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看透官场的作家是谁?(图)

标签:
文化人文读书书评官场卢年初机关杂谈周碧华 |
分类: 乱弹天下 |
真正看透官场的作家是谁?
自清末以来,描写官场的文学作品不少,清末与民国产生影响的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厚黑学》等,当代有湖南作家王跃文的《国画》。这类描写官场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点:体裁为小说或类小说,官场特征为腐败与龌龊。
这类文学作品给人们对于官场千篇一律的印象,民众对官的抵触心理,大概与这些文学作品的渲染有关。其实,准文人写官场,多少有些像盲人摸象,只是看到了局部,做了最神似地描述。王跃文创作《国画》时在省委机关工作,身居官场,算是对官场看得较清的人,但其作仍定位于揭露腐败。
现在,读书频道热推的《机关》又是官场文学作品,所不同的是,它不是小说,而是随笔或杂谈,从体裁的选择上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与创新。勇于进行这种尝试的是湖南散文作家、常德散文家协会副会长卢年初先生。
书名就颇具玩味。中国的行政机构,大大小小,都称为机关。无数的人向往机关,拼命挤进机关,然后又走出机关,或从一个机关走向另一个机关。客观地说,无数的机关里,聚集着中国的精英群体,各种职务,各色人等,各种氛围,各种心态与经历,构成特有的机关生态。无名氏的《连环记》第三折中首次出现“机关”一词:“王家设宴莫猜疑,就里机关我自知。”此处的“机关”指周密而巧妙的计策或诡计。没想到此词后来成为行政机构代名词。
却说明一个玄机:在机关里生存并发展的人,一定得具备智慧。
卢年初先生正是以智者的目光,描摹基层干部的生存状态。作品分为“布景”“脸谱”“唱腔”三部分,既有这些人物的活动场所,如会议室、办公室、机关大院、值班室等,又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如女干部、乡干部、科员、村干部、借调干部、下海干部等,与此群体密切相关联的人物也成为基层干部的伴生群体,如官员的太太、秘书、司机、邻居、亲戚等等。在“布景”这部分写《办公室》时,他写道:“和我同坐的一个副职年长很多,阅历丰富,谙熟机关掌故,他饶有兴趣,终于找到了一个很觉新鲜的人兜售。哪些小圈子,哪些人有哪些门道或雕虫小技,甚至一些风月之事,这于我尤为重要,并不一定要运用,知根知底就让人心虚,更让人觉得你是个盘根错节之人,难以撼动……”像这类以白描手法三两笔就将人物活灵活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卢年初在这本书中的“功夫”。
更能体现他把脉官场能力的是20个机关词语的深度挖掘,如:摆平、签字、应酬、弹性、活动、背景、招呼、城府、悟性、休闲、官话、站队、包装、研究、待遇等等。对这些词语的挖掘与基层人物生活的呈现,展现一个为普通群众所不了解的官场“生态”,准确地说是基层官场生态,全书并不是将官场描黑,而是将笔触直接抵达人物的心灵深处,呈现给读者的是在这种特定生态下的众生相,是对他们作为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本质呈现。在这种生态下,每个角色都有喜悦与无奈,既有苦恼,也很玩味。既有智慧,也有失败。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时指出:“惜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供闲散者的谈笔之资而已。”而在《机关》一书中,卢年初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度,写官场,却不是一味地贬官场,而是写真实的人性,由人性种种构成特殊的官场生态。现在的卢年初是某县教育局局长,在县里来说算是个官儿,且是很重要部门的官儿,身居官场写官场,却不会为自己惹来麻烦(有位作家就因为写官场触怒了上级被贬),这才算是真正将官场看透了的人!
看透官场与卢年初的人生阅历有关。真正的卢年初是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某师范教语文,瘦如郑板桥竹子的他那时痴迷写诗,一次正在房间里坐在澡盘里洗澡,忽然来了诗句,跳将起来,赤裸着身子独自吟哦。前来交作业本的语文科代表是个女孩子,敲了门却未惊动正在诗境中沉醉的卢老师,女孩子觉得奇怪,那时的门有乒乓球大小的锁孔,她俯下身从锁孔里瞧去,吓得一叠作业本撒落在地……后来,他与顶头上司教务科长干了一架,一句“你算个鸟”而愤然离开中专学校,宁愿到一所中学去吃苦,几年下来就成了中学语文把关老师,然后就是改行,到县委组织部靠一支笔,枯坐了十一年。正是这十一年的组织部生活,让他以诗人敏锐的目光,以组织部人员必须具备的冷静,将官场看透!(新浪博客首页/读书频道/文化博客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