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挫折越大,说明你要做的事情越大
——戴欣明之《论语》的启示(二)
戴欣明著作
无论我们怎么看待孔子的一生,尽管他一生都在东走西奔中,一直在追求属于自己的信念,固守着那份田园般的快乐氛围,但是他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同时,不断地思考,也把他的思考留给了我们;他穷尽一生的身体力行,为我们留下了偌大精深的儒家哲学,影响着华夏文明两千多年,无数的人从中幡然醒悟,无数的人因此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哲学,而这种生活哲学是以快乐为前提的。
孔子一生都想做大事,纵观历史每一个做大事的人都会面对不同的挫折;当挫折越大,说明你要做的事情越大。
作为芸芸众生,即使不做大事,我们都不是事事顺利地走完一生的。
在我们当中有很多人取得了成就,无不是艰苦努力,坚忍不拔,正像孔子所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遇到烦心事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也就是下学与上达的合一,人事与天命的合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合一,一个人在成就事业之前,往往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煎熬,有些方面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孔子也感叹,在有的时候,真正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种感慨,是种豁达开朗的心境,更是把自己悄然放置于宇宙之中,摒弃世间凡俗,享受着大我的快感。
孔子并不怨天尤人,并明确了自己“志于道”的弘道决心,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有所成就的人们不都有一颗“弘道之心”吗!
在孔子的时代,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恢复周礼,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自然很不理解,所以,孔子有个一个比喻,借此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恢复礼制的道路呢?”即使这样,孔子一生都在乐此不疲地追求他既定的信念。
在这条路上,孔子的经历了重重困难,有不被人接纳的沮丧,有没吃没喝的围困,有不得志的郁闷。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还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学而》)”“吃粗粮,喝白水,很有可能不是白开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他鄙视那种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孔子来讲这些富贵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反观现在也是如此,财富本身可以让一个人快乐,但是快乐并不是都因此而生。
戴欣明之《论语》启示:
一个人遇到挫折,如果能坦然以对,那么他就越能接近成功。
注明:戴欣明之《论语》的启示(二)非书中排列序号,本书尚未出版
戴欣明相关文章汇总:
戴欣明《论语》的启示(一):危机中管理自己的快乐
戴欣明《论语》的启示(二)挫折越大,说明你要做的事情越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