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不该故意讥讽北大(图)

标签:
人文文化人物北大孔庆东评论周碧华杂谈 |
分类: 乱弹天下 |
孔庆东不该故意讥讽北大
国庆节对于任何一个国民来讲,应是个喜庆的日子。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却在博客里对过节自嘲了一番,让人觉得有些意外。特别是提到待遇时,那种讽刺“北京大学当局”(孔庆东语)的话语就更剌眼了:
教中文的孔教授使用了“居然”一词,表示很惊讶,很意外,也就是说,他在北大25年,还从来没有一个月领过5000多元的薪水。这饱含感情色彩的“居然”,不禁让许多读者心生同情,那“北京大学当局”为何如此糟践我们的学者?
孔教授认为自己的学识与待遇相差太大产生怨恨是可以理解的,想当年北大教授一个月百多块银元,有洋车小四合院,养一家子外带小妾都绰绰有余哩。但我个人认为,如果孔教授觉得在北大屈才,完全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番气慨的,天下之大,难道没有容孔教授之处?也就是说可以选择离开,怨天尤人不是大丈夫所为。
为什么孔教授又舍不得离开北大呢?说白了,北大是块金字招牌,孔教授沾了北大的光只是自己不愿承认罢了,比方说,虽然月工资好不容易达到五千,但被人请去讲课的报酬可能远远高于工资的。倘若孔教授只是偏远地区一所大学的教授,恐怕就没有这么好的生意吧?就如同周碧华的课讲得再好,也只能在常德这地面上转一转;国家级媒体哪怕一个小毛头记者下基层,基层也得将他们当爷待,而基层再资深的记者,却只能跟在基层领导屁股后像个跟班。这种差异是什么?当然是平台的不同。孔教授身为北大教授,当然身份就显赫了,从单位月入五千虽然看不上眼,但隐性价值是能用五千元来衡量的么?
发牢骚是孔教授的权利,但自恃有才却甘愿屈就,便让人有些小视。自称为孔子孔圣人的后裔,如此讥讽自己供职的单位,与孔子提倡的“仁”这种道德标准是不是有些距离呢?(新浪博客首页/文化博客导读)
文化评论:
诗歌作品