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票体验普快“乐趣”

标签:
铁路春运普快餐车站票 |
分类: 游记中国 |
我大概是同时代人中最有异常多火车情结的人,在众多交通出行方式中,火车总是我的首选(图为沈阳北站)。
喜欢坐火车不是因它舒服,而是在火车上可以全方位体验人间冷暖和一路上的风土人情(午夜时岳阳站售票处)。
中国的铁路运输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可能是恶梦。第一图上偌大的沈阳北站在施工(春运期间),所有乘客只能在那个蓝房子里候车。上车时,需要通过废墟般的工地辗转数百米(中途没有电梯)才能达到站台,更为奇怪的是沈阳南站同时也在施工。这是岳阳站的候车室,疲惫的人们正在等待经常晚点的火车(普快现在普遍晚点)。
第二图是午夜时分的岳阳站售票处,要排很久的队才能买到票(当时不是春运),而且票贩子很猖獗,不知道平时总能见到的警察此时那里去了。这是岳阳站的站台,在白天人潮汹涌的时候,通常只能在开车前10分钟才可以检票。而在寒风凛冽的夜晚,乘客们却被早早地“赶”上了站台。在中国,花钱的不一定就比提供服务的舒服。
说起火车站,在上篇高铁里我就说过,中国的火车站采用的是通用图纸。在中国的火车站,如果不识字想通过建筑样式看出所处位置是很难的,最多只能看出建造年代(这是石家庄火车站,上张是岳阳火车站,他们都是上世纪的建筑,站台样式大体一样,我称之为“20世纪中国通用式站台”,其特征是笨重的混凝土结构的平顶)。
这里是郑州火车站的新站台,它跟上一期博客里南京、无锡、苏州和上海等车站的站台都是21世纪的产物,我给它们起的通用名称是“21世纪初中国通用式站台”。其特点是弧型穹顶通常举架都非常高,高到夏天不能遮风避雨和阻挡住烈日阳光,冬天则四处通风良好,让西伯利亚寒流可以没有任何遮挡地直扑旅客。
这是北戴河火车站,也是21世纪通用式站台。我们总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其中在建筑史上,曾留下数不清的时代杰作。可如今在“不差钱的盛世”,在高喊发展软实力的时代,我们的设计师们却都这么没有创意,把美感先放一边,单就实用性而言也是问题多多。不管站台有多长出口就只有一个,在列车两头车厢的人上下车一律要长途跋涉。不过这倒是方便了查票的,不知道修火车站到底是要服务谁,目的是为了疏通还是拥堵?
站台修得都很漂亮高大,但站台上的服务设施基本还都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蒸汽机时代甚至还不如。记得当年在很多大站的站台上,都是有固定售货亭24小时营业的,而眼前的一幕却是发生在2012年2月27日的北京火车站。且不说这师傅本人也很辛苦,就这样要制服没制服要执照没执照的卖东西,出现了问题到哪去投诉呢?
再来看看普通长途列车上的真实情景。这趟车是由广州开往沈阳的普通快车,当时春运已经结束,我提前10天(去年只允许提前10天)第一时间到窗口买票,结果告诉我没有卧铺也没有座号。事实证明,这种价格便宜的普通车还是很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来到车上一看确实人不少,连过道和车厢的连接处都是人,想找个站的地方都很困难。
亲友们都劝我,要不改成北京转一下的车可以买到卧铺,要么就坐飞机,我都没有采纳。一来现在中国的飞机晚点也很严重,最后总时间未必就比火车少多少,而票价却直逼国际主流,并且还得两边折腾在机场和市区之间。二来我也想趁着自己还年轻,再多体验一下最接近中国现实生活的普通列车。
这是全车最宽敞的地方——餐车。这列车是沈阳铁路局的车组,所以凭借一口流利的东北话,经过跟餐车列车员的讨价还价之后,我用50元(钱数记不清了是约数)买了个他们称之为“大礼包”的东西,被允许在这里停留到天亮(当时好像接近后半夜两点)。从第二天一早开始,每在这里消费一顿饭(不低于两菜,起码平均一顿要超过50元)就可以坐到下顿开饭。就这样我前后在这里吃了四顿饭,在车票以外又消费了约300元人民币,很“幸运”地一直坐到了东北。我是那种态度良好又很自觉的人,你怎么规定我就怎么来一句废话都没有并始终保持微笑。最后,那些本来开始时还有些“面目狰狞”的乘务员们,最后一顿的时候都不好意思来找我点菜了,一看到我就也都露出了微笑。这证明人其实本质都是善良的,只要你能采用善良的做法去对待别人,在正常情况下也一样会得到善良的对待。
这是列车通过黄河时的情景,黄河水依旧浑浊不过没断流倒是不错。对面正在兴建新的大桥,这些年来我们的铁路建设速度确实很快,但普通百姓出行的难度依旧不小。从我眼睛看到的情况来说,我觉得现在中国铁路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如何让所有人都能平安到达目的地,而不是解决一部分人如何更快的到达。一边是普通车连站都没地方,一边是高铁头等车厢空着跑,这情况发生在中国这样资源紧张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实就是犯罪。
欢迎收看我所见到过的各国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