010.blog.163.com/blog/static/170405784201091910301557/

“国培计划” (南京)中小学骨干班主任研修日志(九)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1edfd0100lhnu.html

 

后记: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为核心指导思想,围绕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研究和应用方向。对教师、学生、环境动力三个维度,进行科学的优化的一种模式。目前还在试验阶段,试验在家长会、班会、科目教学等一些教育教学过程和内容中。本模式提出者:韦志中。目前已经成立了中国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分布在广东、内蒙古、江苏、四川、山东等地,分别是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包括一线学校教师、校长。


       
 
 
 

广州韦志中心理咨询工作室:020-340760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